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8日,上午游览了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的巴音布鲁克景区,下午二点多离开景区,向下一个目的地-那拉提进发。<div>“心上人我在可可托海等你,他们说你嫁到了伊犁,是不是因为那里有美丽的<font color="#ed2308">那拉提</font>,还是那里的杏花,才能酿出你要的甜蜜”,一首《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唱红了那拉提,那拉提作为歌曲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被用来与可可托海作对比,增添了歌曲的浪漫氛围和地域特色,也让更多人了解到<font color="#ed2308">那拉提</font>这个美丽的地方。</div> 从下午二点左右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的巴音布鲁克景区沿G217国道(独库公路)出发,在下午四点,抵达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见到了有”那拉提“的指示牌。 那拉提一般指那拉提草原,那拉提景区,是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 AAAAA 级旅游风景区。<div>那拉提草原地处天山腹地,伊犁河谷东端,位于东经 85°17-28,北纬 43°01-15 之间,规划总面积 1848 平方千米。</div> 约下午四点半,来到那拉提景区,由于“找不到北”,就到服务台询问,服务台的小姐姐给出了正确的进入指导。 16:52;那拉提的山坡如绿色波浪般起伏,蜿蜒的公路似绸带镶嵌其中,天地间尽显自然之壮美。<br><div>那拉提景区设置了多条区间车 / 观光车线路,包括空中草原线路、河谷草原线路、盘龙谷道线路、雪莲谷线路和沃尔塔交塔线路,我们选择了“空中草原”线路,20元的观光车票。</div> 17:03;草原公路如丝带飘向远方,白云悠悠下,车辆静驻,与天地共绘一幅辽阔的塞外风光图。 17:06;在徒步向上去空中花园,俯瞰那拉提下的景色:山峦叠翠,云海绵延,远处的山峰与云海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 17:07;在一级一级向上的台阶,歇歇脚,看看底下的风景:蓝天白云下,草原与山川绵延天际,岁月静好。 17:08;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向着那拉提空中花园迈进,每一步都踏在如诗如画的风景中,期待邂逅云端上的浪漫。 17:10;那拉提的山坡上,木栈道蜿蜒穿过草地与松林,远方山峦叠嶂,云雾缭绕,恰似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br> 那拉提的山川与草原,静静地展示着岁月的痕迹,蓝天白云是永恒的伙伴,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 这片土地有什么故事?<div>相传成吉思汗西征时,一支蒙古大军经托克逊、巴音布鲁克草原赶往伊犁河谷集结,穿行于天山南麓,时当仲夏,山中仍风雪弥漫,寒气瑟瑟,处在饥饿和寒冷中的蒙古官兵个个疲惫不堪。不料翻过一道达坂,忽见云开日出,艳阳高照,展现在眼前竟是繁花怒放、流水潺潺的一马平川,将士们不禁齐呼 “纳喇特”,蒙语译为 “最先见到太阳的地方”,后音译为 “那拉提”。</div> 那拉提草原文化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先后经历了塞人、乌孙人、匈奴人、突厥人和蒙古人文化时期。历史上有 “鹿苑” 之称,两汉时期乌孙人在此游牧,隋朝时西突厥占据此地,元朗时成为蒙古诸王的封地,清代光绪 8 年,哈萨克族黑宰部落迁徙到巩乃斯草原。 17:21;终于踏上了“空中花园”,但,为什么叫“空中花园”呢?<div>那拉提草原平均海拔为 2200 米,处于较高的海拔位置。当人们身处其中,仿佛置身于空中,四周是辽阔的天空和连绵的山脉,这种高海拔的地势特点是其被称为 “空中草原” 的重要原因之一;</div><div>那拉提草原是一个山间盆地,被群山环抱,从远处眺望,草原像是镶嵌在群山之间的一块绿色宝石,悬浮在空中。其地势起伏和缓,草肥水美,与周围的高山、森林、雪山等景观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空中美景;</div><div>站在草原上,视野开阔,蓝天白云近在咫尺,仿佛伸手可及。远处是终年积雪的山峰,山顶的积雪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与绿色的草原形成鲜明对比。而草原上的植被丰富,各种野花在不同季节盛开,五彩斑斓,犹如在空中展开的一幅巨大的花毯,给人一种置身于空中花园般的梦幻感觉;</div><div>由山下向上,随着地势的增高,那拉提草原的气候、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都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形成一条垂直景观带。从低海拔的荒漠、草原,到高海拔的草甸、灌丛和森林,丰富的植被类型和多样的景观层次,让人仿佛在 “空中” 穿越了不同的生态环境,增加了 “空中草原” 的独特魅力。