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文化密码——走进周家大院和博物馆

杨瑞娟

<h3>凤翔周氏民居简介周氏民居是明末清初一周姓人家的宅院。位于城关镇通文巷,原名“周宅古建”,俗称“周家大院”。东邻原中医医院,西邻东大街邮政局和电信局家属院,北至原中医医院,南至通文巷。保存面积约2400 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239 平方米,共15座房屋,是我国明清时期北方四合院式民居。据《 凤翔县志》 记载:周氏民居由凤翔周姓富商始建于明末清初。经考证,现存建筑群为清代后期所建。清末,因周姓后人举家迁往外地,该院一直被军队、商人占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国有,曾先后被邮政局、中医院占用,并拆除改建了部分建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分别为县人大、科技局、图书馆等单位使用。2009 年7 月经县政府批准,县国资局将产权划归周氏民居文管所管理。2009 年9 月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周氏民居为北方四合院式建筑群,原来由东、中、西三大院落组成,占地面积2 万平方米。多年被周围的单位和居民拆除、占用,现仅存中院和西院。中院坐北朝南,原为多进院落,现存二进院。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大门、护门、堂厅、中门、月亮门、太阳门、穿廊、厢房等建筑组成。青石门墩上镂雕“麒麟望月”,护门用青石平雕有花鸟、鱼虫、文字,雕琢精美,堪称一绝。步入院中,正堂厅五檩飞檐,五间大开,面阔高大。照壁、退壁、穿廊、回廊处处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月亮门、太阳门东西相望,将三院连通。中门砖雕精美,行楷书门楹“经训不慌真富贵、家庭有礼自平安”横批“言物行恒”。院内建筑构件的门柱、墀头、山墙、柱础、砖壁之上都镂雕花卉鸟兽、人物故事,其工艺精湛,造型意趣,风格独特。宅中文字、饰物、图案无不寓意着主人“勤俭持家、廉洁清正”、“喜上眉梢”、“四平八稳”“安定祥和”的生活信条和祈愿。房梁、窗棂、木雕更是如刀三分,刻有龙凤、花卉、人物故事等。建筑均为硬山灰瓦顶,屋螉花脊更是气派非凡。西院虽几经改造,但整个院落结构完整,不失历史风韵。关于周氏民居历史,还有一段故事,明末清初,周氏族人靠药材生意起家,成为当时凤翔首富,当地民间流传有这样的古话:“凤翔有个周邓家,岐山有个郭宋家”。从那时起,周家的祖业发展壮大,周氏豪宅已初具规模,到清末,已建成面积2万平方米,凤翔东大街多半为周家的街坊。而且,周宅建筑渗透了很多的文化信息,反映了周氏耕读传家的文化氛围。大门青石门护上刻有“清廉一品”、“安乐延年”、“耕读渔樵”、“勤俭泰恕”和“宜馨合戢”等图案的人物故事,是周氏族人遵循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条和祈愿。据传周氏族人自做药材生意发家后,有一条神蛇在周家的粮仓里,无论每次取出多少粮食,粮仓都会被自动补满,周家的粮食因此年年取不尽,月月用有余,为感谢蛇神的帮助和庇护,周氏为其药铺起名为“长春(虫)林”。清代末期,社会动荡,民国初年,周家开始衰落,人去院空,1916年曾被军阀郭坚据为司令部,后一直被军队和政府官员占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人民政府接管。百年沧桑,岁月无痕,周氏民居虽然历经风雨浸蚀,失去它当年豪门气魄,但它作为了明清建筑艺术的宝贵财富,是分布于陕西境内为数不多,建筑持续时间较长,保存较为完好的民居之一。古建专家对周氏民居有这样的评述:其建筑群结构严谨,主次分明,色调协调,堪称关中民居的典范。2011—2013年博物馆利用三年时间,争取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分三期完成了对该民居的主体维修。2014年又争取省级专项资金在该民居实施了周家大院民俗文物陈列。该陈列以凤翔府城市民世俗生活和市井风尚为主题,分“府城人家”和“通衢市井”两大版块集中展示了宗族家庭的家风家事、衣食住行等生活风尚和凤翔在关中的枢纽地位以及商品流通的繁荣景象。该陈列实物、雕像、文图、沙盘、多媒体等展示手段完美结合,极具艺术性、观赏性、教育性,填补了我县没有民俗文化主题馆的空白,在保护利用文物古建的同时,传承了民俗文化。2015年5月,周家大院民俗陈列免费开放以来,已成为凤翔旅游的金色名片,荣膺省旅游局“丝绸之路上最美摄影点”的美誉,累计接待游客逾三百万人次,我们热忱欢迎各界游客参观游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