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四川序

加木

<p class="ql-block">明代四川地图(有重庆无川西,有遵义)</p> <p class="ql-block">《读史方舆纪要》| 四川序</p><p class="ql-block">《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著</p><p class="ql-block">四川-非坐守之地</p><p class="ql-block">明代四川地图(有重庆无川西,有遵义)</p><p class="ql-block">今川渝一体地形(含重点城市标注)</p><p class="ql-block">川渝于天下之间</p><p class="ql-block">(一)评述</p><p class="ql-block">整篇序言,作者开篇即讲“四川非坐守之地”,貌似一来就给四川上了标签,表示这个地方是天然的温室,是需要时时刻刻审视、警惕的。</p><p class="ql-block">作者这样的表述逻辑,阅读过云南、贵州、广西等西南篇章,我们不难发现他一以贯之的“西南大反攻”思想。而西南诸省,四川尤为重要,甚至可谓执牛耳者。</p><p class="ql-block">云南策应迂回,打通塞北需要借道四川;贵州作为交通要道直插两湖,但沿途驿站人马却需四川的人力与财力支撑;广西虽可凭水利直下三湘,问道长江,但四川更是长江上游,相比之下拥有绝对主动权。</p><p class="ql-block">西南诸省若为一体,则不可无四川,四川作为人口、土地、盐矿、水利皆富的地方,彼时经过上千年的打磨已经有一套相当完备的运行系统。</p><p class="ql-block">而结合作者“明末遗臣”的身份与“反清复明”的个人使命感来看,他笔下的四川早已不局限于地理资源,而是结合了地缘、政治力量等因素的新集合体,他的序言也正是在一套两千多年的稳定生产方案下,整合出的一套新方案。</p><p class="ql-block">正是因为四川得天独厚的禀赋,让作者以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在开篇即论述了四川历史上诸多被外部势力攻破的例子。他举了四种“灭蜀之策”:</p><p class="ql-block">1.栈道亡蜀(司马错灭蜀/邓艾灭蜀汉)</p><p class="ql-block">2.江道亡蜀 (岑彭灭蜀/桓温平蜀)</p><p class="ql-block">3.破关亡蜀(苻坚灭蜀/钟会灭蜀)</p><p class="ql-block">4.山路+水路亡蜀(明初统一战争)</p><p class="ql-block">以上四策都并非作者杜撰原创,而是见诸史料的案例。从这些论据来看,四川仿佛像一个茅草屋四处漏风,岌岌可危。但作者在后面旋即讲到——”以四川而争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p><p class="ql-block">一体两面的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灭蜀案例背后都是一个个偏安一隅的战略思想。因此作者是认可四川并且重视四川的,他所谓的”非坐守之地,更是对陷入资源诅咒的一种担忧“。</p><p class="ql-block">手绘传统巴蜀地缘战略图</p><p class="ql-block">作者自然也有其历史局限性,作为明末清初的学者,在他出生前不久,徐霞客刚完成了对长江源头的考察,这是一种冲击上千年汉族精英们的认知结论——岷江非江源。但在《纪要》中顾祖禹未采纳此观点,但不重要,彼时徐霞客已不再人间,但他的考察结论将会随着历史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其次四川作为多民族构成的省份,作者全篇着眼于蜀地与中原力量的角逐,忽略了西部诸多边民的视角。但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有其独有的地缘思想,在上千年的打磨中自成一派;而四川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多民族地缘体系的范本。