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俗话说,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五百年中国看北京,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p><p class="ql-block">山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更被誉为“华夏之根、黄河之魂”。在这里,晋商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边塞的独特风情交织融合。</p> <p class="ql-block">说起边塞,山西的雁门关可谓闻名中外。我在很久以前就有到雁门关探奇吊古,与雁门关作一次亲密接触的愿望。为了这次雁门关之旅,我查阅了一些资料,知道雁门关屹立在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雁门关得名于《山海经》:“雁门,飞雁出于其门。”雁门山群峰海拔在1900米以上,周围群山峻岭环抱,只有过雁峰两旁有两道比较低矮的山峪。大雁不能从其他处飞过,只能从这里经过,雁门关正好坐落在这个山峪之上,故得其名。</p><p class="ql-block">雁门关还是历史悠久的战略要地。作为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峻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言道:“天下九塞,雁门为首”,足见其地位之重要。</p> <p class="ql-block">04月09日上午07:40,我们坐巴士从五星级的“太原洲际酒店”出发,到达景区行程约2.5小时。一路上,只见巍巍恒山,沿代县北境逶迤绵延,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犹如玉带联珠,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我深深地被壮观的古长城雄姿吸引着,震撼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太原洲际酒店大堂内一景</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太原洲际酒店广场外景</i></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拐过一道弯,在入口处,突然一道样式像龙门客栈仿古山寨的大门横建在公路上,正上方映入眼帘的是三个笔力千钧的血红草书大字“雁门关”,这种字体一看便知是毛体。驻足细看,“门”字一笔挥就,似一个玉如意,流畅自然,左右相扣,有紧闭关门之意,与“关”字一起欣赏,雄浑之气跃然眼前。下方则是字体缩小的行书“后腰铺驿站”,黑色的木制哨楼上关旗招摇,下面门禁是先进的电子杆装置。</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北大门。雁门关有南北两个大门,北门在后腰铺驿站,南门在前腰铺驿站。我们的车进了入口处就到“后腰铺”的景区游客中心,后腰铺是过关后的第一个村庄,也是古代商旅马队休整之所。过去这里客商云集,店铺林立,现已辟为蒙汉风情的景区服务区。</p> <p class="ql-block">古道雄关剑气寒。下车后阵阵山风吹过,我明显感到有一股子寒气袭来,难怪导游在巴士车上提前叫大家把御寒的衣服穿上。</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购票后再转乘观光车进了景区。坐上景区内的观光车,一条沥青大道直通山顶,山不算高,坡度不大。关口到谷口很平缓,延伸数公里,垂直落差在五六百米左右。坐在车内仰望山岭,山峰层峦叠障,陡峭的山体砾石裸露,高峻难以攀行,遥见山脊之上有残缺的城墙、烽火台,边塞风貌逐渐显露出来。</p> <p class="ql-block">到达谷口明月楼广场,对面是一座历代名人壁,长63米、高28米的浮雕墙,毛泽东的浮雕像和有历朝历代与雁门关有着密切关系的帝王将相、文人名士等59位历史名人。其中有巡视边关的帝王22位,征战沙场的将帅22位,出塞和亲的公主5位,路居的文人墨客9位。赵武灵王赵雍、刘邦、李贺、顾炎武、慈禧太后、光绪帝、毛泽东、阎锡山、周恩来、彭德怀、彭雪枫等赫然在列。</p><p class="ql-block"> 当然还有战国时期镇守雁门关的李牧,汉代的卫青、霍去病、李广,王昭君出雁门关和亲,唐代郭子仪出雁门关平定安史之乱,薛仁贵镇守雁门关,宋代杨家将镇守雁门关,明代重修雁门关等。