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4.14-2025.4.15,四个老同学驱车皖南自驾游 昱岭关,位于安徽歙县竹铺昱岭顶的皖、浙交界处。建于三国孙策前期,是山越人为抵御孙策的进攻而建立的,迄今为止,唯一保留完整的代表山越人智慧的古迹。用大小不等的花岗岩垒砌而成。关广通高8.1米,门高5.7米,阔6米,深5米。关墙向两翼山脊延伸,左右各约80米,两侧东面山坡留有戍所遗址。 昱岭关和昱岭关的徽杭古道,历史悠久、人文典故众多,也是重要的三国古战场,这里是过去徽商去往浙江、上海等外省经商的重要官道。这是1934年的照片和现在的对比。 脚下就是昱岭关,左杭州,右徽州 遥想古时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过了昱岭关,就是入徽亭和徽州会馆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三阳镇白石源村金石自然村,坐落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峰境内,村庄临水而建,四时风光秀丽,先祖自宋代迁居于此,后人世代沿河而居。村口河道里有一圆锥状巨石,形似蟠桃,朝上一面尖尖如锥,是以古时金石村曾名“尖石村”,后因村口两河交界处有“财源”交聚之势,后人改村名为“金石村”。 村口河道里的圆锥状巨石 月牙坝 歙县三阳镇上坦自然村是看油菜花和梯田的好地方 三阳镇,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地处歙县东北部,东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交界,南与金川乡相连,西与杞梓里镇毗邻,北与宣城市绩溪县接壤, 行政区域面积130.32平方千米。 三阳镇拥有全国唯一乡镇级高架高铁站、最长的高铁隧道、高架桥,2018年12月25日,杭黄高铁开通运行,从三阳穿镇而过,并在此设置三阳站。在最新铁路调图后,7趟高铁列车在此办理旅客乘降业务。 大文豪郁达夫把三阳镇称为“东方小瑞士” 歙县云端村落之一燕窠村,一面是悬崖,一面是深谷,宛若世外桃源燕窠。远眺很不错,进村则破旧杂乱。 歙县杞梓里镇坡山村是看云海的好地方,一年据说有200多天能看到云海 华源河畔石潭村太平桥横跨着华源河,是石潭古村的交通要道之一。桥身长达50米,高约16.7米,宽度为6.7米,是一座古老而壮观的石拱桥。修建于明末,后来在民国初年进行了重建。太平桥连接了石潭古村两岸的生活和人文,也成为村庄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一帮骑行者,为风景增色不少 歙县叶村的洪氏宗祠,又称世光第、敬本堂,是清朝时期的古建筑遗存。 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坐北朝南,为洪氏支祠,分门厅、天井、正厅和寝室等。洪氏宗祠内梁头、雀替、平盘斗、梁驼均雕有花草图案;享堂内保存有“进士”“贡士”“望重老传”“五世同堂”等匾额。洪氏宗祠整体形制与室内陈设保存完整,构架宏大,结构精美,雕饰华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br>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安徽省黄山市辖县,位于皖南地区,东北与宣城市绩溪县和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交界,东南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衢州市开化县毗连,西南与屯溪区、休宁县相邻,西北与徽州区、黄山区接壤,总面积2122平方千米。 <br>歙县秦朝置县,宋设徽州府,府县同城1400年,是古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歙县远眺 歙县徽州古城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位于黄山市歙县城内阳和门东侧,跨街而立。立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 歙县练江上的太平桥,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由当时徽州知府刘炳建造 渔梁坝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渔梁村,渔梁坝始建于唐代,明代重建,距今有近1400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歙县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 渔梁坝全部用花岗岩石层层垒筑而成。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这样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坝中间有开水门,用于排水。 渔梁坝旁边岸上的小店,墙壁上刻有发大水时的标记,2024.6.20的高度超过我的身高 沿着新安江一路行车,两岸风景如画 野渡无人舟自横 阳产土楼位于皖南山区歙县的深渡镇。阳产,位于皖南山区的群山之中,是一个依山而筑的小山寨。这里由于地势高,交通不便,数百年来,山民就地取材,采周边青石铺路架桥,取红壤木材筑巢而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渴饮山泉,饿食五谷,多种农作物生长,子孙延续。流年之中,形成了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质朴壮观的土楼群。 你好,新安江! 四条汉子游皖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