时光印记~昔日南岭庄卫生院③

美友117249648夏天来了

<p class="ql-block">前排左数:丁云 邓志明 魏稳全</p><p class="ql-block">后排左数:王玉林 康仪 杜 金 刘树林</p> <p class="ql-block"> 第 三 篇</p> <p class="ql-block">前左数:马丛军 赵连贵</p><p class="ql-block">后左数:王玉林 丁云 魏稳全 邓晓春</p> <p class="ql-block">  1987年11月15日的这天下午天气有点阴沉但也不怎么冷,是俺哥送我去卫生院报道的,我们哥俩一人骑一辆半旧的自行车,他的车架上满满当当捆了衣物被褥、粱米油盐和不少的日常生活用品,我的车上只带着一块那个年代的毛毡和少量的书刊,十几里的路程不觉中就到了,恰巧正碰邓院长出诊回来,他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哥俩,做少许寒暄后便亲自给我安排到外科室的里间屋居住,屋内进门靠北墙摆放一只老式大柜,靠南窗台口处东西各摆有一张旧木床,西边的床是师兄魏稳全的,挨着床靠西墙根一张原为杏黄色的办公桌己退色了,桌面上有几片像似烧糊的痕迹和小疤痕,可能是常放砂锅吊子和烟头的原因吧,我自然就睡东边这张床上,邓院长、记得还有刘树林王玉林二位小姐姐帮我把带来的行李一一搬进屋里整理了床铺,米面油盐放在大柜里一些,王玉林大姐给找来几个纸箱子放了一些东西塞到了床底下,不一会一切收拾就绪,大家唏唏哈哈同我拉了一会忘记了啥词的瞎话儿各回各屋了,我哥同时也返程回村了,冬天的天气很快就黑下来了,我拉亮了屋子里的灯泡,扫了一下里外屋的地,找到小铁簸萁掏了掏炉子里的煤灰拿出去倒在院子东侧靠厕所边的垃圾堆上,返回屋里给火炉里添了几块煤,炉子是哪种老式的,不一会煤烧起来炉子都烧红了,感觉屋里非常暖和,放在炉子上的黑铁壶也是哪种老式的,这时候黑壶里的水也开始发出"嚓嚓.咕嘟咕嘟”的声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然以前都与卫生院的几位医生们直接或间接接触过,彼此之间也都认识,但初来乍到,心里也总难免有些拘紧,因此我也没好意思出去串个门,独自待在屋子里踱着小方步不知思索了些什么……。</p> <p class="ql-block"> 思索之中随手点燃了一支“官厅牌”香烟,闲悠地吸了多半截的工夫,忽听走廊里有打自行车车梯子的响声,紧接着门开了,迈步走进一个穿着棉大衣的小后生,可能是冷的缘故吧,一边咚咚咚地交替跺着双脚一边往下摘着严严实实围在头上脖子上的“大围脖”,那年代棕色大围脖是很时髦的,等他站稳了,哦,认出来了他是人们肯念叼的老魏医生(魏顺银)的大公子小魏,魏稳全,以后应该称呼魏师兄了,因为以前碰过面所以脑子里有印像,这时他是防疫医生,从村里下乡回来的,我们俩互相打着招呼,他一米七三四左右高的个子,细条个儿长的非常匀称,留着稍向右梳的小背头,头发黝黑黝黑的可能是打了发油,两道不太粗的柳叶弯眉下一双黑亮的小眼睛显得神气十足,长方脸,面皮十分白净,好像还擦了哪种叫“紫罗兰”的化汝品,两耳垂肩、鼻直小口,可谓是三山得配五岳相匀,称得上百里挑一的俊后生,大大的脑门儿放着亮光,一看就是个聪明能干的小伙,穿的什么衣裳己不记得,但感觉他穿的还是非常“直愣”的,说话的当中他从床底下取出一只三条腿的小铁祸放在燃烧正旺的火炉上,从大铁壶里倒上滚烫的开水,顺手从大柜里挖了两大勺小米放在铁盆里,拿起水瓢从放在大柜傍的小水瓮里乘了些水淘了淘米倒入铁锅里,用勺子不停地搅动着,稍停将多余的米汤撇出来,又搅了几下,盖上锅盖儿,大约十几分钟后一股喷香的米糊味散满了全屋,他从火炉上端下铁锅,揭开盖子用铲子翻了翻八成熟的米饭再盖上盖子,用火钳夹上炉盖盖上炉子,又一次把铁锅端到上边。