壁上的草书“雁门关”大字为毛泽东手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沈括</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王昭君</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霍去病</i></p> <p class="ql-block">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48年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 (简称中央前委) 成员周恩来、任弼时及中央前委机关工作人员,从陕北延安东渡黄河赶赴河北西柏坡的途中,于04月06日抵达雁门关。时值清明时节,大地万象更新,草木盎然,春风送暖。毛主席心情愉悦,便决定下车走一走。伟人拄着一根柳木棍,同周恩来、任弼时等一道登上雁门关。毛泽东指向远处的长城感叹道:“这里是古往今来兵家必争之地,难怪有‘三关’之首一说哩!”望着万里长城,凭吊雁门古关,毛主席便挥笔写下了三个大字“雁门关”。毛泽东一行人还走下关楼,浏览了雁门关的三座关门,又驻足于李牧祠中的《武安君庙碑记》前,边看边朗读碑文。这一难忘的历史瞬间为雁门关留下了美丽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从公元前960年,周穆王率军在此讨伐犬戎,到1937年我八路军在此伏击日寇运输队,在这3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发生在雁门关大大小小的战事,竟然多达1100多次。这座名人壁犹如一幅历史画卷,向人们展示了曾经影响过我国历史进程的那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部雁门关史,其实就是半部腥风血雨的我国古代战争史。</p> <p class="ql-block">在名人壁的对面是进关的路口,路口两侧矗立着24尊杨家将骑马的汉白玉石雕像,每一尊都高达4.5米,采用精美的花岗岩材质。无论是西侧老令公杨继业(原名杨业)率领的11位杨家男将,还是东侧佘太君率领的13位杨门女将,都让我仿佛穿越时空,目睹了他们镇守边关、誓死捍卫家园的情景。看他们全副武装,正跃马扬鞭,日夜兼程,其威风凛凛、精神抖擞的形象,令人难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杨家男将雕像</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杨门女将雕像</i></p> <p class="ql-block">在数千年的历史上,雁门关就像一个角力场,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在此轮番与汉民族对阵。杨家将的忠烈流芳百世,今天再见英雄形象,怎能不使人为之肃然起敬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老令公杨业的孙子杨文广雕像</i></p> <p class="ql-block">顺着景区的观光路线顺道而行,过了一座石桥——关桥,迎面就是坐南向北的围城城门,城楼上方深蓝底色上三个金字“明月楼”分外醒目。</p><p class="ql-block">这座建筑不仅是古代雁门关城廓北口的重要门户,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初名为凌云楼,后因清朝康熙皇帝在此用餐并亲笔题写“明月楼”三字而更名为今。</p> <p class="ql-block">明月楼是进入雁门关关城北口的第一道关卡,属于逻城。主要是用来供士兵站岗放哨,巡逻警戒。整个明月楼它是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上面是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的楼身,下面是三孔砖券的门洞。在中间门洞的两侧,各站立着一尊高大的武士塑像,他们手持兵器,身穿铠甲,威风凛凛地守卫着这道通往中原的大门。而在大门的上方镶嵌着一块青色的石头牌匾,上书三个大字“雁门寨”。太平兴国四年,杨业被朝廷任命为代州知州,开始驻扎在代州前线,担负起防御契丹的重任。之后的数年间,杨业就沿着整个恒山山脉,从东到西先后修建了18座兵寨,其中有茹越寨、大石寨、板楼寨、瓶型寨、义兴寨、雁门寨等等。</p> <p class="ql-block">李白有诗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自古以来,明月就是我们民族对于思念的寄托,当年在雁门关戍守边关的将士们,他们离家千万里,面对着家国兴亡,放下了儿女情长,拿起了大刀长枪,他们思念自己的家人,他们眷恋自己的故乡。