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五国游-印加文明的发祥地秘鲁

彭娜

<p class="ql-block">4/3/2025 清晨从大西洋之滨的里约热内卢搭乘拉美航空,向西横穿南美洲,飞行距离3700多公里、5个小时后抵达<span style="font-size:18px;">太平洋彼岸的秘鲁首都利马。</span></p><p class="ql-block">地接导游是个天津人,他说来秘鲁20多年了从未遇见过小偷,这让大家的神经一下子放松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午餐后先在首都利马的两个地标广场打卡,然后计划前往皮斯科滨海小镇。</p><p class="ql-block">秘鲁在古印第安语中意为“玉米之仓”,因盛产玉米而得名。秘鲁于1533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21年7月28日宣布独立,成立共和国。国土面积128.52万平方公里,人口3149万,印第安人占总人口的45%。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96%的居民信奉天主教。</p><p class="ql-block">‌利马圣马丁广场是为了庆祝秘鲁独立100周年而建于1921年7月27日。广场以南美解放者圣马丁命名,中央矗立着圣马丁将军跃马横枪的雕像,他是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中的重要人物,被秘鲁、智利和阿根廷尊为“国父”‌。广场周边有许多精美的西班牙风格的历史建筑和雕塑。</p> <p class="ql-block">武器广场是利马的精神文化中心,这里有总统府、利马市政府宫、利马大教堂和建于17世纪的中央铜制喷泉。据说广场中心过去曾经是砍杀犯人的地方,那些木制的飘窗往往是贵妇人观看刑场的最佳位置。</p> <p class="ql-block">总统府</p> <p class="ql-block">市政府宫</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沿着秘鲁辽阔的沙漠海岸泛美公路一路南下,前往230多公里的皮斯科小镇。沿途没见到什么像样的绿色植被,据说利马非常干旱,已有400年没有下雨了,原因是安第斯山脉高耸入云,阻挡了来自亚马逊盆地的水汽,使之不能与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汇合,从而无法形成降雨。</p> <p class="ql-block">泛美公路与太平洋同行,傍晚的落日很震撼(分享两张团友拍的片片)。</p> <p class="ql-block">5/3/2025 皮斯科小镇安排了两个游览项目:船游帕拉卡斯鸟岛和乘小飞机看皮斯科地画。因地接买的小飞机票起飞时间是早晨5:30,我们觉得太辛苦,为保存体力,果断放弃观看地画项目。</p> <p class="ql-block">皮斯科酒店前的海滩</p> <p class="ql-block">上午10点乘船前往鸟岛。途中在海岸边看见了一幅类似烛台形状的地画。</p> <p class="ql-block">帕拉卡斯鸟岛是由六个礁石岛组成,北岛是最大的岛屿,面积达64公顷,距离皮斯科约11公里‌,坐船大约一个小时。在鸟岛我们看见了不少海鸟,包括海鸥、海燕、鹈鹕、海豹和企鹅等,尤其是洪堡企鹅,据说这种企鹅适应温暖的气候,羽毛短小但游泳速度极快‌。</p> <p class="ql-block">帕拉卡斯鸟岛不仅是一个自然奇观,还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19世纪,这里的鸟粪曾是秘鲁的主要自然资源,秘鲁通过鸟粪贸易赚取了大量财富,由此引发了秘鲁与智利之间著名的“硝石之战”‌。据说当年有一部分从广东招募的华工也参战了,其中有些还是流亡到海外的太平天国将士,这些华工英勇善战,他们的表现令秘鲁人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19-20世纪,秘鲁经历了多次移民潮。华人移民主要参与修建铁路、建设城镇、开采硝石、种植棉花和水稻等工作。现在秘鲁是华人华裔参政率最高的拉美国家,华裔(或混血华裔)曾出任过国会议长、总理、政府部长等高级职位。‌很多议员在参选时会声称自己具有1/4或1/8的亚裔血统并引以为豪。</p> <p class="ql-block">整个观鸟过程都在船上,靠近岛礁时船晃的有点厉害,我们围着岛礁转了大约40多分钟,感觉还未看够,有点意犹未尽。</p> <p class="ql-block">当天下午3个小时车程,从皮斯科乘车原路返回利马。</p> <p class="ql-block">6/3/2025 上午乘拉美航空飞往伊基托斯,一个半小时抵达,换车前往Explorama码头。伊基托斯是个亚马逊流域的港口城市,位于亚马逊河的上游,与巴西的玛瑙斯相比,开发的时间要晚一些,商业化程度低一点。</p><p class="ql-block">伊基托斯是世界上少有的不通公路的城市,与外界的沟通只有水运与航运。我们乘坐快船前往亚马逊河流域40公里处,入住在那里的CIEBA(木屋)酒店。</p> <p class="ql-block">下午安排在原始热带雨林中漫步,林中古木参天,植被茂盛,空气清新温润。