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早就想来五台山一睹风采,这不仅是因为它位列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并在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中占有一席,而且它还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到山西的第三天晚上,我们入住五台山灵峰山庄,感受到浓浓的佛教氛围。</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我们开启了五台山之旅。五台山位于山西忻州,地处华北大陆的腹地,属太行山系的北端,是坐落于“华北屋脊”之上的五座山峰,峰顶没有林木而平坦宽阔,犹如垒土之台,故而得名。早在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佛教传入五台山,建立了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到唐代,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成为名副其实的佛教圣地。</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是我们“山西访古”的第七站。由于时间有限,我们首先来到清水河东侧山脚下的普化寺。普化寺坐东向西,创建于明代,原名帝释宫,明末改名为玉皇庙。清末重建,更名为普化寺,为佛道合一的寺观。</p> <p class="ql-block">普化寺的照壁用石与砖砌成,是五台山寺院中最长的照壁,正中嵌石刻“福禄寿三星”图案,两边是“文王别子”和“渭水求贤”。</p> <p class="ql-block">普化寺是一座以砖石雕刻艺术为特色并具有园林风格的寺院。寺内石雕十分出色,是五台山砖石建筑中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佛殿和卧佛殿四座大殿。这是天王殿,殿内佛坛上是木刻绞龙柱佛龛,是五台山木刻艺术珍品。内供奉木雕弥勒佛像、汉白玉石雕护法韦驮菩萨站像、四大天王、密迹金刚和秽迹金刚等,为清末民初五台山地区天王殿造像重要遗存。由于五台山景区规定,所有寺庙殿内不得拍照,这些重要遗存无法和大家分享。</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绕殿四出廊。檐额挂有“大雄宝殿”木匾。前廊柱间的木制券口缕空雕刻二龙戏珠,廊内柱间装格扇门。裙板雕龙,上间是花格窗。檐枋上的垫板绘有彩画。柱础石雕刻精致。殿内主供释迦牟尼佛,佛旁有文殊、普贤二菩萨,殿两壁供有十八罗汉,此十八罗汉的造型是典型的佛教中国化缩影。</p> <p class="ql-block">三佛殿面宽五间,进深五间,歇山顶、前出廊、檐下的枋和柱上是彩绘木雕,柱础、通风、窗台都是汉白玉精细石雕。正门上挂“三佛殿”金字牌匾。殿内三尊金装佛居中为本师释迦牟尼佛,左为消灾延寿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卧佛殿是普化寺第四层殿,又称藏经楼,是1996年至1998年新建的。在三佛殿后坡上靠山而建,在原玉皇阁遗址上又向后开山五米而重建。</p> <p class="ql-block">卧佛殿面宽九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上檐斗拱,五铺作双下昂;下檐斗拱,五铺作双抄。外观两层,入内一层。外部彩绘新盈。殿内供奉铜铸释迦牟尼金装卧佛像。卧佛像后是铜铸金装阿弥陀佛接引像。我们去时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左右各有两进跨院,整体呈凤凰展翅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站在卧佛殿前,俯瞰普化寺周边环境,只见山与寺相融,佛隐山寺间。</p> <p class="ql-block">接着我们来到位于五台山地标建筑大白塔东南侧的五爷庙。可惜大白塔正逢大修,被绿网围得严严实实,无法显现。而五爷庙人气超火,只见人山人海,我们不得不在门外排队,时间长达40多分钟。</p> <p class="ql-block">五爷庙又称广济龙王庙、万佛阁。曾为塔院寺属庙;清代重建,改为黄庙(即藏传佛教)。由于民间普遍认为这里拜佛、许愿最灵,被当地老百姓尊为最神圣的地方。 </p> <p class="ql-block">五爷庙的主殿是龙王殿,创建于清代,民国六年(1917)重建,单檐歇山顶,四出廊,殿前建有抱厦,雕梁画栋。殿内正中供五龙王,人们习惯称为五爷,即传说中的广济龙王菩萨,是文殊菩萨在台怀镇本土化、世俗化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万佛阁是五爷庙历史最悠久的建筑,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三檐歇山顶。上下两层的三面墙壁上都是木制的方格,方格内满满摆放着三寸高的泥塑贴金小佛像,加起来号称一万尊,万佛阁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殿为明清风格,殿顶覆琉璃瓦,檐角饰以兽首。文殊殿的庄严与龙王殿的烟火气,共同构筑了五台山独特的宗教人文景观,体现了五台山“汉藏并存、显密共弘”的宗教特色。它既是民间信仰的载体,也是佛教智慧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五爷庙是五台山主要寺庙中面积最小,但香火最旺的一座寺庙。我俩在这里感受到了心灵的宁静与和谐,体会到了信仰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殊像寺是我们五台山之旅的第三座寺院,位于台怀镇新坊村,面对梵仙山,为典型汉式寺庙,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和青庙十大寺之一,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该寺创建于元代,于明代弘治年间和万历年间重修。</p> <p class="ql-block">殊像寺山门面南,面阔三楹,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内供护法神哼、哈二将。山门前左右置石狮一对,两侧设腰门。</p> <p class="ql-block">寺内最著名的建筑是大文殊殿,由铁林果禅师于明弘治二年(1489)主持修建。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殿正中佛坛,塑骑狮文殊、善财童子、于阗王及文殊圣化老人、佛陀波利组成的“文殊五尊”像。其中的骑狮文殊像总高9.87米,为五台山骑狮文殊造像中的第一大像,是明代文殊骑狮造像的经典作品遗存。四壁及梁柱上布满明代悬塑佛像,总计约 10908尊,形成“万佛朝文殊”的壮观场景,故又称“万佛殿”。</p> <p class="ql-block">在游览五台山寺庙的途中,我们还途经七佛寺。这一坐落在台怀镇东庄村东面山坡上的寺庙,始建于北宋,清雍正十二年(1734)改为黄庙。寺内建有一座七佛塔,为汉白玉砌筑的六角七层密檐式塔,石质塔基,高22米,耸立在山坡上,是当今五台山最高的汉白玉塔。</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之旅让我俩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邃与宁静。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浓郁的佛教文化闻名海内外。五台山保存有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享有“佛国”盛誉,五台山由五座台顶组成,珠联璧合地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典型地将对佛的崇信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完美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成为持续1600余年的佛教文殊信仰中心――一种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景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