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记忆 独特注脚|南京史迹寻访明朝系列之十二

点石成金

<p class="ql-block">拍摄地址:南京市雨花西路能仁里</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5-4-19上午</p><p class="ql-block">拍摄主题:天界寺——一场大火烧出了蒙元与大明之天界</p><p class="ql-block">拍摄编辑:点石成金</p> <p class="ql-block">天界寺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西路能仁里1号,这座明代三大寺之一的名寺,如今隐于闹市,仅存大殿却承载六百年沧桑!修复后的黄墙黛瓦依然能窥见昔日辉煌,想看看它现在的模样(AI技术)吗?</p> <p class="ql-block"><b>“招提”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b></p><p class="ql-block">“天界招提”中的“招提”是佛教术语,源自梵文 Caturdeśa(音译“拓斗提奢”),意为“四方”,指代寺院或僧房。具体含义如下:</p><p class="ql-block"><b>1. 词源与含义</b> </p><p class="ql-block"> - 梵语“Caturdeśa”直译为“四方”,后演变为寺院的别称,特指四方僧人聚集的场所。 </p><p class="ql-block"> - 在中文语境中,“招提”逐渐成为佛教寺院的代名词,尤其用于指代规模较大、地位重要的寺院。</p><p class="ql-block"><b>2. 历史应用 </b></p><p class="ql-block"> - 天界寺(原名龙翔集庆寺)在明代被称为“天界招提”,既是其佛教地位的体现,也与其作为皇家寺院、统领全国僧务的职能相符。 </p><p class="ql-block"> - 明代文献中,“招提”常与“禅林”“梵刹”并列,强调其作为佛教修行与文化传播中心的属性。</p><p class="ql-block"><b>3. 现代解释</b> </p><p class="ql-block"> - 如今,“招提”一词已较少单独使用,但在历史地名(如天界招提)中仍保留其文化意涵,指向特定的佛教场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总结</b>:“招提”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既反映了寺院的空间属性(四方僧房),也承载了佛教传播与修行的历史功能。</p><p class="ql-block">(来源:元宝AI)</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主持人萌爷爷于寻访活动前发至本群的相关资料图片。</p> <p class="ql-block">《金陵梵刹志》中关于天界寺的记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p><p class="ql-block"><b>1. 历史沿革与地位</b> </p><p class="ql-block"> 天界寺原名大龙翔集庆寺,始建于元代,是明朝京师三大寺之一,与灵谷寺、报恩寺并列,规格最高,位列五山十刹之首。其前身为元文宗图帖睦尔在南京的潜邸,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因火灾迁至凤山重建,赐名“天界善世寺”,后简称“天界寺”。</p><p class="ql-block"><b>2. 建筑与规模</b> </p><p class="ql-block"> 寺内建筑包括金刚殿、天王殿、正佛殿、观音殿、轮藏殿、三圣殿、伽蓝殿、祖师殿、钟楼、毗卢阁等,并有方丈、僧寮、斋堂等配套设施。鼎盛时期寺产田亩达一万三千余亩,管辖鸡鸣寺、静海寺等次大刹及十二中刹,成为城南禅林主寺。</p><p class="ql-block"><b>3. 佛教地位与功能 </b></p><p class="ql-block"> 天界寺不仅是佛教圣地,还承担管理全国佛教事务的职能。明初僧录司设于此处,负责制定僧官制度、度牒发放等,慧昙等高僧曾在此任职。此外,寺内曾供奉佛牙舍利,并作为《元史》编纂的场所之一。</p><p class="ql-block"><b>4. 兴衰与重建</b> </p><p class="ql-block"> 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天界寺遭火灾,仅存大雄宝殿。明天顺二年(1458年)僧人觉义募资重建,但明清鼎革后逐渐衰落。至近代,寺院仅存大殿一座,后经修复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b>5. 关联人物与事件</b> </p><p class="ql-block"> 姚广孝早年曾入天界寺为僧,后成为明成祖朱棣的重要谋士,参与靖难之役及《永乐大典》编纂。此外,明代文人高启、孙蕡等曾在此留下诗作,如《寓天界寺》《登天界寺》等。