可这遥遥万里外,烽火狼烟中,或许只有站在这个明月楼上,望着那天上高挂的明月,才能把思念和眷恋,温柔地、深情地送给那些眷恋的人。</p> <p class="ql-block">跨过明月楼,前面就是雁门关村。这是一座典型的边关村落,它座落在雁门关的围城与关城之间。脚下是一条狭长的青石板路,路两边保留着青砖砌墙,灰瓦覆顶,古式门窗的商铺。整体依山而建,屋舍俨然,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村史称“雁门寨”、“明月村”。据说创村于明末清初时期,历史上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可谓是地地道道的边民。他们非南非北,却又贯通南北。他们是中原与塞外分界点上的生存体,至今他们的生活方式,依然还体现着兼容南北的特征。他们的风俗习惯,依然还杂糅着胡、汉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明朝晚年,随着雁门关上的烽火渐熄,作为雁门古道上沟通南北的通商要道,雁门关村就成为了关内汉民族与关外游牧民族,进行关市贸易的枢纽。而守关将士的后代,就逐渐成为了这里最早的村民。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雁门关的村民们则是靠关吃关。他们创造了一种叫做护关的职业,因为关道的关口,是建造在山顶的关城上,整体海拔1700多米,而山脚下的关道海拔只有700米,这之间就相差了1000多米。这里是山路崎岖坎坷陡峭,往来经商的车辆马匹是行走不易。护关的村民们就去帮助商人们上下山,来赚取微博的收益。</p><p class="ql-block">1922年阎锡山在雁门关开山辟路,修起了可以通车的盘山公路,从此之后,这份护关的职业才逐渐消失。断了生计的村民们,后来大多离开了雁门关古村,而少数留下来的村民,则开始了牧马放羊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走到半途,遇一御马泉。相传,李自成带兵路过此地,士兵们长途行军,携带的水已用尽。这时,李自成的战马突然仰天长啸,在地上刨出一个大坑,顿时中间喷涌出一股清泉。补足水源后,农民军一路向东,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为纪念此事,李自成亲笔题词“御马泉”。</p> <p class="ql-block">来到雁门关村的尽头,这里还有一口神奇的泉眼,它旱不涸涝不溢,就深藏在这座凉亭下。这口泉眼,平地突出,犹如猛兽,所以当地人把它叫做“豹突泉”,与山东济南的“趵突泉”,同音不同字。雁门关地处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极度匮乏,能在这高高的峡谷内,有这么一口甘甜的泉水,这就是上天的恩赐。千百年来,它就一直无私地滋养着那些守关的将士们和耕耘的边民们。</p> <p class="ql-block">过豹突泉,原来游客是沿“边贸街”走到瓮城,现在为了方便游客左边新辟了一条到达瓮城的通道。踏着铺满不规则碎石的斑驳的青石板路向前走,前面看到的是雁门关关城北侧的瓮城。</p><p class="ql-block">所谓瓮城就是修筑在关城外的一个半圆形或者是方形的护门小城。它作为关城的防护设施,可以极大地增强整个关城的防御能力,而且瓮城城门通常与保护的城门是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防止攻城武器的进攻。同时我看到从边贸街的第二个牌坊走到瓮城城门,几乎是转了一道弯,而且还需要再爬一道陡坡,这样独特的设计就是为了增加攻城的难度。</p> <p class="ql-block">翁城门整体高6米,当地人又叫它小北门。瓮城门的两侧镶嵌着一副砖雕的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这副对联是由清代初期的大学者太原人傅山先生亲笔手书,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块独立的砖雕。可惜的是最古老的那副砖雕对联,在1937年日寇占领雁门关的时候,被损毁遗失了。</p> <p class="ql-block">对联中“三边”是指古代的幽州、并州、凉州。“九塞”是指在战国时期就名闻天下的九大关塞——雁门关、居庸关、八达岭、紫荆关、楚长城、黄草梁、井陉[xíng]关、沟注塞、平靖关。