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势法周至鄠邑行

临川

<p class="ql-block">  四月十七日一大早,西安红拳文化研究会一行:柴文魁,蔺洋娃,谢文凯,王良,开车直趋周至、鄠邑。</p><p class="ql-block"> 此行目的,送《传统红拳三十六势法》给会员单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约九点多,到达周至尚村镇红拳训练基地。</p><p class="ql-block"> 该红拳训练基地的馆长是张户强。</p><p class="ql-block"> 简单的赠书仪式在训练基地的场馆内进行。馆长张户强与他们的几个教练彰显了武术练家儿的豪爽与侠义。一杯茶下肚我们开车就走——一块去周至武协主席张乃虎家里,他家在周至县竹峪镇张龙村。</p> <p class="ql-block">  竹峪镇恐怕是周至最西南的区域,路上有几处修路。大约十一点多,到达竹峪镇张龙村。村子绵延三公里,一路山谷,山梁忽隐忽现,杂木茂密,野花野草沿路处处皆是。</p><p class="ql-block"> 周至县武协的副主席肖军川早就迎候在张龙村村委会那里。</p> <p class="ql-block">  几杯茶水下肚,畅开心扉,拉近了距离,彼此谈了对红拳文化前世今生的认识。周至县毕竟是过去历朝历代囤兵的地方,到处都是拳窝子,故事很多。</p><p class="ql-block"> 周至县武协主席张乃虎说得不多,主要以下几点:第一,县上把竹峪镇的张龙村作为新的旅游点,肯定了红拳文化是文旅活动的项目之一,县上支持;第二,张龙村地域辽阔,二百余户村民居住分散,需要整合资源,其中包括红拳文化资源;第三,周至武协主席张乃虎主席专心看了一会儿“红拳三十六势法”,说了声“编得好”。</p> <p class="ql-block">  简单的赠书仪式之后我们一起去看了村委会周围的地理环境。有茂林修竹,池水鱼塘,山谷山坡,真是观光旅游,习武打拳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我们聊了周至的红拳,也聊了六合大枪,言归正传,表达对规范红拳套路,发挥《传统红拳三十六势法》作用的共识,我们返回。</p> <p class="ql-block">  返回途中,我们第三站去鄠邑红拳训练基地。</p><p class="ql-block"> 基地负责人单明霞接待我们。快人快语,言简意赅,共同语言就是“三十六势法”的习练心得。单明霞馆长表达了红拳传承的苦与乐,直言《传统红拳三十六势法》是红拳理论和实践的典范之作,唯有努力。</p> <p class="ql-block">  国家非遗红拳发源于“八百里秦川”关中地区,流传于中西部十余省市。千百年来,红拳“武艺“在民间流传很广。清末民国初年,名盛一时的“三山、一四路”编演了诸如“四九拳”等红拳精典套路广泛流传。而今,西安红拳文化研究会集省内外红拳名家于一堂编辑的《传统红拳三十六势法》,是红拳传承弘扬的重要作品,值得历史验证。</p> <p class="ql-block">  如果你喜欢祖国传统武术文化,请先流览以上图片;如果再有兴趣,请看完全册书;你如果想学习“红拳三十六势法”,扫书后封面的二维码,一招一势保证让你看得明明白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