</p><p class="ql-block">雨林的蚊子比较多也比较大,来之前要求60岁以下的要打黄热疫苗,医生还嘱咐我们注意规避蚊虫传播的登革热。</p> <p class="ql-block">有300年树龄的木棉树</p> <p class="ql-block">艳丽的热带花花很夺目</p> <p class="ql-block">徬晚,印第安船工收工了。</p> <p class="ql-block">7/3/2025 上午乘小船去“猴子岛”,大约20分钟左右就到了。</p> <p class="ql-block">猴岛管理人员将我们召集在一起告知注意事项,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每个人将背的或胯的包包寄存起来,防止猴子撕扯。岛上有动物保护组织从雨林中收容的各类独特的热带灵长类猴子,包括:绢毛猴、日本米酒猴,伶猴、拇指猴和大长毛猴。 为维护猴类的平衡关系,有的过于凶猛的猴被关在笼子里,有的则任其在自然环境中随意活动。我们看到有来自欧洲的志愿者在此地服务,他们住在岛上的简易棚屋内(为维持原生态),条件相当艰苦,听说他们每两周轮换一次。</p> <p class="ql-block">正在玩绒毛玩具的小家伙</p> <p class="ql-block">这家伙看上去就很厉害</p> <p class="ql-block">管理人员领着大家在雨林中踩着泥泞的小路往深处走,试图寻找躲在树梢上的拇指猴,不过一无所获。据说拇指猴属于非常敏感的小小猴🐒。</p> <p class="ql-block">午餐后,我们乘船原路回到伊基托斯市区,当晚乘机返回利马,亚马逊往返两日游结束。</p> <p class="ql-block">8/3/2025 上午从利马乘机飞往库斯科,飞行一个小时左右抵达。</p><p class="ql-block">库斯科曾经是印加帝国的首都和神圣的城市,是印加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城市位于秘鲁安第斯山脉海拔3410米的东安第斯丰饶的山谷中。这里气候宜人,崇山峻岭和葱郁的林木围绕在城市的四周,因而又有“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之美称。</p><p class="ql-block">下飞机后我们被直接拉到了餐厅,因为初到高海拔地区,当时就有团友感到气喘不适,有人不得不开始吸氧。只见餐厅<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面库斯科山城的房舍鳞次栉比,好大的一片铺面而来。</span></p> <p class="ql-block">“玉米之仓”的玉米,颗粒很大、口感很好。</p> <p class="ql-block">午餐桌上的食物:豚鼠、鳟鱼和羊驼肉。据说欧洲人到来之前,南美洲最大的牲畜是羊驼,也是当地人的主要蛋白质来源,尝了一下,肉质紧密,口感太柴。豚鼠也是他们的主要食物,牛、羊、马是在欧洲人16世纪进入南美洲之后引进的物种。</p> <p class="ql-block">安第斯山脉中段高原地带是南美大陆古文明发原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印第安人是南美洲最早的开拓者。早</span>在公元10世纪前后,居住在这一带的印第安人部族──印加人,建立了以秘鲁南部库斯科为中心的印加帝国。1438年到1533年间,印加帝国的国力在君主瓦伊纳·卡帕克统治期间达到顶峰,成为一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美洲大帝国。其疆域南北长达3000英里,从今天的哥伦比亚境内往南直贯智利中部,东西则由太平洋沿岸延伸入亚马逊丛林。从1243年立国到1533年被西班牙摧毁,印加帝国总共经历了300年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1499年,有一位意大利的航海家亚美利哥随同葡萄牙人的船队来到美洲大陆。亚美利哥对南美洲东北部沿岸做了详细考察,并编制了最新地图,由此轰动了整个欧洲。于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人来到南美洲,通过长年的争斗两个列强达成瓜分协议,由葡萄牙统治巴西,西班牙则统治除巴西以外的南美洲地区。</p><p class="ql-block">1526年,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发现了印加帝国,后率军入侵,设计诱捕并杀害了帝国末代君主阿塔瓦尔帕,导致印加帝国灭亡,印加文明也被殖民者彻底捣毁。我们目前所见到全是一些无法消除的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印加帝国时期的重要军事要塞遗址-萨克塞瓦曼(Sacsayhuaman),它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代印第安人最伟大的工程之一,</span>以精准切割的巨石闻名(最大石块重达300吨)。要塞曾是举行“太阳祭”的地方,它建筑在一个海拔3600米的小山坡上,是俯瞰全城的巨大防御系统。