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占才:路牌里的故事等你去探索

根深蒂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几天,住在占才村的人,一定都发现了村里大路小弄的出入口处挂上了许多新路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路牌绿底白字,显眼明快,左上角还有棵富有农村气息的白菜,和以往规规矩矩的方形路牌相比很是别具一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白菜</b><b style="font-size:22px;">象征着绿色、环保、健康,在古代</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白菜</b><b style="font-size:22px;">还有“百财”的寓意。看来这路牌的设计者是在祝福走在这路上的我们身体健康、路路发财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除了这个,路牌的左下角还隐藏着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秘密。就是只要你用手机里的微信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等待1秒钟,就会出现介绍这条路的来龙去脉和在这条路上曾经有过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是不是很神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就是科技带给我们现代人独有的浪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接下来,我就扫几个路牌的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登科路: 一个寓意非常吉祥的路名,在古代有句吉语叫“五子登科”,意思是祝愿孩子都能通过科举,登上仕途。欢迎大家来登科路走一走,特别是家里有小孩读高三的,前来走走,沾沾喜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路牌介绍到: 从村头登科坞口一直到岗上的田地都是登科坞范围。登科坞这一地名是目前占才村有文字记载最古老的地名之一。在2022年,这里发现了一块董道卿先辈的墓志铭,他是1020年生的人,距今已有1000多年,他的墓志铭清清楚楚地写着他葬于家北边的登科坞。说明1000多年前就有这一地名了,一个地名能板板正正地口口相传1000年,没有出现差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为什么这里叫登科坞?大概率的原因是这里有先辈考中过举人后做了个“登科”牌坊,后人就把这一地方叫做“登科坞”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董姓比占才王姓要早几代人在占才村居住,董道卿的两个儿子董诜和董说就同时考中了举人董诜后来还考上了进士。董道卿的同时代宗亲还有董介卿、董渊等几十人考中进士,举人就更多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翰林路:翰林是皇帝亲自在本就是人中龙凤的进士中挑选出来,进入翰林院工作的顶级人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路牌介绍到:翰林路就是村民们口里说的“大路”,是占才村的中心路。之所以命名为“翰林路”,是因为在康熙年间王迈进入翰林院,被康熙帝钦点为显亲王的老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迈,谱名王国球,字两山,德兴占才人。康熙三十七年王迈和叔叔王日新同时考上拔贡,“叔侄同科”在当时的德兴传盛事美谈。康熙四十一年王迈一举登科,康熙四十二年又以江西省第一名,全国第27名的成绩考上进士,更是让占才这个小小的村庄在德兴乃至全省都享誉一时。王迈的故居房址就在翰林路和“状元坞”</b><span style="font-size:15px;">(澄源坞)</span><b style="font-size:22px;">交叉的地方,现在还有个小天井保留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占才还有一个以“翰林”命名的地方叫“翰林湾”。王迈在任上去世后,康熙帝特许其落叶归根,于是王迈的棺柩从北京千里迢迢运回到占才的老家安葬,后来村民就称安葬王迈的地方为“翰林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书院路:又是一个文化氛围很重的路名。