</div> 17:30;1999 年 5 月 1 日,那拉提景区开发运营,经过多年的发展,景区的旅游道路、景观景点、旅游产品等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完善。2010 年 12 月,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 AAAAA 级景区;2020 年 12 月 15 日,景区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根据考古资料,那拉提草原的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先后经历了塞人、乌孙人、匈奴人、突厥人和蒙古人等文化时期。不同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各自的文化印记。例如,两汉时期乌孙人在此游牧,他们是现今哈萨克族的主要源流。隋朝时西突厥占据此地。元朝时,那拉提成为蒙古诸王的封地。清代光绪 8 年(1882 年),哈萨克族黑宰部落迁徙到巩乃斯草原,与当地其他民族和睦相处,共同书写那拉提的历史。 17:35;那拉提的山坡上,松涛阵阵,远方是连绵雪山与云海相拥,自然之美在此刻定格。 17:55;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7:56;哈哈,说什么来着?真来了牛羊。 17:57;那拉提草原如同一块巨大的绿色绒毯,在大地上铺展。远处的毡房像是守护草原的卫士,静静地伫立在青山绿草间,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宁静与壮美。 17:57;那拉提景区像一位好客的主人,将现代的车辆朋友整齐地迎在门前,身后的传统建筑像是忠诚的老仆,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远处的山脉和蓝天白云则是主人为游客展开的壮丽披风。 17:58;站在那拉提草原,仰望天空,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思索。或许思考这片广袤天地的历史变迁,又或许在回味自己一路走来的人生旅程,那拉提的辽阔与壮美,似乎沉浸在了深深的思考之中。<br> 18:16;雕像:恰秀<div>“恰秀” 在哈萨克族文化中是一种美好的传统习俗。</div><div>在哈萨克族的传统中,“恰秀” 通常是在婚礼、节庆等重要场合进行。人们会将糖果、奶疙瘩等食物向空中抛洒,以此来祝福大家平安、幸福、吉祥。雕像可能就是通过艺术形式来展现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习俗。</div> 18:19;那拉提的草原如绿色绒毯,水域似珍珠洒落,蓝天白云下,游人沉醉在这世外桃源。 18:22;那拉提的时光,如诗如画。栈道蜿蜒,引领我们走进这片大自然的梦幻之境。<div>构图:木质栈道从前景延伸至中景,形成了一条自然的引导线,地平线大约位于画面的上三分之一处,天空和地面的比例较为协调,使画面看起来平衡且富有美感。</div><div>光线:利用了自然光,蓝天白云的光线条件较好,光线充足且柔和,没有明显的阴影,</div><div>大景深:从前景的木质栈道到远处的山脉和人群,整个画面都比较清晰,使用了较小的光圈(大景深)来确保画面的各个部分都能清晰呈现。</div><div>色彩:蓝天、白云、绿色的草地和棕色的木质栈道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使画面显得生动且富有层次感。</div> 18:23;那拉提的风光似梦幻,栈道、水泽与远山相映,游人陶醉在这天地间,尽显自然之美。<br> 18:23;那拉提草原 —— 蓝天白云下的梦幻之地,木质栈道穿梭于静美水泽,远山含黛,每一步都是与自然的深情相拥。 18:24;那拉提草原如同梦幻之境,我们被这绝美风光深深吸引,举起相(手)机,定格这令人陶醉的瞬间。 18:24;那拉提的美,在于它的蓝天,在于它的绿草,在于它的清流。 18:24;在那拉提,风与云在天空中谱写乐章,草原与溪流在大地上绘就画卷。 18:26;那拉提的溪流宛如银色的丝带,在草原上蜿蜒流淌,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美妙乐章。 18:27;漫步于水上石径,远处是辽阔的草原与悠闲的马群,蓝天白云下,尽显自然之美与宁静氛围。<br> 18:27;在那拉提这片如诗如画的天地里,石径如同镶嵌在大地上的神秘项链。游客们怀着既忐忑又兴奋的心情踏上这条项链,每一步都在感受着自然的脉搏,紧张与欢乐在心中如波浪般此起彼伏。 18:32;在那拉提,时光仿佛慢了下来。眼前的小瀑布似是大地的银丝带,轻轻飘落进那片宁静的湖水。栈道上的人们,静静地伫立着,像是在聆听大自然的心跳。远处的蒙古包,如同散落在草原上的珍珠,在山峦的怀抱中诉说着岁月的温柔。这里,每一寸风景都在吟唱着自然的恋歌,每一缕微风都在轻抚心灵的琴弦,令人沉醉,不愿离去。 18:33;站在这即将告别的那拉提,我抬手所指之处,皆是难忘的美景。那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仿佛是大地的脊梁;山间的树林郁郁葱葱,像是给山峦披上了一层绿色的绒毯。近旁的湖水清澈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岸边的一切,那潺潺的小瀑布像是大自然弹奏的美妙音符。脚下的木栈道,带着我们穿梭在这如画的风景中,每一步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那拉提,你的美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