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青春回忆录(二)

崇尚礼义

<p class="ql-block">钻井队里的年轻人</p><p class="ql-block">1980年3月初,培训队用大轿子车把学员分批送往勘探二部下辖的各个钻井队。我们一车人被送往任丘。任丘当时是沧州北边的一个穷县,遍地是白花花的盐碱地和野生芦苇,不怎么长庄稼,给人的感觉就两个字:荒凉。</p><p class="ql-block">县城以会战道北桥头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桥北面是县城,桥南是华北油田,油田各单位分布在会战道的两侧。我们从会战道南端进入油田,只见会战道两旁都是一个挨一个的油田单位大院,院子里是清一色的一排排整齐的平房或帐篷。二部基地在油田指挥部的南侧。当时也全是平房。二部大院一进门左侧就是招待所,我们在招待所稍微休息一下,然后继续乘车前往任丘周边的各井队,按分配名单,走一个队下一批人,最后剩下20人全部拉到了二部二大队的32715钻井队。</p> <p class="ql-block">建设初期的华北油田任丘基地</p> <p class="ql-block">这里简单介绍下华北油田第二勘探指挥部的情况。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石油部从青海、新疆、四川和玉门油田抽调部分钻探队伍到东北松辽盆地进行大规模钻探,1959年打出了大庆油田第一口探井一一松基3井,揭开了大庆油田会战序幕。1963年抽调大庆会战的17个井队和23个地震队共7000多人的勘探队伍陆续到京津一线及渤海湾地区,展开石油会战,1964年,3295钻井队打出大港第一口出油井一一港5井,发现了大港油田。后来这些钻探队伍又先后南下四川,东征江汉进行找油勘探。队伍整编为"五七″油田第十四团,这就是二部的前身。1972年5月这支拥有5000多人的成建制队伍回师华北,1975年2月17日3269队打出了任丘第一口重点探井一一任4井,获日产1014吨高产工业油流,成为华北油田第一口千吨井。被誉为"华北油田功勋井″。从此勘探二部把勘探任务转移到了任丘地区。</p> <p class="ql-block">二部3269队打出任丘第一口千吨井一一任四井,石油部领导亲临现场。</p> <p class="ql-block">勘探二部下设三个钻井大队和一个修井队。我们分配的井队是32715钻井队,隶属二大队,主要负责外围勘探。当时正在任丘东面的油建公司南面的北小征村打井,井号是任815井。一起分到32715队的有我们张家口一起来华北的老乡16人和内招的4名女生共计20人。当时一个正常钻井队的编制也就80人左右。突然增加我们20个年轻人。井队员工就上百人了,一下就显得特别的热闹,吃饭都跟打仗似的,井队移动野营房住不下,又专门搭了两顶能住16个人的大帐篷。才把大伙安顿下。</p> <p class="ql-block">井队搭的临时大帐篷</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钻机为大庆130Ⅱ型32钻机,钻探深度为3200米,钻具提升最大负荷为130吨。我的岗位是内钳工兼记录工。我师傅叫杨德福,一个年近四十的天津知青,也是后来我和我爱人的恋爱介绍人。</p><p class="ql-block">我的主要工作是钻台井口操作,具体点就是操作大吊钳(吊钳操作需要两个人,一个内钳工和一个外钳工),另外负责班工作记录的填写(记录员),还负责打水(保持两个40方水罐储满水)。当时井队实行四班三倒,每班工作8小时,大推磨(24小时轮流上,钻井中途不休息一直到完井)。每个钻井班又分钻井、机房、地质、泥浆等若干工种,一个班有近20人。同时井队还有队长、副队长、指导员,两个钻井技术员,一个地质技术员,还有钻井、机房、泥浆大班各一人。材料员、成本员、卫生员、食堂管理员各一人和炊事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p><p class="ql-block">钻井工程大至分三个阶段:一开(打开地面黄土层,下表层套管封堵住流沙层);二开(钻开地下岩层直达潜山,下技术套管坐进潜山);三开(钻开潜山打到油层然后下油管完井)。