在古代一个村如果有书院,说明这个村曾经肯定出过声名显赫的学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路牌介绍到:从“三不放”开始到角丘湾路结束,全长约为100米。路虽短,但纪念意义非常重大,因为被德兴尊为三贤之一的王过的“拙斋书院”就建在这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过,南宋处士,朱熹的亲传弟子,字幼观,号拙斋,所以他的书院称为“拙斋书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拙斋书院原先建在十二都的游奕坞,王过在那阐述理学辩经明道,所教学生多为名儒。他的神位不仅祭祀于德兴学宫的三贤祠,还祭祀于饶州府鄱阳县的澹湖书院。明代万历年间,经朝廷下旨,在占才村重建,知府黄思近亲自题写“紫阳见知”牌匾悬挂于书院的正堂之上。可惜,在民国十一年,恢宏精美,飞檐画栋的书院因战乱被一把大火烧得干干净净,现在仅存部分地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这次把这段路命名为“书院路”是为了让后人知道这里曾经的辉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油榨弄:油榨弄又叫“软檵弄”,全长约80米。顾名思义,这条路上曾经肯定有个油榨。这个油榨是“三家”的产业,在乾隆年间就创办了。管事的是三弟王元衫,他头脑灵活,善于经营,而且在那时就很有品牌意识,他家出品的茶油都会印上“银阳王大兴号油”商标。因为油的品质好,远销浙江、安徽等省。在占才至今还传着他“夜卖茶油到休宁”的故事。油榨弄前几年有一农户新建房子,挖基脚时,挖出了大量的古代青石碾槽和碾饼。这些东西就是古代榨茶油的工具,有力地证明了这里曾经是油榨,并不是凭空说说的。碾槽和碾饼至今还在农户家院子放着。还有清乾隆年间“银阳王大兴号油”的商标印板,也在“三家”后裔的村民家里珍藏,这个印板可能是目前在德兴发现的最古老的商标文物了。从这些文物和传说中可以看出,占才的“茶油之乡”不是浪得虚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里阁路:又称“里角”,里阁路是村里最为错综复杂的路,外地人走进去,会感觉进入迷宫一样找不到出口。里阁在明代末期出了一个英雄人物叫“王三重”。他有两米多高,臂力惊人且武艺高强,他最拿手的武器是一把80斤重的大砍刀,耍得是炉火纯青。40年前摆在水口亭的两个上千斤重的大黄石就是他从河里搬来的。清顺治年间,婺源县土匪洪国柱带着一股流匪突然冲进占才村,一进村就大肆烧杀抢掠,村民们纷纷往杨源岭背逃命。王三重正在杨源岭干农活,慌慌张张的村民见到王三重,就立刻告诉他怎么回事。王三重得知原委后,来不及回家拿他那80斤的大砍刀了,随便砍了根竹子,两头削尖,就往村里冲去。见到洪匪们正在肆意杀人,王三重气不打一处来,拿着竹尖就往凶徒肚子插去,一下就从背部穿出,不等拔出,又有凶徒围过来,王三重力大无比,抡起那穿着人的尖竹又朝其他凶徒刺去,一连对穿四五个匪徒串成一串。贼寇见他如此勇猛吓得抱头鼠窜,王三重乘胜追击,拿起凶徒的砍刀又接连砍倒几个匪徒。这时之前惊惶失措的村民也在族长的组织下,开始对土匪进行反杀。匪首洪秀柱见状不利,带着残匪原路逃去。王三重是一战成名,得到了来自官方和民间的双重赞誉。至今占才村民没忘记王三重的恩德,还在传说着他的传奇。他的那把大砍刀在每年的二月二大游街时,都会抬出来展示,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解放后,那把大砍刀就无影无踪了,据说是被一个铁匠用来打成农具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里阁路:又称“下里角”是相对上里阁的,道路也是七拐八湾,让人找不到南北。从戏台底往下到角丘湾都算下里角。下里角至今还保存着一栋乾隆年间建的祠堂叫“思正祠”。王思正是“占才三家”的老祖宗,他的三个儿子王元豪、王元光、王元衫的后代合称为“三家”。“三家”在清中期非常兴旺,是占才最富有的家族。思正祠解放后分给了村民改成了民房,但门楼还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韩家巷,这里曾是顶顶有名的韩愈的后代居住过的地方,大家一定很吃惊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请看路牌介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韩家巷:顾名思义韩家巷以前是韩姓人家居住的地方,但现在占才已经没有韩姓居住。那是什么时候韩姓人在此居住过呢?据考证:曾经最先居住在韩家巷的韩姓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第十六世孙韩观和韩舍兄弟俩。韩观北宋政和丁酉年生,成年后和从弟韩舍从开化县苏庄迁到德兴占才,娶占才王氏。过了五世,到二十世孙韩礼在南宋淳祐辛亥年迁到丁村的大观园,其弟韩乐仍居住在占才。