</p><p class="ql-block">以上内容综合自《金陵梵刹志》及相关历史文献,反映了天界寺在明代佛教与政治中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源自元宝AI)</p> <p class="ql-block">姚广孝撰写的<b>《天界寺毗卢阁碑》</b>是明代天界寺的重要历史文献,其内容主要记载了毗卢阁的建造背景、建筑形制及佛教文化意义。以下是关于该碑文的综合信息:</p><p class="ql-block"> 1. 碑文背景与建造动因</p><p class="ql-block"> - 天界寺毗卢阁始建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由道成禅师主持修建,姚广孝参与并记录了这一过程。毗卢阁的建造旨在供奉毗卢遮那如来(法身佛),并作为寺院的核心宗教场所。</p><p class="ql-block"> - 碑文提到,毗卢阁上供法、报、化三佛及万佛之像,左右庋藏大藏经,后设观音大士像,旁列十八罗汉与二十诸天,体现了华严宗“法界圆融”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2. 毗卢阁的建筑形制</p><p class="ql-block"> - 上层结构:阁顶为千叶摩尼宝莲花座,每片莲叶上供奉一尊如来像,象征“千佛绕毗卢”的华严境界。</p><p class="ql-block"> - 下层布局:下层供奉毗卢遮那如来,中坐千叶莲台,周匝环绕十八应真罗汉及二十威德诸天,配以珠缨宝幢、幡盖帷帐等庄严供具。</p><p class="ql-block"> - 功能定位:毗卢阁不仅是佛教礼拜场所,还兼具藏经功能,阁内庋藏大藏经,成为寺院的文化与学术中心。</p><p class="ql-block"> 3. 碑文的历史与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 佛教意义:毗卢阁的建造体现了明代佛教宗派融合的特点,尤其是华严宗与禅宗的结合。碑文强调毗卢遮那佛的“法身”地位,呼应了《华严经》中“法界缘起”的教义。</p><p class="ql-block"> - 文献价值:姚广孝的碑文是研究明代佛教寺院建筑、宗派思想及佛教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其文字记载与现存遗迹(如毗卢阁遗址)相互印证,为复原历史提供了依据。</p><p class="ql-block"> - 艺术描述:碑文对毗卢阁的建筑细节(如莲瓣装饰、造像布局)的描述,反映了明代佛教造像与建筑艺术的精湛技艺。</p><p class="ql-block"> 4. 现状与保护</p><p class="ql-block"> - 天界寺毗卢阁在明清时期多次毁建,现仅存遗址。2017年修复后,寺院重新开放,但毗卢阁尚未完全复原。</p><p class="ql-block"> - 姚广孝的碑文作为文化遗产,被收录于地方志与佛教典籍中,成为研究南京佛教史的重要文献。</p><p class="ql-block"> <b>总结</b> </p><p class="ql-block">姚广孝的《天界寺毗卢阁碑》不仅记录了明代佛教寺院的建筑成就,还深刻反映了佛教宗派思想与艺术风格的交融。其内容与现存遗迹共同构成了天界寺历史与文化价值的核心,是研究中国佛教史与建筑史的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源自元宝AI)</p> <p class="ql-block">《明史》中关于宋晟的记载主要见于卷一百五十五·宋晟传,其核心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 1. 家世与早期经历 </p><p class="ql-block">宋晟(1344—1407),字景阳,定远人,其父宋朝用、兄宋国兴均为朱元璋麾下将领。宋晟早年随父兄参与抗元起义,洪武初年袭父职为天宁翼元帅,后随邓愈攻克徽州,逐步晋升至都指挥同知,历任江西、大同、陕西等地镇守。</p><p class="ql-block"> 2. 镇守凉州与军事功绩 </p><p class="ql-block">- 洪武十二年(1379年):因犯法被降为凉州卫指挥使,后多次平定西番叛乱。洪武十七年(1384年),率军征讨亦集乃路,擒获元朝海道千户也先帖木儿、国公把都剌赤等,俘斩万余人,威震西域。 </p><p class="ql-block">-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充总兵官与刘真讨伐哈梅里,以奇袭战术攻克城池,收缴部落辎重,使番戎慑服。 </p><p class="ql-block">-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随周兴出征开原,追击西阳哈至甫答迷城。 </p><p class="ql-block"> 3. 南征与转镇甘肃 </p><p class="ql-block">-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任征南右副将军,平定广西苗人叛乱,擒斩七千余人。 </p><p class="ql-block">-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出镇开平,随燕王朱棣出塞,后筑万全卫等城。建文帝即位后,仍镇甘肃。 </p><p class="ql-block"> 4. 永乐朝功绩与封爵 </p><p class="ql-block">- 永乐三年(1405年):招降把都帖木儿等部落五千余人,获马驼牛羊万六千,封西宁侯,世袭指挥使。 </p><p class="ql-block">- 四次镇守凉州:前后二十余年,威信达于边陲。朱棣因其旧臣且有大将之才,专任其边事,允其便宜行事。 </p><p class="ql-block"> 5. 历史评价 </p><p class="ql-block">《明史》赞其:“晟凡四镇凉州,前后二十余年,威信著绝域……两子尚主,世列彻侯,功名盛矣。” </p><p class="ql-block">此外,宋晟死后追封“郓国”并赐葬,其子宋琥、宋瑛分别娶安成公主、咸宁公主,显赫一时。</p><p class="ql-block">(源自元宝AI)</p> <p class="ql-block"><b>《建康实录》</b>中关于死马涧(落马涧)的记载如下:</p><p class="ql-block">1. 历史背景与事件 </p><p class="ql-block"> 死马涧原名“南涧”,位于今南京市雨花台区一带。据《建康实录》记载,南朝刘宋元嘉三十年(453年),叛军首领刘劭在战败后率残部逃至此涧,因人马争渡导致涧水断流,大量军马溺亡,故得名“死马涧”。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战乱对南京地区地理环境的直接影响。</p><p class="ql-block">2. 地理与名称演变 </p><p class="ql-block"> - 位置:死马涧西起今雨花西路,东至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一带,北临秦淮河,南依雨花台,是六朝长干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p><p class="ql-block"> - 别名:该涧亦称“落马涧”“跃马涧”,因刘宋溃军在此坠马而得名。唐代时,其名称已固定为“死马涧”,并成为南京城南的重要地理标志。 </p><p class="ql-block">3. 文献记载的差异与考据 </p><p class="ql-block"> 《建康实录》引南朝山谦之《丹阳记》及宋代《景定建康志》等文献,对死马涧的地理特征和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记述。例如,书中提到涧水原为秦淮河支流,因战事淤塞后逐渐干涸,成为陆路通道。部分记载中“死马涧”与“落马涧”的用词差异,可能源于后世文献传抄或地名雅化的结果。</p><p class="ql-block">4. 现代考证与遗址保护 </p><p class="ql-block"> 根据考古发现,死马涧一带现存古地名碑及河道遗迹,印证了文献记载的真实性。南京市将相关区域列为历史风貌保护区,以保留其文化记忆。 </p><p class="ql-block">总结:《建康实录》通过记载刘劭溃军事件,揭示了死马涧的地理特征及其在南京城市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为研究六朝军事与城市地理提供了珍贵史料。</p><p class="ql-block">(源自元宝AI)</p> <p class="ql-block">古都南京·十朝史迹寻访之旅第十二期明朝系列之十二活动如期举办,主题为:天界寺——一场大火烧出了蒙元与大明之天界。当天上午九点,众人在雨花西路公交站集合后,即步行前往附近不远的天界寺,开启了探访行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天界寺概述</b></p><p class="ql-block">天界寺在中华门外雨花西路能仁里1号,原南京第二化工机械厂宿舍区内。</p><p class="ql-block">天界寺旧名龙翔集庆寺,始建于元代,原址在朝天宫东侧,为敕建大刹。该寺前身为元文宗图帖睦尔在泰定二年(1325)出居建康做藩王时的王府。元天历元年(1328),元文宗入大都(今北京)即皇位,遣使臣利用原来的王府修建大龙翔集庆寺,同时召来印度禅师住持,派大中大夫主管寺务。</p><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龙翔集庆寺遭火焚,朱元璋下令在城南凤山重建,并赐名“天界善世寺”。</p><p class="ql-block">永乐二十一年(1423),又遭火灾,几乎焚烧殆尽,仅存大雄宝殿。天顺二年(1458),有僧人觉义募捐重建,未毕而亡,其弟继续募捐修复。</p><p class="ql-block">天界寺在明代与灵谷寺、报恩寺齐名,号称南京三大佛寺,统次大刹二,城内曰鸡鸣,郭内曰静海。寺内有“西庵曲径、苍翠乔松、半峰烟雨、双桂返照、南庵碧玉、古拙品梅”六景。清代乾隆时勘定的二十四史之一《元史》,就是在天界寺诞生的。所以,天界寺不仅是佛教圣地,而且是中国传统史学文化的策源地之一。</p><p class="ql-block">明时天界寺毁于太平天国期间的战火中。