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川西甘孜行记</b></p><p class="ql-block">天葬台前问生死,</p><p class="ql-block">佛学院內看禅修。</p><p class="ql-block">稻城亚丁神仙地,</p><p class="ql-block">佛山有韵秀色餐。</p><p class="ql-block">转山转水转佛塔,</p><p class="ql-block">藏寨悠悠岁月长。</p><p class="ql-block">三一七八俱风流,</p><p class="ql-block">美景山川一望收。</p><p class="ql-block">晨光熹微时,我们已驶出成都。岷江水泛着微光,像一条银链缠绕在山间。车过紫坪埔,巨大的混凝土坝体沉默地矗立着,将奔腾的江水驯服成平缓的湖面。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课本上读到的大禹治水,而今竟真的来到了传说中的大禹故里。</p><p class="ql-block">汶川地震遗址从车窗外掠过。那些倾斜的楼房、断裂的桥梁,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目。十年光阴,伤痛渐渐愈合,但那些凝固在废墟中的记忆,依然让人心头一紧。</p><p class="ql-block">桃坪羌寨的石砌碉楼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一位裹着头巾的羌族老阿妈坐在门槛上捻线,手指灵活地转动着纺锤。她抬头望了我们一眼,眼神平静得像寨子后山的古井。我想拍下这一幕,却又怕惊扰了这份安宁,只好将画面刻在记忆里。</p><p class="ql-block">穿过鹧鸪山隧道,眼前豁然开朗。梭磨河像一条碧绿的绸带,在峡谷间蜿蜒流淌。阳光透过云隙洒在水面上,碎成点点金光。马尔康的藏式民居错落有致地散布在山坡上,白墙黑窗,经幡在屋顶随风飘动,为静谧的山谷增添了几分生气。</p><p class="ql-block">次日清晨,我们向着色达进发。高原的阳光格外通透,照得人睁不开眼。五明佛学院的红房子从山坳里突然闯入视线时,我竟一时语塞。那是一种难以形容的震撼——成千上万间绛红色的小屋密密麻麻地铺满山坡,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泽。身着绛红色僧袍的喇嘛们三三两两穿行其间,远远望去,就像流动的红色溪流。</p><p class="ql-block">天葬台的风很大,吹得经幡猎猎作响。我们站在规定的区域,远远望着天葬师进行仪式。当秃鹫成群结队从天而降时,我忽然明白了藏民对生死的态度——肉体不过是灵魂的容器,回归自然才是最好的归宿。没有哭泣,没有哀嚎,只有风声和诵经声在天地间回荡。</p><p class="ql-block">去往亚丁的路上,海子山的巨石阵让我惊叹不已。那些形态各异的石头像是被巨人随意撒落在高原上,绵延数十公里。有的像卧兽,有的如尖塔,在蓝天白云下构成了一幅超现实的画卷。</p><p class="ql-block">当仙乃日雪峰终于出现在眼前时,我屏住了呼吸。那座终年积雪的山峰巍然耸立,在阳光下闪耀着圣洁的光芒。站在冲古寺前,望着雪山倒映在珍珠海中,忽然觉得所有的跋涉都是值得的。</p><p class="ql-block">回程经过泸定桥,十三根铁索在风中轻轻晃动。我小心翼翼地走在木板上,脚下的大渡河水奔腾咆哮。八十多年前,十八勇士就是在这里创造了奇迹。如今硝烟散尽,唯有铁索依旧,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p><p class="ql-block">在成都青羊宫歇脚时,天忽然下起雨来。茶客们却浑不在意,依旧慢条斯理地品着盖碗茶。雨水顺着屋檐滴落,在青石板上溅起朵朵水花。一位白发老者坐在廊下,捧着一本旧书看得入神。此情此景,让我想起老子说的"道法自然"——在这座城市里,人们似乎天生就懂得如何与万物和谐相处。</p><p class="ql-block">这一路走来,看过了太多令人屏息的风景,也遇见了太多质朴的面孔。高原的阳光晒黑了他们的脸庞,却让他们的眼神更加明亮。也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人们用最纯粹的方式,诠释着对生命的理解。</p><p class="ql-block">当飞机离开成都时,舷窗外是连绵的云海。我闭上眼睛,那些雪山、经幡、红房子,还有藏族阿妈温暖的笑容,又在脑海中一一浮现。忽然明白,旅行最美的不是看到了多少风景,而是那些风景如何在心里生根发芽,最终成为生命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2016年8月</p> <p class="ql-block"><b>《川西甘孜行记》浅析:行走中的生命哲思与人文观照</b></p><p class="ql-block">这篇游记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川西甘孜之行的所见所感,既有壮丽山河的视觉震撼,也有深沉的历史记忆与人文关怀。