之后,韩姓在占才渐渐没落。800年过去了,占才村依然保留着“韩家巷”和“韩家港”这两个地名。韩氏还在占才留下了一口井,叫“韩家井”,至今依然在使用,而且这口井是占才村井圈最精致、最深的一口老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董岸园路:董岸园又称“董家园”,长约400米,在走马岭到大井头之间。董氏是早于王姓迁到占才村的原住民。始迁占才的董姓名叫董君胜,是从丁村的新田迁来,新田的董姓又是从抚州乐安县在唐末迁来</b><b style="font-size:15px;">(一说从安徽黄墩迁)</b><b style="font-size:22px;">,名叫董全。董全生有2个儿子,大儿子董伯生了3个儿子,其中长子董君胜迁到占才,是占才的董姓始祖。董全的小儿子董仲生了一个儿子叫董申,董申迁到了海口,是海口董氏的始祖。可惜占才的董姓到明代末期就开始外迁和渐渐衰落,到现在占才村已经没有董君胜的后代了。现在占才的董姓是解放初从婺源县迁入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占阳南街:十字路口以南称占阳南街。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里是一条石子马路,有村民在秧田畈马路两边搭建木板棚用来开店。1993年严传火到占才乡任党委书记,他集思广益根据占才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把秧田畈两边的田地进行公开拍卖,把秧田畈开发成占才乡的商业中心。经过30年的发展,现在两边高楼林立,已然成为占才及附近村庄最大的一条商业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角丘湾路:角丘湾在占才村的西南角,有一丘田的形状非常像牛角,所以村民们称之为“角丘湾”。角丘湾在明末到清中期是占才村富户最多的地方。明代有“杨天肖(王子肖)”,他曾花重金在占才打造了一个小西湖,目的是想让不敢坐船的父母也能感受杭州西湖的美景。据说那时从角丘湾到莲花塘可以用小船游玩过去。清代有王元光,王元光和他的哥哥王元豪、弟弟王元衫是占才“三家”的始祖。他们家族的产业从占才天直买到开化县的解元岭,是开化县、德兴县衙门的座上宾。到解放初期,都还有开化县人交租到占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墉堘路:墉堘路从井头山底开始一直延伸到莲花塘的水口亭,全长大约1000米。据说在明代,有一个非常厉害的风水先生说占村是一个“竹排形”必须在河边打一个桩才能拴住,不然竹排会随水流而下聚不住人和财。于是占才村民花巨资在河边兴建了宽3米长1000米的墉堘,以保地方人丁兴旺,财源广进。这工程放在刀耕火种的古代确实是一项大工程,没有一定实力的村庄是做不起来的。感谢古人的不计成本,让这一工程造福了占才村600年的平安。从那以后占才村民从来就没有担心过洪水进村,下再大的雨,墉堘就像铜墙铁壁一样保护着占才村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杨源岭:是占才通往杨源自然村的主要路线。杨源岭背有德兴三贤之一王过的墓。王过是圣人朱熹的弟子,在《宋元学案》《饶州府志》《朱子语类》都有关于王过的记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岭脚有民国时期德兴县县长王振民先生的墓,他是占才小学、德兴中学的创办人,一生热心教育事业,曾获江西省民国政府嘉奖。其墓有对联写到“严政安民时代梦”“笃学树人万代贤”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祠堂畈路:全长大约300米,因为在明朝中期这里建有占才王氏总祠,是占才村最早的王氏祠堂。每年正月十三,占才村民驮龙灯,龙头在书院路起灯,结束后,在祠堂畈拆灯这一规矩一直延续至今没有改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塔岗路:既然叫塔岗,说明这个山岗上曾经有一个塔。传说塔岗上的塔是宋朝朱熹的弟子王过倡议修建的,高7层有8个面。在明末因年久失修倒塌了。到了1972年,在塔岗上修建占才中学,就把倒塌的废墟铲平做成了操场。2017年占才中学重新修建,操场往下挖了50厘米,于是,用千斤岩石垒砌而成的塔基重现在人们的眼前。让人再次感受到了800年前古人的智慧和毅力,在那完全依靠肩挑手扛的年代,能搭建出如此宏大的石塔实在是很了不起的事。根据新建操场的规划是要把塔基铲平的,但经过热心保护古迹的村民向上级反映,最终塔基得以保留。并且市教体局还拨专款在塔基之上建了“占阳塔亭”,现在已成占才中学一道独特的风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胜利大桥:在大港弦,全长约80米。1976年7月10日在占才村书记王森的主持下开工,1978年7月1日竣工,历时2年。