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南太行山郭亮村挂壁公路

太极驴 老董

<p class="ql-block">郭亮村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沙窑乡,地处南太行山腹地,海拔1752米,距辉县约70公里,邻近山西省境。截至2021年3月,全村有105户,470口人,33名党员。</p><p class="ql-block">郭亮村因为一条挂壁公路,<span style="font-size:18px;">又称“郭亮洞”或“绝壁长廊”</span>而闻名于世。挂壁公路<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13位村民从1972年用钢钎、铁锤在绝壁上历时五年凿出来的,</span>1977年通车。洞宽6米、高4米,全长1250米,被人们惊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0日游览郭亮村,旅游大巴只能停在万仙山游客服务中心,需在游客服务中心换乘景区的交通车,才能进入郭亮村观看挂壁公路。</p> <p class="ql-block">万仙山旅游区有老爷顶、南坪、郭亮村和挂壁公路等多个景区 。</p> <p class="ql-block">郭亮村名字的由来 : 传说是西汉末年王莽命麾下大将周君长率兵镇压以郭亮为首的农民军起义军。两军交战,农民起义军敌不过周君长的军队,郭亮带着农民军撤到辉县太行山(今郭亮村),当时上山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今天梯),周君长不敢强攻,遂在山下屯兵,守住山口要道,要将郭亮困死在山上。郭亮在山中发现通往山西的出路,他让士兵把大山羊绑在马头山悬崖边的大惚树上,又把大山羊的蹄子放在战鼓上,大山羊不停地跳动,战鼓响起来,这时郭亮就带着起义军离开了这个地方。周君长听到山中传来战鼓声,以为郭亮要应战,做好了应战准备,没想到郭亮要逃跑,两天后鼓声渐渐停了,周君长意识到马上攻上山头,发现这里已经人去山空了,只剩下吊在树上被累死的山羊和战鼓。人们所说的“周君困郭亮”和“悬羊擂鼓”的故事就发生这里。为了纪念郭亮起义军首领的名字,就把这个无名山头定名为郭亮。</p><p class="ql-block">郭亮村没有姓郭的,今天的郭亮居户大多是从山西洪洞县迁移来的,整个村子大都姓申。郭亮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一个行政村,分别是:郭亮村、另山(崖上人家)、会逃站(天梯方向)。</p> <p class="ql-block">短视频 : 乘坐景区交通车在盘山路上快速的爬坡。有些弯路是90度,车快速转弯时,身子都歪了,让人有些害怕。</p> <p class="ql-block">短视频 : 景区交通车驾驶员技术熟练,熟悉路况,在山路狭窄,坡度大,弯度大的盘山公路上快速的转弯爬坡。</p> <p class="ql-block">乘坐景区交通车来到郭亮村观景平台,</p> <p class="ql-block">在观景平台上远眺郭亮村,俯瞰郭亮洞(挂壁公路)</p> <p class="ql-block">郭亮村挂壁公路以其壮观的工程和独特的景观,被人们誉为“世界第八奇迹”。</p><p class="ql-block">郭亮村挂壁公路是在11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来的一条公路。这条公路的修建难度极大,村民们仅靠一锤一钎一双手,历时五年时间才完成。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坚韧的愚公移山精神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关注,在世界公路建设史上都堪称奇迹。</p> <p class="ql-block">从观景平台走进郭亮村,看见了石头垒起来的老旧房屋和一栋栋新建的民居民宿。</p> <p class="ql-block">郭亮村位于太行山深处海拔1200多米的悬崖之上,地势险恶。过去,村民们进出村庄只能依靠一条狭窄、陡峭崎岖的羊肠小道,交通极为不便,严重制约了郭亮村与外界交流及经济的发展。</p><p class="ql-block">为了解决村民出行困难,打通对外经济交往的通道,1972年3月16日郭亮大队党支部决定:由村干部在内的13名共产党员组成第一批冒着生命危险率先开路,后续有群众分批参加每批13人,与13名共产党员轮替修路。由书记申明信管全面,大队长申明凯亲自目测指挥并带头施工。1976年秋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打通了郭亮洞(绝壁长廊),随即辉县政府派来由教育局局长原永领导的教师,抗大学员和县专业队共250人,大力支援郭亮洞的拓高扩宽,1977年5月1日正式通车。</p><p class="ql-block">古有愚公移山,今有现代愚公在悬崖绝壁上开山凿路,修建了一条1250米的挂壁公路,给郭亮村的子孙后代造福,也创造出世界第八大奇迹,给河南省增加了一处著名的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在郭亮村老村长的住宅设有“郭亮村老村长申明凯并十三勇士开凿绝壁长廊展览馆”。游客们可以进去参观及看望申明凯老村长,</p> <p class="ql-block">申明凯老先生97岁了,坐在轮椅上晒太阳,接受游客们的问候。</p> <p class="ql-block">申明凯,1929年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沙窑乡郭亮村另山。