全文以时间为线索,空间为画卷,将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民俗风情和生命哲思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诗意的行走美学。 </p><p class="ql-block"> 一、结构:线性叙事中的情感起伏</p><p class="ql-block">文章以“晨光熹微”启程,以“飞机离开成都”收尾,形成完整的时空闭环。在移步换景的叙述中,作者的情感也随所见所闻而变化: </p><p class="ql-block">— 岷江、紫坪埔:从自然之美(“银链缠绕”)到人类改造(“驯服江水”),引入历史联想(大禹治水)。 </p><p class="ql-block">— 汶川遗址:沉重的一笔,废墟中的历史伤痛与时间愈合的痕迹。 </p><p class="ql-block">— 羌寨、藏乡:转入宁静的民俗画卷,羌族阿妈“平静的眼神”,藏区经幡飘动的生气。 </p><p class="ql-block">— 色达佛学院、天葬台:宗教与生死观的震撼,绛红僧袍与秃鹫的意象对比。 </p><p class="ql-block">— 亚丁雪山、泸定桥:自然奇观(仙乃日雪峰)与历史记忆(红军铁索)的交织。 </p><p class="ql-block">— 成都青羊宫:回归市井生活的禅意,以“道法自然”收束全篇。 </p><p class="ql-block">这种结构使文章既有游记的流畅性,又有散文的哲思深度,读来如随作者亲历一路的震撼与沉思。 </p><p class="ql-block">二、意象:自然与人文的象征融合 </p><p class="ql-block">作者善于捕捉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使景物超越本身,成为情感与哲思的载体: </p><p class="ql-block">1. 水:岷江的“银链”、梭磨河的“碧绿绸带”、大渡河的“奔腾咆哮”——既是自然的脉络,也暗喻时间与历史的流动。 </p><p class="ql-block">2. 红色:色达佛学院的“绛红房子”与僧袍,构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象征信仰的热忱与生命的温度。 </p><p class="ql-block">3. 石头与雪山:海子山“巨人的石块”展现自然的鬼斧神工,仙乃日雪峰的“圣洁光芒”则象征永恒与纯净。 </p><p class="ql-block">4. 经幡与天葬:藏民对生死的超脱(“肉体是灵魂的容器”),体现信仰对生命观的塑造。 </p><p class="ql-block">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川西的壮美,更揭示了人与自然、生与死、历史与当下的深层联系。 </p><p class="ql-block"> 三、情感:从震撼到内化的精神之旅</p><p class="ql-block">文章的情感线索清晰可循: </p><p class="ql-block">— 初见的震撼:如色达佛学院“一时语塞”,仙乃日雪峰“屏住呼吸”,体现自然与人文的宏大冲击。 </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凝重:汶川遗址的“刺目”,泸定桥的“硝烟散尽”,赋予旅程沧桑感。 </p><p class="ql-block">— 民俗的温情:羌族阿妈“平静的眼神”,藏族人的“明亮目光”,展现质朴的生命力。 </p><p class="ql-block">— 哲思的沉淀:从天葬台的生死观,到青羊宫“道法自然”的领悟,体现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p><p class="ql-block">最终,作者在回程时意识到,旅行不仅是“看风景”,更是让风景“在心里生根发芽”——这种内化过程,正是旅行的最高意义。 </p><p class="ql-block"> 四、语言:诗化的白描与克制抒情 </p><p class="ql-block">— 白描手法:如“梭磨河像碧绿的绸带”“经幡猎猎作响”,用简洁的比喻勾勒画面。 </p><p class="ql-block">— 克制抒情:面对天葬、废墟等沉重话题,作者不做过度渲染,而是以客观描述引发读者共鸣。 </p><p class="ql-block">— 文化互文:引用大禹治水、老子“道法自然”,增强文本的历史厚重感。 </p><p class="ql-block">五、主题:行走中的生命叩问</p><p class="ql-block">这篇游记的核心,并非仅是记录风景,而是通过行走探索三个命题: </p><p class="ql-block">1. 人与自然:从“驯服江水”到“雪山圣洁”,展现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依存。 </p><p class="ql-block">2. 历史与记忆:汶川、泸定桥等场景,提示不能遗忘的过去。 </p><p class="ql-block">3. 信仰与生死:藏民的天葬仪式、佛学院的修行生活,呈现另一种生命哲学。 </p><p class="ql-block"> 结语:</p><p class="ql-block">《川西甘孜行记》是一篇兼具文学美感和思想深度的游记。