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为上海文化地标,愚园路沿线汇聚众多博物馆、艺术场馆及特色书院和名人故居,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城市文化生态圈。</p> <p class="ql-block">百年愚园路是座没有围墙的文化博物馆,当艺术馆的玻璃幕墙映出梧桐疏影,当书院茶香漫过历史建筑,这里便成了文脉绵延的精神原乡。</p> <p class="ql-block">涌泉坊位于愚园路395弄,由邬达克弟子杨润玉设计,融合西班牙风格与石库门建筑特色。24幢联排住宅的彩色玻璃窗和螺旋纹铸铁栏杆展现了1930年代的摩登风情,最深处的“陈家花园”曾是上海烟叶大亨陈楚湘的居所,以化装舞会和“美丽牌”香烟烟标设计闻名。</p> <p class="ql-block">该建筑由原大夏大学校长、民国交通部部长王伯群于1930年建造,作为与校花保志宁的婚房,耗资30万银元,建筑风格融合哥特式与西班牙元素,1934年竣工。1940年上海沦陷期间,汪伪政权占据此处作为汪精卫的行宫,并在此发表《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汪病逝后,陈公博、周佛海等汉奸头目也曾使用该建筑。抗战胜利后,王伯群遗孀收回房产;建国初期先后作为部队机关和长宁区委办公地;1960年正式成为长宁区少年宫,延续至今。该建筑现为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兼具教育功能与历史见证意义,电视剧《围城》曾在此取景。</p> <p class="ql-block">名人墙位于愚园路81号,红色砖墙上镌刻着40余位文化名人的青铜浮雕,包括张爱玲、傅雷、刘海粟等。墙长18米,结合爬山虎与光影效果,生动呈现上海黄金时代的文化记忆。张爱玲曾在此构思《半生缘》,傅雷则翻译了《约翰·克利斯朵夫》。</p> <p class="ql-block">岐山村位于愚园路1032弄,新式里弄建筑群,以英国联排风格和清水红砖墙为特色,曾是施蛰存、钱学森等知识分子的居所。如今融合历史与当代文化,弄堂内咖啡香与书卷气交织,被誉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原乡”。</p> <p class="ql-block">愚园路堪称上海的城市文化客厅,百年历史沉淀出独特的海派韵味,博物馆记录城市记忆,艺术空间演绎当代美学,独立书院延续着书香传统。</p> <p class="ql-block">这条百年街道堪称露天的建筑博物馆,西班牙式红瓦坡顶邂逅苏式园林月洞门,新古典主义廊柱与江南民居风火墙共谱海派文化的复调乐章。</p> <p class="ql-block">路段内现存34处历史保护建筑,涵盖新古典主义、装饰艺术派、江南民居等8种建筑风格,时空叠合度居上海64条永不拓宽道路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