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应"强"在哪儿?——以高质量发展推进民族复兴的精神坐标

彭祖彭文化.军地纵横记者

<p class="ql-block">文化强国应"强"在哪儿?——以高质量发展推进民族复兴的精神坐标</p><p class="ql-block">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是传承中华文脉的历史使命,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新时代坐标系下,文化强国的"强"字蕴含着深刻的质量意蕴,需要我们从价值引领、体系优化、创新驱动三个维度把握其核心要义。</p><p class="ql-block">一、价值引领:铸就民族复兴的精神丰碑 </p><p class="ql-block">文化强国的"强",首先体现在价值引领力的厚度。敦煌莫高窟的千年壁画在数字技术中焕发新生,《觉醒年代》等主旋律作品在年轻群体中引发强烈共鸣,这背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红色旅游接待量突破25亿人次,革命文化资源转化率达83%,印证了主流价值传播的实践成效。这种价值穿透力,既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更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文化基因,让"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思想精髓在新时代绽放光彩。</p><p class="ql-block">二、体系优化:构建文化强国的四梁八柱 </p><p class="ql-block">"强"的深层意蕴在于文化体系的科学架构。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的创新实践表明,文化与科技、金融的深度融合,可使文化资源转化效率提升40%以上。当前,我国已建成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332平方米,农村数字文化覆盖率突破92%。这种结构性优化,既体现在"十四五"规划明确的12项核心指标体系,更在于构建起传统文化传承、现代文化创新、数字文化赋能的立体化发展格局。</p><p class="ql-block">三、创新驱动:锻造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引擎 </p><p class="ql-block">文化强国的"强",最终要转化为国际话语权的硬度。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文物库"建设,使《千里江山图》等珍品实现全球3D云展,海外社交平台相关话题播放量超10亿次。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既要坚守"工匠精神"打磨精品,更需善用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构建文化新业态。当前我国文化科技融合企业营收占比已达37%,5G+8K超高清技术、AI创作平台等创新成果正在重塑文化生产范式。</p><p class="ql-block">奋进新征程:让文化强国建设成为全民行动 </p><p class="ql-block">面对文化贸易逆差、质量标准话语权不足等挑战,需要构建全民参与的质量提升体系。建议实施"三大工程": </p><p class="ql-block">1. 价值深耕工程:建立"新时代文化基因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p><p class="ql-block">2. 数字跃升工程:建设国家级文化大数据中心,培育100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p><p class="ql-block">3. 全球传播工程:打造"丝路书香""数字敦煌"等品牌,构建多语种国际传播矩阵。</p><p class="ql-block">"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当敦煌壁画通过数字技术走进卢浮宫,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版发行量突破2000万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产品的输出,更是文明理念的共鸣。让我们以高质量发展为笔,以文化自信为墨,在新时代的宣纸上书写文化强国的壮丽篇章,让中华文化绽放出更加绚丽的世界光彩!</p><p class="ql-block">(本文数据及政策依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等权威文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