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津,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旧称直沽寨、海津镇,自燕王朱棣改年号永乐后设卫,称为天津卫。从古至今,天津的名字中始终流淌着水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天津的桥,尤其是海河上的桥,不仅是交通的纽带,更是城市的风景线。无论是本地的摄影爱好者,还是远道而来的游客,都热衷于拍摄海河及其上的桥。</p> <p class="ql-block">海河之上,有一座桥独树一帜,充满动感,以神态各异的狮子闻名遐迩,这就是最上镜的狮子林桥。</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狮子林桥上,古老与现代相互辉映,商贸与物流交相争辉。极目远眺,两岸高楼林立,河中游船穿梭、桥上车辆川流不息,狮子林桥宛如一条玉带,与望海楼教堂一同,如同历史的老人见证着岁月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昔日,望海楼教堂前的河面上并无桥梁。1954年,狮子林桥应运而生,1994年在老桥基础上,两侧各增建一座新桥,成为津门最宽的桥梁。深入挖掘“狮子林”文化内涵,两对威武雄壮的汉白玉狮子守护在桥头两端。桥栏、桥身、桥墩上均以不同艺术形式雕刻着姿态各异的传统狮子造型。</p> <p class="ql-block">桥墩处采用狮子图像的浮雕,意味着当人们乘船通过这里时,从桥下也能看到可爱的小狮子,充分彰显狮子林桥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海河三岔河口,是津沽先民的聚居地之一,也是天津卫城的发祥地。这里曾是华北重要的海外贸易港口和商品集散地。</p> <p class="ql-block">坐落于此的天后宫,俗称娘娘宫,始建于元泰定元年(1326),供奉妈祖,是现存最早护佑海漕先民的历史遗存。天后宫西即是明永乐二年(1404)修建的天津卫城,如今的东西南北四条马路,即为卫城城墙遗址。</p> <p class="ql-block">明宣德二年(1427)建立的玉皇阁(仅存清虚阁),是天津最早的木结构、唯一琉璃瓦所建楼阁的道教建筑。</p> <p class="ql-block">津门故里,作为天津卫的发祥地,承载着直沽寨的历史记忆,见证了天津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作为天津十大景观之一,其名称蕴含着“天津卫老地方”的历史底蕴,是天津文化符号的重要代表。</p> <p class="ql-block">这里全部采用仿古建筑风格,飞檐斗拱、雕花门窗,展现传统中式韵味,同时融入现代商业元素。汇聚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煎饼果子等天津特色小吃,让人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市井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海河东路与滨海道交口处的李叔同故居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中国近代文化先驱、一代高僧李叔同(弘一大师)而修建的一座专题性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园内芳草萋萋,花木葱茏,充满典雅、幽静的江南韵味。在纪念亭墙外,李叔同(弘一大师)铸铜塑像栩栩如生,清秀大方。</p> <p class="ql-block">故居由四组院落、48间房屋组成,传统砖木结构,呈“田”字型格局,青灰色的砖墙、朱红色的门窗,凝重而庄严,李鸿章题写的“进士第”匾额,彰显着李家显赫的地位与身份。</p> <p class="ql-block">为了恢复故居原貌,增强历史原真性,纪念馆最大限度地复原了当时李家的生活起居场景。</p> <p class="ql-block">天津,是李叔同的诞生地,记录了他青少年时期的美好时光,他一生辉煌的建树得益于津沽大地深厚文化底蕴的滋养,他的高风亮节与杰出贡献,是天津城市文化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天津城市精神的历史体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