据考察建立这个要塞,需要每天动用三万人次,历时80年才能建成这样的巨型石垤城塞。那些用巨大石块堆砌的石墙,其中隐藏着极其高明的力学原理,多边形的巨石,即便因地震而偏离原位,却仍能依靠重力回到原来位置。其中一块有十一条边、据说重达300吨的巨石成为了众多游客打卡拍照的对象。至今无人能解释的谜点有很多,其中最难解的是: 印加帝国的工匠是如何搬运,又是如何加工这些巨石的?有考古学家认为是用石块一点一点打磨成光滑面的,但是用什么工具、怎样切割的呢?</p> <p class="ql-block">身后就是这块有着十一条边、据说重达300吨的巨石。</p> <p class="ql-block">作为曾经的印加帝国首府,库斯科于1544年沦为西班牙秘鲁总督府所在地,成为西班牙在南美殖民统治的中心。当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占领这块土地时,入侵者保留了原有的建筑,同时又在这衰落的印第安城内建造了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和宫殿。因而库斯科的建筑既有印加帝国的痕迹,又有西班牙的风格。城内印加帝国时代的街道、宫殿、庙宇和房屋建筑仍保存完好,常常能看到一个建筑里存在着两种风格、两种文明水乳交融。为此,1983年库斯科被列入联合国的《世界遗产目录》 。</p> <p class="ql-block">武器广场-库斯科的文化与历史中心。</p><p class="ql-block">在广场正中,秘鲁民族英、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图帕克·阿马鲁二世的全身雕像耸立在那里,广场四周则环绕着西班牙式的拱廊和四座天主教堂。广场上的秘鲁国旗与印加帝国旗帜并存,象征着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库斯科大教堂,建于1559年,花了近一个世纪才完成,是西班牙时期的代表建筑。教堂内陈列了可观的库斯科派油画,融合了欧洲16、17世纪的主流艺术及当时安第斯人的文化。教堂内的壁画和雕塑非常精美,很多塑像上贴满了印加人的黄金,风格独特。大教堂的藏品以“最后的晚餐”为世界闻名,但这并不是达芬奇的原画,Marcos Zapata的模仿之作创意非凡,耶稣和他门徒面前的餐桌上摆的竟是印加人的佳肴—豚鼠。遗憾的是教堂内部只能参观,不允许拍照。</p> <p class="ql-block">‌太阳神殿(Qorikancha)‌。作为印加帝国最宏伟的宗教建筑,曾是覆盖黄金的太阳崇拜中心,现在是西班牙殖民建筑-圣多明戈修道院与印加遗址的结合体。地震后重现的底层石砌结构与上方的修道院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殖民与本土文化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在印加神庙废墟上的建立的圣多明戈修道院,光滑的石制墙面上清晰可见印加人当年的高超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在印加人的眼中,黄金作为太阳神的象征被广泛开采,用于统治者和杰出人物,黄金并不是用于交换,而主要用于装饰或者举办仪式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9/3/2025 昨晚住宿在距离库斯科130公里的乌鲁班巴(URUBAMBA)小镇,此地海拔2870米,高反的不适稍稍有点缓解。</p><p class="ql-block">昨晚黑乎乎的看不清楚,晨起发现酒店背后就是大山,小环境挺美的。</p> <p class="ql-block">上午从乌鲁班巴乘坐10点钟的观光火车前往天空之城-马丘比丘,这段车程总共80公里。火车一直环绕着乌鲁班巴河在大山之间蜿蜒前行,大约一个半小时来到终点站-马丘比丘山脚下的热水镇。</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热水镇公交站排队换乘转运巴士,乘坐大约30分钟到达景区大门口。</p> <p class="ql-block">一座巨人石像躺在热水镇河边的堤岸上,正对着在车站排队的人们,眼睁睁地望着我们,眼神里充满了疑问。</p> <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传说在秘鲁安第斯山脉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座神秘的古城,只有翱翔的山鹰才能一睹古城雄姿。它是如昙花般繁华过的古印加帝国留下的沉默证据。</p><p class="ql-block">这个传说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世人去探寻。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著名探险家海勒姆·宾厄姆就是这些狂热者中最幸运的一位。1911年7月,宾厄姆在两位当地人的陪同下,开始攀山搜寻。沿途地形极为陡峭,湍急的乌鲁班巴河两岸,高峰耸立,山间小道笼罩在云雾之中,荆棘丛生,岩石湿滑。宾厄姆在笔记中写到:“在我所知晓的世界,没有任何地方能和这儿的景色相比。云雾缭绕的大雪峰,金光闪闪、奔腾咆哮的急流,婀娜多姿的巨大花岗岩峭壁……这儿还有着许多种兰花和蕨类植物,有种难以言表的神秘魅力。”  