如今的天界寺仅存大殿一座,大殿上方悬挂“天界寺”的匾额一方。1983年2月,雨花台区人民政府公布天界寺为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能仁里地名源自能仁寺</b></p><p class="ql-block">南京能仁寺是南京市雨花台区的一处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其核心信息如下:</p><p class="ql-block"> 1. 历史沿革 </p><p class="ql-block">- 起源与早期发展:能仁寺始建于南朝宋元嘉年间(425年),初名“报恩寺”,后历经多次更名,如唐会昌年间废毁后重建为“报先院”,南唐昇元年间改称“兴慈院”,北宋崇宁年间赐名“承天院”,政和七年(1117年)正式更名为“能仁寺”。 </p><p class="ql-block">- 兴衰变迁:明代时,能仁寺与鸡鸣寺、栖霞寺等并称“金陵五次大刹”,规模宏大,但明清两代多次毁于战火(如明洪武二十一年毁于火,清末战乱等),逐渐衰落。至民国时期,寺院仅存残垣断壁,最终在20世纪60年代因工厂扩建彻底消失。 </p><p class="ql-block"> 2. 建筑与文化地位 </p><p class="ql-block">- 寺院规模:鼎盛时期,能仁寺占地广阔,基址范围包括今雨花西路、长虹路一带,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等主要建筑,并辖华严寺、外鹫峰寺等小刹。 </p><p class="ql-block">- 佛教与历史意义:能仁寺是六朝时期的重要寺院,岳飞抗金时曾在此与金军激战。其名“能仁”取自佛教“仁者爱人”思想,倡导慈悲与互助。 </p><p class="ql-block"> 3. 现状与遗迹 </p><p class="ql-block">- 遗址留存:寺院现已不存,遗址位于南京市雨花西路210号能仁里江苏省通信电缆厂内。周边仍有“能仁里”地名,以及天界寺旧址(与能仁寺相邻)。 </p><p class="ql-block">- 文化记忆:能仁寺的兴衰反映了南京佛教文化的变迁,其历史记载见于《金陵梵刹志》等文献,并成为地方志和诗词中的重要文化符号。 </p><p class="ql-block"> <b>总结</b> </p><p class="ql-block">南京能仁寺作为六朝至明代的重要佛教寺院,虽已湮灭于历史,但其名称、遗址及文化影响仍留存于南京的城市记忆中,是研究南京佛教史与城市发展的重要线索。</p><p class="ql-block">(源自元宝A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能仁里</b></p><p class="ql-block">明代有街,因近能仁寺而得名。现有能仁里一村、二村、三村和能仁新居等。</p><p class="ql-block">能仁寺,旧在古台城西,南朝宋元嘉(424-453)建,名报恩寺。南唐改为兴慈院,宋改为能仁寺,明洪武始移聚宝门外,遗址约在今雨花路210号。</p> <p class="ql-block"><b>明代宋晟(shèng)墓</b></p><p class="ql-block">宋晟墓神道碑原位于雨花台街道办事处院内,现处雨花西路雨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前。其父宋朝用墓神道碑在其西南侧约30米处。</p><p class="ql-block">宋晟(1342-1407),字景阳,定远(今安徽定远)人,明朝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拜平羌将军,委以西北边务。永乐三年封西宁侯,四次出镇凉州,共20余年。其子宋琥、宋瑛均为永乐驸马。</p><p class="ql-block">宋晟家族墓现存神道碑两通:一为宋晟碑,镌篆书“明故特进荣禄大夫柱国西宁侯宋公神道碑”,另一为其父宋朝用碑,均基本完好。1960年2月至3月,南京市文管会发掘宋晟及夫人丁氏、许氏、叶氏和宋晟父母共6座墓葬,出土白瓷、青釉瓷等240多件瓷器和金、银、铜、铁制文物。</p><p class="ql-block">宋晟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E9rlX3xjlpnYgcpA8EmV8g" target="_blank">链接|南京市文保项目“宋晟墓纠偏加固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a>宋晟墓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在1960年城市改造时宋晟墓被迁至南京雨花医院门前存放,留存至今,由于自然风化及人为破坏,神道碑出现开裂及倾斜等情况,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为保护宋晟墓神道碑的结构安全,我司采用纠偏和压密注浆地基加固等措施,并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纠偏加固工程动态实时监测系统对宋晟墓神道碑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实时监测,确保施工安全可靠。