它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卷轴,既有山河的壮阔,也有人文的温度,更在行走中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静默叩问。正如作者所言,最美的风景终将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而这或许就是旅行最珍贵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b>迎春小记</b></p><p class="ql-block">"折一枝罢。"同伴轻声道。西南风没个正形,只管戏耍着我的发丝与衣角,惹得人心头微恼。正欲发作时,目光忽被桥下北岸的一簇嫩黄攫住——"这花开得恁早,是甚么名目?"我讶然问道。</p><p class="ql-block">"迎春。"同伴答得干脆,说话间已俯身去折。我便立在桥头,细细打量这不起眼的小花。那花色是极嫩的鹅黄,活似初冒的柳芽,偏又串作玲珑的一挂。与身旁浓艳的杏花一比,倒显出几分清雅的品格来。</p><p class="ql-block">一位少女踮着脚尖要采,大约是嫌近处的花不够好,又提着裙裾往上游去。她纤薄的身影在花枝间时隐时现,倒像只低飞的春燕,或是流连花丛的粉蝶。岸边的垂柳拂着新绿,野草刚冒出尖儿,连河水都被染得碧盈盈的。</p><p class="ql-block">在这万物初醒的时节,人们为何独钟爱这不起眼的小黄花呢?我暗自思忖。杏花虽艳,看久了反觉苍白;倒是这质朴的迎春,虽无惊人之姿,却叫人看着心安,仿佛捧着整个春天的盼头。</p><p class="ql-block">风依旧没规没矩地吹着。同伴已折得一束,正招手唤我。"给我一枝可好?"我忽地生出几分渴盼。这报春第一枝的迎春花,此刻竟成了我最想握住的春信。</p><p class="ql-block">一九八三年四月四日</p> <p class="ql-block"><b>《迎春小记》浅析:</b></p><p class="ql-block">这篇写于1983年的散文小品,以简洁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早春采撷图景,通过对迎春花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与生命力的敏锐感知。全文虽不足五百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层次与艺术特质。</p><p class="ql-block">一、结构艺术的精巧布局</p><p class="ql-block">文章采用"起承转合"的经典结构,以"折枝"始,以"求枝"终,首尾呼应。开篇以对话切入,由"西南风"的恼人引出意外发现的迎春花,自然转入主题描写。中间部分通过少女采花的插叙,拓展了画面空间感。结尾处的情感升华,将单纯的景物观察提升为对生命意趣的体悟,完成了一次完整的美感体验过程。</p><p class="ql-block">二、意象系统的审美建构</p><p class="ql-block">文中构建了多层次的意象体系:以迎春花为核心意象,其"鹅黄色"与"串儿"的形态描写突出了花的新鲜活力;辅以"柳芽""春燕""粉蝶"等辅助意象,共同编织出早春的生命网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色彩的运用——迎春的嫩黄、河水的碧绿、杏花的苍白,形成冷暖色调的对比,暗含作者对质朴美的偏爱。</p><p class="ql-block">三、语言艺术的独特表现</p><p class="ql-block">1. 方言与雅言的融合:"恁早""甚么"等方言词的使用,赋予文字生活气息;而"袅娜""姗姗"等雅词又提升了文本的文学性。这种交融创造出独特的语言韵律。</p><p class="ql-block">2. 动词的精准选择:"戏耍""攫住""提着"等动词的运用,使静态景物产生动态美感,尤其是"染一河碧绿的春水"的"染"字,将春意的蔓延过程具象化。</p><p class="ql-block">3. 句式节奏的变化:长短句交错,如"她纤薄的身影在花枝间时隐时现,倒像只低飞的春燕"一句,先长后短,形成视觉与节奏的和谐。</p><p class="ql-block">四、情感表达的含蓄美学</p><p class="ql-block">作者采用中国传统美学"含蓄"的表达方式,将对生命哲理的思考隐藏在景物描写之后。通过杏花与迎春的对比("杏花虽艳,看久了反觉苍白"),婉转表达了对质朴本真之美的推崇。结尾处的"春信"意象,将小小的迎春花升华为传递生命希望的使者,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正是中国散文的优良传统。</p><p class="ql-block">五、时代背景下的文本解读</p><p class="ql-block">写于改革开放初期的这篇短文,无意中折射出特定时代的精神需求。在经历长期思想禁锢后,人们对"报春第一枝"的珍视,暗合了当时社会对新生事物的渴望。文中对自然美的纯粹讴歌,也可视为对"文艺为政治服务"教条的一种疏离。</p><p class="ql-block">这篇散文最动人处,在于其用最精简的文字捕捉到了生命初绽的惊喜。