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别人是你自己

方圆fg

<p class="ql-block">昨天和朋友一块吃饭,聊起现在和过去的生活,老公说,“现在比过去幸福多了”,我立即纠正:“过去也很幸福,那时候不知道现在会有这样的生活。”然后我俩开始争论。有个初次见面的朋友感觉很奇怪,另一个老朋友说:“他俩就这样,经常争论。”老朋友的这句话一下子触动了我,为什么别的夫妻大多是夫唱妇随,我和老公却经常是他说东我说西、意见不一致呢?因为我不认可他,我觉得他说的不对。</p><p class="ql-block">有人说:“你眼中的自己不是你自己,你眼中的别人才是真正的你自己。”由此推断,我眼中的老公才是我自己。我把自己和老公捆绑在一起,老公说的话,我觉得不对,想立即纠正他,让他成长提升。我担心别人笑话他,其实是担心我被笑话。我深层次有“我不够好”的信念,在老公表达观点时容易被引发,把这种不够好投射在了老公身上,控制不住总是纠正他,惹得他不愿意。</p><p class="ql-block">当我看到这一点时,内心充满感触,不是他不好,是我内心“我不够好”的信念被引发了,我需要自我疗愈转化这个信念。我静下心来,带着这种感觉找到小时候我被大人说我不如别人的画面,看到那时我就产生了“我不够好”的信念。我通过想象和大人对话,看到大人的意思是说我很善良,希望我多成长,保护好自己。大人说我已经在不断成长,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了,我已经足够好了。</p><p class="ql-block">当我通过疗愈觉得自己足够好时,再看老公表达不同于我的观点,我觉得那是正常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我只是好奇的倾听、欣赏认可就足够了。</p><p class="ql-block">原来一切的根源在自己,自己好了,外边的一切就都好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克富:心理症状的根源是对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位高级研修生发现新大陆般兴奋地跟我说,她看到了一位业界大咖文章中的一句话:症状等于对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问我:您认同这句话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说不但认同,还基于这句话进行了20多年的实践。可以说,我所有的咨询都是在努力解除或减缓求助者对症状的对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有些懵,但认真思考过之后,似乎明白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开始提问:你是怎么理解“症状”的?又是怎么理解“对抗”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边思考边查手机,口中嘟囔了一句:感冒发烧就是症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说:确切地说“感冒的发烧只是一种生理症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称,是医学诊断,“发烧”是感冒的生理症状之一而非唯一。感冒后还会有“咳嗽”“乏力”等生理症状,也会有心情烦躁等心理症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听我这么一说,她不再查阅手机,而是反问:您觉得什么是“症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说,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会把求助者不能接受的都当成心理症状;“不能接受的”才会“对抗”,因此我会说“心理症状源于求助者的不能接受”,或说“正因为求助者不能接受才有了心理症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还特别提醒她,我说的是“求助者”而非“来访者”。来访者不能接受的不能称之为症状。这一点她理解,而这是我们继续往下谈的前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使用“产婆术”试图促使她有所领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对抗”是一种行为,对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评估一个行为有多个维度,比如发生的频率、持续的时间、严重程度。你认为,一个觉得自己不该洗手的人,对自己不该洗手的想法和行为只对抗了一次、持续的时间也很短,还没影响到工作和生活,算是症状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当然不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那“症状等于对抗”这句话就有瑕疵,怎么修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心理症状等于对抗了多次无果、每次持续的时间都很长,而且还影响了求助者工作和生活的痛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冗长的回答以“心理”二字起始并落脚于“痛苦”,远超我的想象,让我十分满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有痛苦,就不可能成为求助者的心理症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之前听我这么说时,有杠精反驳我说“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痴呆病人都没有痛苦,但他们却有心理症状”,我说“没错,但他们不是心理咨询的求助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任何一个成熟的心理咨询师都知道,自己的使命不是解决心理问题而是解除或减缓求助者的痛苦的,求助者的痛苦源于对其(心理)问题的对抗或不接受。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或者被别人认为有心理问题的人多了,但他们不一定痛苦或者他们的痛苦的强度还没有促使他们寻求心理帮助,因此他们也就不可能成为心理咨询的来访者,更遑论求助者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