</p><p class="ql-block">汉藏通道318国道一处</p> <p class="ql-block">(二)原文节选精读</p><p class="ql-block">原文: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爭衡天下,上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險而坐守之,則必至於亡。</p><p class="ql-block">翻译:四川不是一个安于现状就可以固守的地方,凭借四川争夺天下,最好的结果可以称霸天下,其次也可以称霸一方成为不可小觑的势力,但一味依靠一些险要的地势就想稳固据守的,一定会失败灭亡。</p><p class="ql-block">原文:夫劍閣、瞿塘三尺之童皆知其為險也,知其為險則攻者必有之死而生之志,守者必有以逸待勞之情,用心一分,而成敗判焉。</p><p class="ql-block">翻译:剑门关、瞿塘峡是三岁小孩子都知道的险要的地方,正是这样面对这些天险时,攻打的一方必然有背水一战、向死而生的意志,同样守备的人也会有以逸待劳的心态,一念之差,胜负即判。</p><p class="ql-block">评注:同样的资源,不同的视角和决策逻辑,会导致悬殊的结果。</p><p class="ql-block">原文:自秦滅蜀而富强益著,後之兼天下者,其能一日忘蜀哉?</p><p class="ql-block">翻译:自从秦国灭蜀国后,国力大增日渐富足,此后每每争夺天下的力量,在统一过程中又有谁忽略这块地方呢?</p><p class="ql-block">评注:这里的前后对话逻辑是,有人问作者,你总说四川不能守,为什么三代的时候(夏商周)蜀国沿袭了千百年都没事,这不是相悖吗?作者针对这一声音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一切从秦国司马错灭蜀开始,中原力量开始介入蜀地,蜀地也由此不可作为一个单独的地缘板块来看待,一切都是时变的。</p><p class="ql-block">原文:光武之並蜀也,獨在削平僭偽之後,蓋慮其地險力強,盡拔其黨,使之孤立,而後圖之。以天下之大僅存一蜀,蜀其不能逃於釜中矣。</p><p class="ql-block">翻译:后汉光武帝刘秀兼并蜀地,专门在统一蜀地之外的其他地方后再统一蜀地,原因是考虑到蜀地的资源禀赋强,又有天险在外;要把它周围的力量都清理后使其孤立,最后再来谋划蜀地。在天下仅存蜀地未统一的环境下,蜀地自然就是盘中餐了。</p><p class="ql-block">评注:这句话正是对”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的诠释;四川作为资源禀赋以及天险林立的地域,从外向内攻破是灾难,从内向外突破则是新生。</p><p class="ql-block">(三)金句整理</p><p class="ql-block">原文:譬之禦盜者禦盜於垣墻之内,垣墻一壞,而舉家之人心膽墮地,何能復興與敵戰哉?</p><p class="ql-block">翻译:比如在家里防御盗贼,你躲在墙里做抵抗,那么一旦墙塌毁坏,全家人都会陷入被动暴露在外,又怎么谈重新整合力量与之一战呢?</p><p class="ql-block">评注:这是顾祖禹一以贯之的战略逻辑,类似于”守江必守淮“,占据主动权成为一条时不变的战略真理。</p><p class="ql-block">原文:故曰以戰為守,守必固,以守為戰,戰必強,戰守不相離也,如形影然。</p><p class="ql-block">翻译:所以说用斗争的形式来达成守御的目的,目的一定能成功;以守御的心态来严肃对待战斗,那么战斗能力一定强;战斗和守御是一体两面不分离的,如影随形。</p><p class="ql-block">评注:有时候战术动作是要服务于战略的,如果只战不守,那就是不知守;只知守不战,就守不住。作者在此前举例历代战例,例如姜维的知守不知战,萧纪知战不知守。</p><p class="ql-block">原文:夫恃其險而坐守之以至於亡,又豈惟蜀然哉?</p><p class="ql-block">翻译:那些自以为有险可守,自大堕落最后导致败亡的,又怎么只有蜀地这一个地方呢?</p><p class="ql-block">评注:世界上像坐守四川,偏安一隅这样的保守主义思想又何止只在四川这一地上体现呢?不仅是一国一地,甚至是人,都难逃这种思想的裹挟。作者在这里将“坐守必败”的思想从地缘态势升华至了每一个人。</p><p class="ql-block">编辑于 2024-09-28 22:4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