</p><p class="ql-block">雁门关被尊崇为三边冲要,九塞之首,这形象地证明了雁门关在华夏大地上,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是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在瓮城门外城墙下还分别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家文物部门所立的“世界文化遗产”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长城雁门关段(包括白草口长城)”文物保护碑。</p> <p class="ql-block">跨过瓮城大门,沿着陡坡继续往前走。只见一座更高大雄伟的关门出现在我面前,这座关门是雁门关关城的北门,又叫“地利”门,它与我们随后要看到的“天险”门前后呼应。瓮城门最大的作用就是用来保护这道关门。眼前的地利门主体是明代遗构,下面是石头底座,上面是青砖墙身,高11.5米,门洞南北通透。门洞上方的一块匾很有意思,匾上有“埊利”二字,“埊[dì]”这个字据说是由武则天所独创的文字,“埊”与“地”其实是同一个字,意思也相同。但“埊”这个字要比“地”更加地形象化、具体化,它是由“山”、“水”、“土”三个字叠加而成,有山、有水、有土,这不就是我们的大地吗?</p> <p class="ql-block">地利门的旁边还布置着很多古时候的攻城器械,这些实物复制品向我们形象展示了古代战争的残酷性。</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冲撞车是古代协助步兵攻城的重型武器,主要作用是破坏敌军城门、城墙,削弱其防守能力。它以巨大的木桩及桩上的铁头,在遮盖物的内部前后摆动,反复撞击城墙或城门,达到破坏障碍物打开攻城缺口的目的。</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塞门刀车是在城门被攻破时,用于堵塞敌军前进道路的守城器械,前刀壁上装有36把钢刀,使用时将车推至城门缺口处,既可杀伤敌人,又可挡住敌方的矢、石,形成难以逾越的障碍。</i></p> <p class="ql-block">地利门正北对着关帝庙,庙整体坐西朝东,面阔三间。大殿的门额上悬挂着一副蓝底金字的牌匾,上书四个大字“天日同昭”,其意为奉日月以为盟,昭天地以为鉴。表面上是盟誓的意思,背后说的其实就是忠义。据说这四个字是由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猛将,曾任兵部尚书的孙传庭亲手所书。</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殿,正中心是关公,他头戴旒冕[liú miǎn],一身帝王打扮,正气凛然、不苟言笑地端坐在神台之上。在这小小的瓮城之中,为什么要建造一座关帝庙呢?我认为有两种原因:首先关公是武圣人,他出现在雁门关这座军事城堡中,是再也恰当不过的事情。其次,关公是民间的武财神,雁门关作为古代重要的商贸重镇,无论是在军事角度上,还是在经商角度上,大家都自然希望得到关老爷的保佑,能够逢凶化吉、财源滚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关公使用的青龙偃月刀</i></p> <p class="ql-block">大殿门口外有一通石碑,这通石碑叫雁门关分道碑,它雕刻于清代乾隆36年,即公元1772年。它可是我国现存不多的一通古代交通规则碑。</p><p class="ql-block">到了清代时期,雁门关不再是战场前线,这里逐渐地成为了关内汉民族与关外游牧民族进行关市贸易的枢纽,每一天都是车水马龙、客流不息。再到了乾隆年间,雁门关道南段原有的道路,已经是无法满足往来车辆的需求通过,当时的代州知州决定另开车道,立牌示众。凡是从南面来的车辆,都要从东路行走,凡是从北面来的车辆都要从西路行走,这样就有效地缓解了交通压力,合理地实现了车辆的上行和下行。这通石碑的碑文正是对当时关道繁忙景象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雁门关分道碑</i></p> <p class="ql-block">穿过地利门洞,左转朝东一路拾级而上,我们来到了地利门的城门之上。我们先向西面的平地看去,那里就是古代守关将士们每日进行军事操练的场所,被叫做点将台。所谓点将台就是皇帝点将出征的地方,也是军队主帅发布军令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点将台</i></p> <p class="ql-block">城上还有一座12米高的两层楼阁——宁边楼,现在是一座古代军事博物馆。第一层是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里面是布置着雁门关在明代时期军事防御体系的一个沙盘模型。