这些个熟练的动作一看就是从小就会做饭的行家里手,这个时候我也帮着干起了小工的活计,削起了山药剥起了葱,削好洗净放在案板上,因为我有生以来从没做个饭,今天还是第一次,干起这些来难免显得笨拙,站在一傍的他又随手拿起菜刀切起菜来……,又过了约十五六分钟,饭菜都熟了,我们俩一起愉快地喝着香甜的米汤,吃了一顿一生中很有纪念意义的一次小米粥山药熬冬瓜(甜葫芦,我们这叫冬瓜)。</p> <p class="ql-block">  吃完饭洗刷了锅碗瓢盆,哥俩每人点燃了一只香烟,魏师兄非常善于言淡,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从交谈中得知他大我4岁,1965年生,属蛇的,从小失去母亲,父亲每日在卫生院上班,照顾两个幼小妹妹饮食起居的重担多半压在他的肩上,在学校上学的时候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由于家庭琐事和生活条件所迫只好初中毕业后辍学了,转眼二十左右岁了没点活干娶个媳妇也是点事,邓院长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他的前途破例吸收这个机灵的大侄子为卫生院临时工,比我早一年多,他是86年初来的,由于他聪明好学很快掌握了不少医学知识,加上他爹从小传授的中医正骨以及儿童预防接种等方面的特殊技术使他很快便进入角色,这时的他经院长同意己代替父亲成为一名“防疫医生”,近些日子他也随同院里的几位叔叔阿姨参加了北京振兴中医学院健康报振兴中医刊授学习,他虽然年青但肚子里的东西不少,从家庭到社会,从西医到中医面面讲的头头是道,我默默地听着,偶尔也插几句讲述一些个人经历,不觉的拉答了五六个小时的瞎活儿,直至零晨2点多才告一段落,给炉子里添了些煤,出去撒了一泡尿,各自躺在暖暖的被窝里息了灯,他翻了一下身很快便进入了梦乡,可能是人们说的来到生地方的原故,我确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眠……!</p> <p class="ql-block">  大约零晨五点多了,好不容易刚迷糊了一小会,一个翻身又醒了,这时窗外有些发白了,但屋里还是黑呼呼的样子,俗话说“长不过四月,短不过十月”说的应该就是冬天的天气夜长昼短吧,看看放在枕边的刚实行不几年,目前很流行的哪种十几块钱一块的电子手表,快7点了,索性穿衣起床吧,开了灯,通了通炉子放了些煤,随着煤的燃烧屋里很快热呼起来了,可能是我的响声惊醒了小魏师兄,看来是从小养成的习惯他没睡懒觉的毛病,麻利地穿衣下地,不几分钟俺俩各自洗漱已毕,只见他转过身去面向一面小镜子小,从一个塑料包装袋袋里挤出一点又白又嫩的擦脸油均匀地涂抹在脸上,来回柔按了好几遍,然后拿起梳子前后左右方向梳了梳黑而发亮的墨发,我倒没有这个习惯,随便洗下手沾点水柔柔眼窝就算洗脸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需从哪里入手还是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感觉自己还是挺有眼色的[偷笑][偷笑],水缸里盛了半脸盆的水端到外面均匀地洒在走廊的水泥地面上,稍停,随手拿起放在前门亭墙角的大扫帚从窗台到每个地面角落一处也不放过认真地打扫了一遍,完了又扫了房前屋后的垃圾和落叶,顺便把顶在街门上的一根大棍取掉,摘开门铧子,“吱吱叭叭”打开左右两扇破街门,这个时候好几个露在窗户外面的烟筒都开始冒烟了,刘姐和王姐也一前一后出来“倒尿颤子”来了[憨笑][憨笑][憨笑],王姐的丈夫小肖大哥提着个水桶“咯噔,咯噔”地扭起了辘轳打起水来,刘姐的丈夫老李姐夫也拿起扁担挑着一对筐从最后排的煤房里一步三摇晃地担起了煤……。