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我踏上回乡的路,再次走进那个被岁月温柔以待的县城。这里的一砖一瓦,都镌刻着我童年的记忆。春风轻拂,泥土的芬芳与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心中那份对家乡的眷恋如潮水般涌起。尤其是难得的兄弟姐妹相聚,更让这份情感愈发浓烈。</p> <p class="ql-block">兄弟姐妹们围坐在餐桌旁欢声笑语,其乐融融。餐桌上摆放着色彩鲜艳的水果盘,手机记录下这温馨的时刻。背景墙上挂着红色中国结装饰品,室内光线明亮,家庭氛围浓厚,仿佛时间都因这份亲情而停滞。</p> <p class="ql-block">聚餐之后,大家一同前往八闽第一古寺“建善寺”游玩。建善寺原名“建福斋”,始建于南齐永明元年(483年),在唐代长溪县更名为“建善寺”。景云二年(711年),寺随县治迁址后正式定名。该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宁德市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古刹。“古刹逢春”石匾上的大字由杜星垣先生(曾任国务院秘书长)书镌,笔力遒劲,尽显古韵。</p> <p class="ql-block">寺门上额“建善寺”三个大字,乃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书写,字迹端庄大气。进入寺门便是天王殿,殿后有一棵参天挺拔的千年银杏树,高达数丈,枝繁叶茂,树长千年必有灵性,修长的枝干、茂盛的叶子,无不彰显其神奇魅力,吸引众多游人争相拍摄。</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左侧建有灵佑禅师殿和鼓楼。灵佑禅师,霞浦人(771—853),俗姓赵。唐代高僧,十五岁从建善寺法常律师出家,于杭州龙兴寺受具足戒,究大小乘教。世称沩山灵佑。其基本禅法是“三种生”说,即把主客观世界分为“想生”、“相生”、“流注生”的三种机法,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台阶之上,“观音阁”三个大字醒目地悬挂在正门上方。两侧花坛里种满了色彩斑斓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机勃勃。我们兄弟六人一起登上观音阁,并在阁后的小花园拍照,留下美好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大姐身着红色外套,站在一块刻着“汉禅寺”石碑旁,背景是一堵古老的石头墙,墙上长满了青苔,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三盆绿植分别放在石碑两侧的地面上,为古朴的场景增添了几分生机。</p> <p class="ql-block">哥姐五人站立于木质楼梯上部,面向镜头微笑或注视前方,身后是一棵大树及部分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天空晴朗无云,阳光洒在每个人脸上,笑容格外灿烂。</p> <p class="ql-block">在一片绿意盎然的小山坡上,一块石头立于其中,上面写着“知足常乐”的字样,寓意深远。在小坡的一侧还有一座木制凉亭隐约可见,为游人提供休憩之所。</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小花园中不断地摆姿变换位置,在台阶上、水池旁、花树边、小树丛等地方拍照,大家乐此不疲,兴高采烈地度过愉快的下午。</p> <p class="ql-block">古寺名山两斗奇,云门常掩昼迟迟。</p>
<p class="ql-block">庭落落尽浑无主,野鹤飞回定有期。</p>
<p class="ql-block">几解祥光垂幻象,最怜苔藓卧荒碑。</p>
<p class="ql-block">世人欲问参禅事,惟有朝阳老衲师。</p>
<p class="ql-block">诗人万万是想不到如今的禅寺比古代热闹得多!</p> <p class="ql-block">走出建善寺大门,左右两边都有几座巨大牌坊,这里风光更加隽永。我为哥姐们拍了几张照,定格下这美好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特别是哥哥,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工作的工厂就建于寺内,旧地重游,难免见物思情,感慨事物变迁之快。鸣呼,岁月如梭,唯有亲情与记忆永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