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人与人的相处中,把握好距离是一门艺术。这个“距离”,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地理位置上的远近,而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尺度与分寸。把握好彼此的距离,不仅要充分了解自己和对方的边界,而且还要学会换位思考,根据关系和情境随时调整距离。唯有如此,才能构建和维护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论语》中有两则关于相处距离的论述,话虽不长,但极具智慧。</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中一个记载在《论语》里仁篇,是孔子的弟子子游所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这句话的意思是侍奉君主过于烦琐,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烦琐,反而会被疏远。子游认为,无论是与君主(上级)还是朋友相处,都要把握好度,不能过于频繁地打扰或干涉对方,要给对方留出足够的空间,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才能使关系更加和谐长久。</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另一个记载在《论语》颜渊篇,是孔子对子贡问友的回答。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意思是朋友有不对的地方,应尽忠直告,须善加劝说,若对方不听从,则该止当止,莫再多言,不要为此自受其辱。在孔子看来,与朋友相处,最重要的是尊重对方的意愿和选择,不能一味地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强加给对方,当对方不接受时,就应适可而止,否则很有可能伤害彼此的情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两个论述,看似在传授人际交往的具体准则,实则深含中庸之道的实践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孔子眼里,中庸是最高的品德,所以他讲“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即用中,就是善于运用“中”的标准,随时做到适中。这个“适中”,既不会不够,也不会过分,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那么,在人际交往中,中庸也是最高的技艺。它不是要让我们当滥好人,左右讨好,取中间值,搞绝对平衡,而是强调在交往中把握恰到好处的分寸。这个“分寸”,是一个动态的平衡,是符合新的客观实际的标准状态,也就是我们前边所说的根据彼此关系和所处情境而随时调整的相处距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道家虽然不讲中庸之道,但强调物极必反。老子曰:“反者,道之动”,意思就是事物总是不断地走向自己的对立面并循环往返。可见儒、道两种思想有其想通之处,都反对走极端。在人与人相处中,若过往甚密,往往会导致个人空间变小、自由度减弱,日积月累容易产生排斥意愿,一旦处理不好,很有可能导致关系破裂。</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所以,人与人之间保持适当距离,将关系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才是最好的相处之道。正所谓:距离产生美。</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