1944年担任运输队队长给八路军送粮送炮弹,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带领200人大炼钢铁担任队长,1961年担任郭亮大队副大队长,60年代末70年代初年担任郭亮大队长,带头植树造林。</p> <p class="ql-block">许多人在这里留下了赞颂申明凯老先生和十三勇士的墨宝。</p> <p class="ql-block">申明凯老先生的家人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经营着一间商店。</p> <p class="ql-block">郭亮村的老房子是用石头垒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郭亮村新修建的民居民宿充满了现代气息。</p> <p class="ql-block">村民在悬崖绝壁上养的鸡,</p> <p class="ql-block">现在郭亮村已经成为中华影视村——郭亮村保留着原始的景色,以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老房子多为明清时代样式。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清凉寺钟声》《举起手来》等60多部影视片在此拍摄,吸引了众多美术院校来此写生。</p> <p class="ql-block">从郭亮村出来,走过天池就进入<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南太行山悬崖峭壁上的</span>郭亮洞,又称为挂壁公路和万仙山绝壁长廊。郭亮洞宽6米、高4米,全长1250米,可以通行小汽车。</p> <p class="ql-block">郭亮洞开天窗主要有通风采光、清排石渣和便于施工等作用。</p><p class="ql-block"> 郭亮洞是在绝壁上开凿的,施工难度极大。在开凿过程中,产生的石渣需要及时清理,开天窗便于将石渣从天窗处清理出去。同时,在封闭的隧道内施工,通风条件差,天窗可以让空气流通,为施工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也有利于采光,使施工人员在洞内能够看清工作区域。此外,从施工角度看,天窗增加了施工的工作面,方便施工人员从多个位置同时进行开凿,提高施工效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这些天窗已成为郭亮洞的一大特色,成为游客欣赏风景的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每个天窗边上都有一块标牌,这是5号天窗的标牌。</p> <p class="ql-block">现在,郭亮村禁止外来车辆进入洞内,仅有村民的车辆可以通行。旅游业的发展,极大的改善了郭亮村村民的生活,家家户户都有了汽车。</p> <p class="ql-block">走出郭亮洞,游客们在出口休息,等候景区交通车返回万仙山游客服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郭亮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历经五年艰苦奋斗,开凿出了绝壁长廊,锻造出了郭亮精神。郭亮村精神的核心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自力更生:在20世纪70年代,郭亮村为了改变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的面貌,在村支书申明信和大队长申明凯的带领下,村民们自筹资金,卖掉山羊、山药等,购买钢锤、钢钎等工具,全凭手力在绝壁上开凿隧道,没有依赖外界的帮助,展现出了强烈的自力更生精神。</p><p class="ql-block"> - 艰苦奋斗:在无电力、无机械的状况下,郭亮村村民苦战5年,打烂了4000把八磅铁锤,耗尽了12吨六梭形钢钎,用最原始的工具,在悬崖峭壁上一锤一锤地凿出了一条2公里长的石洞隧道山路,这种坚韧不拔、不怕困难的艰苦奋斗精神令人敬佩。</p><p class="ql-block"> - 团结协作:修路过程中,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党员带头,轮流加入修路队伍,每天至少保证有13人奋斗在一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打通出山的道路而努力,体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 勇于创新:郭亮村人在开凿绝壁长廊时,克服了重重困难,采用了独特的施工方法和技术,在悬崖上开出了一条堪称奇迹的挂壁公路,展现出了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 无私奉献:在修路过程中,村民们不计个人得失,为了集体的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默默付出,甚至有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郭亮村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旅游,在走过的地方留下看不见的脚印,带走了美好的记忆和几十张照片,把看到想到的编凑到一起,写出一篇游记,供以后浏览回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理修改于2025年4月18日礼拜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