第二层是面阔三间,里面主要展示了近现代的各种兵器。其实宁边楼最早叫做杨六郎祠,他是为了纪念北宋名将杨六郎所建。在祠堂内曾经是塑造的杨六郎的坐像,两侧是用整块木料雕刻而成的孟良、焦赞立像。而在杨六郎塑像的旁边还摆放着一把他曾经用过的铁刀。可惜的是杨六郎祠和那些古老的的文物,都在1937年的时候毁于日寇入侵的战火。</p> <p class="ql-block">从城门之上朝西拾阶而下,来到了雁门关长城,远看长城宛如一条苍龙蜿蜒曲折地卧在高低不平的青山翠岭上。</p><p class="ql-block">近看长城上7门大炮,静静地探着脑袋,凝望着城墙外面,像7名战士正整装待命,朝敌人投去愤怒的目光。旁边投石车,弓床驽等作战兵器默默守侯着。我伸手抚摸它们,似乎听到了它们狼烟四起,血雨腥风地诉说!</p> <p class="ql-block">走下雁门关长城,一直往前走,我们来到了雁门关南侧的城门——“天险”门。这是一座高12.5米,石座砖券的城门,它的主体建筑全部是明代时期的遗构。在天险门的城门上,那里也建造着一座高大的二层城楼,这座城楼叫雁门关楼,简称雁楼。整体坐西朝东,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在古代它主要是用来供士兵巡查瞭望的。原来的雁楼在1937年的时候已经损毁了,现在的雁楼主体建筑是1982年重新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宁边楼</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雁门关楼</i></p> <p class="ql-block">整个雁楼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上面的这块牌匾,上书五个金色的大字“中华第一关”,2001年由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题写。因为雁门关是举世公认的历史最悠久战事最为频繁,知名度最高影响面最广的古关隘。</p> <p class="ql-block">这座天险门还有两个很有意思的地方,一个是城门上头的这块牌匾,它上面镌刻着两个大字“天险”,“天”字写法非常独特,上面是一个草字头,中间是一个“田”字,下面是一个“戈”字。马有粮草吃,田里有种粮食,手中有武器,有了这三样东西,那就可以去争霸天下了。这个“天”字相传为武则天亲创,其实这是误传。</p> <p class="ql-block">另一个就是城门洞里的石板路,据说这条路已经有600多年的岁月了。我们行走在这古老的的石板路上,无不为脚下石板路上深深的车辙所震撼。那都是一米见方的大青石,石上赫然两道凹陷的车辙。弯下身,我抚摸这被成千上万木轮车碾压过的石头,不难想象当年雁门关上繁忙的运输景象。此时此刻我仿佛又看到了那熙熙攘攘的商队,那挑着担子,推着小车的大商小贾,就从这个门洞里进进出出。那南来的丝绸、瓷器、茶叶,从这里赶往大漠。那北来的牛马、皮革、人参,就从这里进入中原。正是因为有了这条古道,关南的汉民族才与关北的匈奴、女真、蒙古等民族有了无数次的碰撞、交融,形成了今天伟大的中华民族。</p> <p class="ql-block">天险门的旁边有一座古老的“镇边祠”。里面现在供奉着历朝历代守卫雁门关的重要代表人物,它记录了雁门关古老而又不平凡的历史。这座镇边祠是创建于明代正德六年,最初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赵国的守关大将李牧而建立的武安君庙,也叫做李牧祠,它是整个雁门关最具有规模的建筑群之一。到了清代时期,长城内外偃旗息鼓天下统一,朝廷便撤销了军防,最早的李牧祠就开始逐渐地颓废了。清代咸丰六年即公元1856年,僧人善全在李牧祠的旧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佛寺,并改名叫做“护国镇边祠”。虽然这里变成了寺院,但在寺院的过殿内,仍然是塑造了李牧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整个镇边祠是前后两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偃公堂”、“武安堂”、“忠武堂”、“文定堂”、“武惠堂”、“群英堂”、传统教育展览馆。夸门而入,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偃公堂”,堂内现在供奉的是镇守雁门关内最早的一位大将姬偃。姬偃史称偃公,他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文王的第47个儿子。