目前宋晟墓神道碑沉降量及倾斜度均达到国家规范要求。<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O5vc3t_Dh4XYiqwBFDROw"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原创】明朝开国名将宋晟墓今昔</a></p> <p class="ql-block">知情者说这是宋晟之父宋朝用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南朝落马涧</b></p><p class="ql-block">落马涧,亦名死马涧、南涧。</p><p class="ql-block">《建康实录》卷第十三.世祖孝武皇帝:</p><p class="ql-block">四月已未(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武陵軍次于溧洲,築壘,歸者相屬。壬戌,柳元景衆軍大破元凶等于新亭,退至于澗,劭軍人馬投澗死者不</p><p class="ql-block">可勝數,涧水為之不流,至今猶呼馬死馬澗。</p><p class="ql-block">《景定建康志》卷之十八.山川志:</p><p class="ql-block">落马涧,一名南涧,在江宁县南五里,东北流入城濠。</p><p class="ql-block">事迹:宋孝武讨元凶,元凶军败,人马倾满涧中,时人呼为“落马涧”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琉璃窑遗址</b></p><p class="ql-block">在雨花台区窑岗村,芙蓉山眼香庙一带。1958年大炼钢铁时,有人在芙蓉山眼香庙一带挖到若干琉璃制品,同时还出土了标有层数和左右等墨笔字样的琉璃构件。南京博物院曾作过一个拱门的复原模型,并对窑址进行了调查。目前,这批琉璃构件分别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馆和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据调查,明初窑岗村一带有72座大窑,专门烧制琉璃砖瓦,工匠多达1700多人。闻名中外的九层八面琉璃宝塔的构件,就是在此处烧制。关于琉璃塔的构件,《陶庵梦忆》载:“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石里杂识》亦有记载:"康熙丁丑,江宁报恩寺毁,相传建塔之初,有副材埋于地……”</p><p class="ql-block">琉璃窑遗址1983年2月被雨花台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3月提升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6FbbOEdRNO67EuKYY4a1GA" target="_blank">出品国宝的皇家窑厂——窑岗村明代琉璃窑址</a>经考古发掘,明聚宝山琉璃窑厂地点就在雨花台地区的眼香庙、芙蓉山一带,保留至今的“窑岗村”因此而得名,大报恩寺所有琉璃构件大都产于这一带。</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o1bV722FzeWummil3UjKLA" target="_blank">关于大报恩寺琉璃塔的过去,还有你没听过的故事</a>雨花台区至今还保留着一座始建于明代的眼香庙,曾经供奉为人们“治”眼病的“眼香娘娘”,而这座庙,与举世闻名的大报恩寺琉璃宝塔还有密切的关系。 </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rF07fs_Dyth4O2j3rLYz3Q" target="_blank">窑岗村|寺观庙堂:眼香庙</a>进门之后,西侧为一土坡,一侧有上去的台阶,土坡下的草丛中,竖立着两块石碑,其中的一块,上面的文字几乎完全看不清楚,如果凑近了仔细端详,似乎能从石碑的纹路中依稀看出“眼香廟”三个大字,这便是“眼香庙”的文物保护单位石碑。眼香庙,1983年2月7日列入雨花台区文物保护单位名录。而另一块石碑,则是“窑岗村琉璃窑窑址”的文物保护单位石碑。</p> <p class="ql-block">文字资料为云中漫步(萌爷爷)收集整理。</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梁.沈约《宋书》、唐.许嵩《建康实录》、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明.葛寅亮《金陵梵刹志》、民国.朱偰《金陵古迹图考》《金陵古迹名胜影集》、杨新华《金陵佛寺大观》、杨新华《南京市雨花台区文物志》、王聿诚《雨花历史文献》、《南京通史》(隋唐五代宋元卷)(明代卷)、《南京地名大全》等。</p> <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源自群友:云中漫步、九乡河水、当当、张队、桥桥奶奶、玮祎、顶怀、左岸咖啡、点石成金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