</p> <p class="ql-block">  早饭也是魏师兄做好的,俺俩吃完洗了锅,又擦洗打扫了一遍里外屋,这个时候也就八点半左右吧,邓院长从二十多里地的村里骑自行车上班了,我赶紧拿起火钳从炉子里夹了两块熟透的煤火放在铁簸萁里,端到他的办公室帮他生起了炉子,我们爷俩一人点着一支烟,互相问候着拉起了生活工作方面的瞎活儿,初次和领导兼师父说话难免有些不太适应,因此直到现在也没忆起爷俩第一次讲话的内容到底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  邓志明老师,1944年猴年生,杨庄克乡东深涧村人,我参加工作的这一年他刚好过完43岁生日,邓老师,一米六五左右的个子,圆润敦实的身材,宽大的肩膀,厚实的胸脯,稍微稀疏的头发梳着一个“背头”发型,大圆脸、五官端正、双耳有轮、眉清目秀,不太大的两只眼睛炯炯有神,挺拔的鼻梁显出一种成熟而沉稳的气质,白净的面皮连一根胡渣都没有、樱桃小口、唇红齿白,略带结巴的话语和笑咪咪的面容让人倍感亲切,他着装整洁简朴,灰色和黑蓝色的中山装上衣穿了又穿,略显圆凸的肚子把衣服撑的窄了些许,退了色的裤子洗了又洗,脚蹋一双松紧口灯芯绒白底儿的鞋子和一个半旧的“飞鸽”牌二八大杠自行车走遍了南岭庄乡23个自然村的患者家中,他谦逊有礼、尊重领导,关心职工生活、平易近人,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共产党员的形象和弥勒佛祖的心肠深入人心,成为那个时候我们这一带人的“济世良医”,人们亲切地尊称他为“邓胖子”“胖邓医生”,还有叫“胖院长”的。</p> <p class="ql-block">  邓老师的办公室也是非常简朴的,左右两张老式木床,木床上各铺着一块里子和面子都带补丁的白洋布,内里可能装的是地毯毛,厚度约有半尺多的大床垫子,据说是因为邓老师医德高尚人缘好下水峪村常来看病或串门儿的几名女村民给缝的。垫子上面铺看一块白蓝方块的人造革,被褥帎头整齐地垛在挨窗户床的一角,左侧床底下放着几个葡萄糖纸箱子,箱子上面有一块切菜的案板,里边可能是日常生活用品,右侧床下放着小铁锅、砂锅吊子和刀碗铲勺,一张脱漆很严重的办公桌座南向北横行摆放着,一把木制椅子上也有一块厚厚的棉埑子,东墙上订着两三个钉子,上面挂着“蔚县卫生局文件”、手工表格的“考勤表”、“业务收入统计表”,北墙根靠东一只半旧的文件柜,一只塑料水桶,一个木制的脸盆架。西墙靠南左侧堆着约七八十斤的块煤,煤堆上放着锤子、火钳和炉勾子,,这些个物件都己很破旧了,就连冬季取暖的火炉也是五六十年代的哪种老式的,炉子上唯一的一个铝茶壶基本还能算是一个新物件,不过差不多也有一二年了,报纸糊的顶棚,蓝砖铺的地,四周墙面也有好些年没粉刷过了,整体就是诊室、办公、厨房、宿舍为一体的一间约十二三平米的小屋。</p> <p class="ql-block">  《时光印记~昔日南岭庄卫生院》第三篇共分9个自然段,3750余字,选配插图16副,全文选入‌1980年上影的电视剧《我踏浪而来》的播曲,由徐怀钰演唱,这首歌简洁朴实、婉转动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时代感,充分展現出年轻人的青春活力、朝气蓬勃的奋斗精神……!</p><p class="ql-block"> 请大家留意作者会继续编辑发布《时光印记~昔日南岭庄卫生院》第四篇。</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丁云,一九六九年十月生于蔚县南岭庄乡中石化村,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号称“夏天来了” ,1987年11月参加工作,先后在蔚县南岭庄乡卫生院、蔚县西合营中心卫生院、蔚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2022年起第一次编辑写作,先后编写《七八十年代的我们》、《那个年代的童年趣事》上、下、《论中医之疫疠》、《那个年代的童年趣事》续一、续二、2025年2月起开始编写《时光印记~昔日南岭庄卫生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