他因为镇守雁门关有功,后被周成王赐予“幸”姓,所以他也是全世界幸姓的共同始祖。在偃公堂里现在还供奉着历朝历代所有镇守雁门关的姓幸的将领。</p> <p class="ql-block">看完偃公堂来到武安堂,这里供奉的主像是被誉为守关第一名将的赵国大将李牧。根据史志记载,赵武灵王在推行胡服骑射后,国力大振,于是在山西北部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来李牧奉命常驻雁门关,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他选用精兵良马,巧设奇阵,诱敌深入,大破匈奴十万余骑,打得匈奴人是闻风丧胆。之后的十多年里,匈奴人再也不敢进犯中原,因此李牧被后人称之为奇才,并在雁门关为其建立祠堂,纪念他戍边保民的伟大功勋。在这座武安堂里,现在还供奉着六位姓李的将领,他们是李广、李景、李大恩、李靖、李克用、李嗣源。</p> <p class="ql-block">忠武堂里面一共供奉着九尊塑像,他们分别是杨业、杨延平、杨延定、杨延光、杨延辉、杨延景、杨延昭、杨延嗣、杨延顺。杨家将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族,他们数代英雄驰骋沙场,一门忠烈,为国尽忠,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垂范,是爱国主义最好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来到文定堂,我们看到这里供奉的是北宋时期的名将张奇贤,他是杨业的继承人,曾多次打败契丹的入侵,因功升任兵部尚书、宰相,谥号文定。祠堂里还供奉着郅都、郭谅、牵招、裴行俭、周遇吉。</p> <p class="ql-block">在这座镇边祠内,现在还供奉着数十位名将,有潘美、卫青、霍去病、杜茂、刘琨、薛仁贵、徐达、张公瑾、薛万彻、陆仲亨、李文忠等等。他们有的人虽然并不是专门来镇守雁门关,但他们却都以雁门关为跳板,征战大漠,建立功勋。</p> <p class="ql-block">“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当年王昭君和亲匈奴,离家万里,登程北去,一路上思乡情切,却又无可奈何。当她到达雁门关的时候是悲不自胜,于是抚琴一曲,尽抒云愁雨怨。那正南飞的大雁,听闻琴音而不能自己,沉浸在这凄楚的旋律声中,逐渐就忘乎所以,一头向下掉落地面。后人就在大雁掉落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塔来纪念王昭君,这也就是为什么她会被称为落雁的缘由。</p> <p class="ql-block">来到雁门关我一定要去看一看这座雁塔,它建在天险门北坡制高点的过雁峰上,这里海拔1819米。雁塔始建于隋朝毁于清末,在古时候主要用来瞭望和传递军情,它与周围的烽火台,相互构成了一整套防御体系。2010年代县当地在雁塔的原址上,重新复建了一座高达21米的四边九层密檐式实心砖塔,它成为了雁门关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发展和社会更迭的进程中,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雁门关不仅形成了丰富的军事文化,边关文化,同时还集聚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在雁门关留下了无数的千古名篇。在雁塔的下面,有一处景点叫做“碑林”,一共竖立着200多通石碑,整体呈阶梯状分布。这一块块石碑,在城墙绵延起伏的衬托下,整齐醒目,与城墙交相辉映。碑文精选了历代名人咏诵雁门关的诗文,都是由当代著名书法家所书写。</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卢照邻的《战城南》、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其六》、崔颢的《雁门胡人歌》、陈去疾的《送韩将军之雁门》……而其中最有名也是我最喜欢的是李贺所写的《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段描绘昔日战争场面的诗句,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在雁门关之行中,尽管我们仅游览了几个景点,但每一座城楼、每一条青石板古道,以及那深深的车辙印,都在默默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历史沧桑与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