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明朝嘉靖年间,皇帝沉迷山水,疏于政务。为讽谏皇帝,高平建宁籍大臣郭东巧妙编撰了一首顺口溜,邀请皇帝游历高平。顺口溜云:“建宁千佛无梁殿,鸡叫一声听三县。高平有个大鼓楼,半截戳在天里头。高平有座米尖山,离天只差一块砖”。其中,千佛无梁殿指的是千佛造像碑,而建宁在元朝时已发展为陵川、长治、高平三县泽潞商人的商贸重镇。</p> <p class="ql-block">高平鼓楼旧照,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见证了这座古城的繁华与变迁。</p> <p class="ql-block">高平大鼓楼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历代县志皆称其为“古楼”,是高平古城的标志性建筑。1974年因交通需要而拆毁,令人惋惜。而米尖山可能指现今米山镇的大粮山,长平之战时,赵将廉颇曾屯粮于此,用米粒状的黄沙代替小米迷惑敌人,坚守抗秦,岭上尚有“廉颇屯”遗址。该山峰奇幽,景色秀丽,冬日山顶堆雪,尤为壮观,“大粮积雪”为高平古八景之一。千佛造像碑则位于国宝单位济渎庙北里许的智积寺门前西侧。</p> <p class="ql-block">智积寺,又名大王庙或金龙大王庙,俗称东寺,位于建南古村东南角,为晋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占地1826平方米。其建筑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规模宏大,是建宁乡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院。中轴线上建有山门、中殿、阁楼,两侧有钟鼓楼、厢房、禅房、侧门、配殿、藏经楼等。</p> <p class="ql-block">山门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出廊式建筑,琉璃瓦布顶,琉璃脊饰。中间门洞装有泡钉板门,两次间光面影壁正中各有一“佛”字,砂石质底座上雕有精美图案。两侧为两层单檐歇山顶钟鼓楼,与山门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寺内保存有三通清代碑碣,分别为乾隆五年《重修庙门歌舞楼并左右耳房记》、嘉庆十五年《补修大王庙壁记》和嘉庆十九年《补修智积寺碑引》,详细记录了寺院的修缮历史,为研究智积寺提供了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中殿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椽,前出檐均施斗拱,悬山五脊顶,后墙有精美的凤穿牡丹雕花影壁。据殿前碑碣记载,此殿创建于康熙元年。殿内供奉横三世佛:中间为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后院正殿由十一间楼房构成,为状元插花双展翅阁楼格局。中间五间为二层砖木结构,上下层皆设有廊,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前檐廊式构架;两侧藏经楼为三间四层硬山顶高楼,上层明间为开放式,整体展现明中晚期建筑风格。殿内供奉尊神金龙四大王谢绪,其身份为南宋时期被尊为黄河、漕运、商业之神的人物,赋予智积寺河神庙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寺外两侧各有碑亭一座,西侧厅内现存北魏镌刻的《千佛造像碑》,为加强文物保护,现已用玻璃罩封闭。东侧为一九九八年《千佛造像碑维护碑》,记载了千佛造像碑的历史、内容、价值、劫难及维护情况。</p> <p class="ql-block">千佛造像碑,又称千佛无梁殿,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雕凿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碑身为砂岩材质,下宽上窄呈梯形,碑首为半圆形,高2.5米,底宽1.08米,厚0.68米,长方形底座,圆首。碑的正面下部为一大龛,内雕一佛二弟子,碑的阴面同样是在下部开一龛,主佛两侧有胁侍菩萨及飞天,龛两侧均有字迹。碑身四面雕有小佛像,约有1600余尊。碑的左右两个侧面底部雕刻有捐赐施主姓名及年月题记,字迹清晰可辨。</p> <p class="ql-block">千佛造像碑造型别致,图像逼真,雕刻手法精细,工艺精湛,为石雕艺术宝库中之珍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