两年里全占才村村民轮流出工出力,日夜奋战,终于把以前年年涨水就会冲垮的木板桥换成了高大安全的水泥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之前,此处是用杉木搭建的木桥,桥面有铁索串连,以防涨大水时被冲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民国婺源县教育会会长董抗稀在“板桥春涨”诗中称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绿波如画绝尘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漏洩春光有板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芳草平堤翘鹭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飞花点水唼鱼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纶收钓叟月初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雨霁荒村虹未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莫把夭桃栽两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怕他引入武陵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林降路:1972年占才人民公社在老书院的位置。因老书院占地面积狭小,不便发展。时任占才人民公社书记的罗会球同志决定在占才村寻求新的公社地址。罗会球书记来到地旱草荒的大林降,看这里背靠墨瓦山,面对斜旗坞,坐北南朝,风通气爽,是一块建新公社办公楼的好地方。于是请示上级政府,同意后,便开始在大林降新建占才人民公社办公大楼。自此大林降成为占才人民公社办公地点。1984年占才人民公社改为占才乡,大林降就成了占才乡政府所在地。先后在这里设有占才乡邮电所、占才乡财政所、占才乡派出所等机关单位,还建有德兴茶厂。2003年德兴市政府对全市行政区重新规划,占才乡、新建乡与新岗山垦殖场合并成立新岗山镇。从2003年开始,占才乡政府和机关单位相继从大林降撤出。在乡政府、机关单位完全撤出大林降之后,经新岗山政府和占才村委会规划,原占才乡的村民陆陆续续从各地迁居大林降。到现在大林降经20多年的发展,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新农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浅港庙马路顶路:全长约500米,1972年开通公路后,陆续有村民到马路两边建房。浅港庙名称的由来是清中期,上游的浅港村土地庙在一次涨洪水时,里面的菩萨被大水冲到下游的转弯处,被水草缠住没有继续往下冲走。水退之后,浅港的村民发现菩萨被冲走,就沿河往下寻找,结果还真的找到了。村民们认为是菩萨想在那里安家,于是就在那新建了一个庙。因为这个庙是浅港人建的,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浅港庙”,浅港村和浅港庙村都是占才王姓建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洪源路:洪源是占才村委会管辖的一个自然村。洪源的名字由来是清代初期,婺源县的洪姓迁到溪水的源头居住,渐渐形成村落,人们就称这为洪源。洪源又分里洪源、中洪源和外洪源。外洪和中洪源由丁村坑口的程姓建村。洪源的溪水九曲十八湾,保留许多古代石拱桥。最古老的“福善桥”在里洪源,是占才的王长檠在明代嘉靖年间建造。最完好的是“永兴桥”,在中洪源,是里洪源的詹宏太在同治四年捐资建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村路共命名了51条,因篇幅已经太长,在这就不一一写下了,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前来占才,去探索更多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后记:本次村路的命名和历史沿革简介是受村委会之托,由我负责编写。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王瑞庆、王章全等人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因考虑、考察不周,遗漏错误肯定是有的,欢迎留言指正,以便下次更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 王发荣编辑于2025年4月18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