宾厄姆终于看见了四周由石块构筑的梯地。他相信这些在陡坡上用石头砌成的一块块小小的平地,就是印加人修建的梯田。突然间他发现面前是印加最好的石建房屋的残垣。<span style="font-size:18px;">宾厄姆后</span>来回忆,“由于数百年来生长的树木和青苔的遮挡,很难看见它们。石料都经过精心雕琢,巧妙地砌在一起。”</p><p class="ql-block">1983年,马丘比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新世界七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从马丘比丘傍依山脊的入口处往里看,整个遗址的宏伟景色迭次展开。在马丘比丘和维依拉比丘两座山峰之下,一簇簇石质建筑和绿草如茵的院子依次排列。在城市的农业区里,密布着层层石头垒成的花园平台,其间有蜿蜒陡峭的小道穿过,通向传统的门楼;商业区的道路则没有那么陡峭,分布着许多神庙和茅草覆顶的屋子。</p> <p class="ql-block">马丘比丘最大的太阳神庙。因为在祭师居住的神殿下面,曾挖掘出150具女性骸骨,普遍认为这是印加人在祭典中将年轻女性作为祭品献给太阳神的。</p> <p class="ql-block">马丘比丘印加语意为“古老的山脉”。山城遗址位于海拔2350米的群山峻岭、悬崖绝壁之顶端,因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只是估计建于14-15世纪,有猜测说是印加帝国君王避暑的夏宫,或者是祭祀的圣地。另有一种说法认为,由于印加人民自知抵抗不过刀剑锐利、心思狠毒的西班牙人,于是最终选择暗地里大迁移,逃向不为世人所知的崇山峻岭之中?</p><p class="ql-block">马丘比丘的建筑为印加传统风格,城内所有建筑都以石头砌成,墙基直接凿嵌在岩层上,各种不同形状的巨大的花岗岩石块在不使用砂浆的情况下,被巧妙地相互拼合起来。印加人巧妙地使建筑随地形起伏,3000多级石阶由城脚通到城顶。其中有太阳神庙、祭坛、贵族庭院、官衙、平民或者是奴隶的住房、作坊、广场、浴池、堡垒等等,并且利用梯台的形式扩大平地面积,修建了配套的引水系统。在建筑理论及工具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古老的印加人究竟是依靠什么运输条件来运送这些庞大的石块,又是怎样将这样一座城市不利用任何钢筋水泥、仅仅靠石头打磨技术建立在悬崖上的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于印加人没有文字历史,这对</span>当代人来说确实是一个迷,堪称世界奇迹。</p> <p class="ql-block">我们围着天空之城上下转一圈,再从城中间横穿过去,总共两个小时。景区管理有序,平时限流4600人,节假日增加到5000多人,所以不觉得拥挤,游览体验较好。</p> <p class="ql-block">10/3/2025 上午有点时间在酒店周围溜达,对面的广场上正反两面都有画,猜想是印加人的图腾。回来上网查询,果然如此。</p> <p class="ql-block">在南美古代印第安人的文明中,印加为其最高统治者的尊号,意为太阳之子。印加人的宗教信仰是以太阳崇拜为中心,他们相信自己的君主是太阳神的后裔,并且也被当作神来崇拜。</p><p class="ql-block">印加人在建筑、法律、美术、手工艺以及宗教等方方面面创造出了其独特的文明。但由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印加人没有文字记载或者书籍存在,</span>他们给世人留下了很多至今都难以破解的迷。</p><p class="ql-block">印加人用最原始的绳结记事来记录历史,他们的遗迹主要是画。其中的一些结绳叙事方式已进入文字的萌芽阶段。有很长一段时间印加人依靠代代相传的故事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结绳文字(quipu)来记载历史。他们</span>用带结的绳子代表数字,甚至更复杂的意思。印加数字系统使用十进制。印加人为了精确描述他们仓库中的商品数量,国家人口和其它信息,常常要用几百条不同颜色的绳子来记录。结绳文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quipu)作为印加文明的主要记录工具,并非只是一种简单的数字记录工具,而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帮助记忆事件的“钥匙”,我们期待专家们的进一步考证。</span></p> <p class="ql-block">在酒店等车时,来了一位印加女,她不慌不忙的在酒店中央摆开了她带来的手工艺品包裹,她一边编织手中的活,一边与上前搭讪的住店客人做生意。没有人来干预她,大概是取得了酒店的默契。团友中有人买了她的一条腰带,印加女喜笑颜开。</p> <p class="ql-block">午后告别<span style="font-size:18px;">印加古城库斯科,结束了</span>秘鲁6天的旅行,搭乘拉美航空前往智利首都圣地亚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