当作者由"心头微恼"转为"几分渴盼",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心灵净化过程。这种对瞬间美感的把握与提升,正是优秀散文的核心魅力所在。文中蕴含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学追求,至今仍能给读者以深刻的艺术启示。</p> <p class="ql-block"><b>大海,我向你祈愿</b></p><p class="ql-block">海太大,我太小。</p><p class="ql-block">我漂浮大海之中,犹如一叶苇舟,在旋涡里打转儿,在浪花里跌摔。在大海之中,在遥远的天际,我只是一个小小的黑点,小小的……,在历史长河的天平上,加入我微小的一滴,不足以使它倾斜。</p><p class="ql-block">渺小的人啊!你总是在遗忘的角落里徘徊,你泛起的微光,总是一闪即逝。你睁着求索的眼睛,在浩瀚的大海中游移。你,将海中的宝物猎取,化作你智慧的果实。</p><p class="ql-block">自有了海之歌,海之情,我渐渐离不开了大海。因为大海是我的家,我的源泉。凭着你,我才有奋进的力量。滴滴泉水可汇成江河滔滔,点点星光可串成彩练光环。</p><p class="ql-block">我,大海的浪子,虽微小,但感情似你一样深沉,胸襟像你一样宽广。</p><p class="ql-block">生活,这个无极的大海呀!我多想扑入你的怀抱,享受你的母爱,在你的哺育下茁壮成长!让我那颗微小的心也能随着你的脉搏跳动。</p><p class="ql-block">海太大,我太小。</p><p class="ql-block">1983年4月11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大海,我向你祈愿》浅</b><b>析:</b></p><p class="ql-block">这首《大海,我向你祈愿》是一篇充满诗意与哲学思考的抒情散文诗,展现了作者对大海的敬畏、对生命渺小的感慨,以及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寻找自我价值的过程。</p><p class="ql-block">1. 意象的张力:宏大与渺小的对立统一</p><p class="ql-block"> — "海太大,我太小"的反复咏叹,构建了人与自然在体量上的悬殊对比。大海象征永恒、浩瀚与未知,而"我"如"一叶苇舟""小小的黑点",凸显人类的脆弱与短暂。</p><p class="ql-block"> — 但这种对立并非绝望,而是通过"微小一滴汇入历史长河""滴滴泉水成江河"等意象,转向对"微小力量累积"的肯定,体现个体与宇宙的共生关系。</p><p class="ql-block">2. 情感的升华:从孤独到归属</p><p class="ql-block"> — 开篇的孤独感("旋涡里打转""遗忘的角落")逐渐转化为对大海的依恋与认同。"大海是我的家,我的源泉"标志着情感转折,诗人将自然视为精神母体,获得"奋进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 "浪子"的自称尤为动人——既是游子对归途的渴望,也暗喻人类与自然的永恒羁绊。</p><p class="ql-block">3. 生命的隐喻:海与生活的叠印</p><p class="ql-block"> — 末段将大海直接喻为"生活",揭示文本的深层主题:面对生活的广漠无常,人需如敬畏大海般接纳自身的渺小,同时从中汲取勇气("随着你的脉搏跳动")。</p><p class="ql-block"> — 这种隐喻将自然观照延伸至存在哲学,呼应了东方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4. 语言的诗性</p><p class="ql-block"> — 短句与排比("在旋涡里……在浪花里……")形成海浪般的节奏感;"微光""星光""彩练"等意象群构建出渺小中的璀璨,强化了抒情张力。</p><p class="ql-block"> — "海之歌""海之情"的提法,暗示艺术(诗歌、音乐)是人与自然对话的媒介。</p><p class="ql-block">创作背景推测(1983年)</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写于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的浪潮中。作者可能借"大海"隐喻时代洪流,表达个体在宏大变革中的迷茫与追寻,同时通过"汇入长河"的意象呼应集体主义精神与个人价值的调和。</p><p class="ql-block"> 总结:</p><p class="ql-block">这篇作品以凝练的语言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朝圣。它不仅是向大海的祈愿,更是对生命意义的叩问——当人承认自己的渺小,反而能在与宇宙的共鸣中找到位置。末尾回归"海太大,我太小"并非简单的循环,而是历经沉思后的坦然,恰如海潮退去时留在沙滩上的永恒回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