我们日常工作就是钻进、接单根(一根钻杆9米多,3根钻杆为一柱),起钻(按柱拆开钻具排列到井架上,高近30米,井架中间有二层台,有一井架工负责打开吊卡,把钻具拉进指梁排列整齐)。起完全部钻具后换下钻头,然后再按原工序下钻,恢复钻进。八十年代3000米的井平均要换好十几只钻头。就仗班里人多,二人一组,一小时一轮换,3000米钻具也就100多柱,大家抢着干,一组最多干2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一趟起下钻,一点都不累。最累的活是拽钻具、固井扛水泥,或加重泥浆时扛重晶石。但对于20多岁小伙子这跟本不叫事,比起下乡时抬石头、修梯田、打土坯、拉车送粪,割麦子要轻松的多。纵使抬钻杆、水泵、缸套等大件也不在话下,年轻人有用不完的力气,累了睡一觉第二天就又精神抖擞,充满活力!</p> <p class="ql-block">1980年我和同乡赵学斌分到32715队后在第一口井任815井场留念。身后就是我们的大庆130钻机和井架。</p> <p class="ql-block">钻井队的生活</p><p class="ql-block">年轻人精力旺盛,闲不住,下班就想出去玩。我们井队离县城又不远,只要不上白班儿都往县城跑。当时的任丘县城也很小,就一条东西大马路,可逛的地方也不多。记得从北小征向西两三公里就进入县城。县城的十字街东南角有一个百货商场,往南有一个燕春楼饭店。往西有电影院和医院。可逛的地方也就这么多。大家三五个人一伙儿进城瞎逛。看场电影,下顿饭馆儿下午赶回井队补觉。</p> <p class="ql-block">记者来采访来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初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港台地区的文化很快渗透到了国内,如录音机、喇叭裤、花衬衣、蛤蟆镜、电子表等,当年最流行的要数邓丽君和张帝的流行歌曲。每天吃晚饭的时候,大家围坐在宿舍区,每人端着饭盆儿蹲在地上,边吃边听录音机播放的邓丽君和张帝的歌曲。那圆润柔情的《甜蜜蜜》歌声实在是与内地歌曲截然不同,令人陶醉。时间不长,井队的年轻人都换上了喇叭裤、花衬衣,戴上了蛤蟆镜,再提着录音机在县城一逛,成了当年的一大时尚!</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初街上年轻人的装扮</p> <p class="ql-block">时尚美女</p> <p class="ql-block">当年我们也穿起喇叭裤,戴上了蛤蟆镜。不过我们的裤子没有那么夸张,应该叫直筒裤。</p> <p class="ql-block">当时我们队的队长叫于冠智,是一个50岁左右的精壮汉子,他话不多,不苟言笑,管理队伍手法强硬。对我们这批刚分到井队的年轻人更是管教严格。规定每晚8点以后所有男工不允许进女生宿舍,严防年轻人搞对象。当时我们这批年轻人正处在20多岁的青春期。荷尔蒙的躁动哪是他人控制了的。时间不长,就有一对儿男女生偷偷搞起了对象。男孩是我们一批招工的涿鹿县的一个姓李的高高帅气的小伙儿。女孩是内招的,姓王,肤白貌美,长象洋气,像个瓷娃娃。井队领导知道后分别找两个人谈话,不见成效后通知了女方家长来井队做女孩的工作。女方的妈妈跟当时二部经理王文明是老乡,通过王文明把女方调到了另一个井队。</p><p class="ql-block">有情人岂能这么简单就被拆开,男方小伙一下了班儿就往女孩井队跑。两人始终保持着亲密的恋爱的关系。女孩家一看没辙了,只好把男方也调往了女孩的所在的井队。不久又通过关系把二人双双调到后勤,有情人终成眷属。2010年,我们二、四两个公司合并成立了新的四公司(公司机关设在任丘原二部机关楼),我调动公司机关党办工作,有幸参加了他们女儿的婚礼,给他们送上了一份迟到的祝福。他们俩成为了我们32715队第一对结成夫妻的双职工,为后来队里的年轻人树立了样板。四年之后我和爱人也有幸成为井队的一对双职工夫妻,这些成为了我们32715队的一段佳话。(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井队钻进过程中的接单根现场</p> <p class="ql-block">井场里抬水管的年轻钻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