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中条山夏县篇(一)//赵剑

风雨独行

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因居太行和华山之间,山石狭长,故名中条。相传“中华”二字,源于“中条山”与秦岭的余脉“华山”之简称。中条山南临黄河,西接潼关,自古为战略要地。这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br>  夏县,古称安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都之地。夏县最早县址在禹王城,后迁移到现在中条山脚下,这里古有嫘祖养桑蚕、大禹治水患,奉君介子推、著史司马光,今有中条先烈嘉康杰,这里的人们勤劳俭朴、德孝和善,中条山上的祁家河、泗交,青山绿水更是美不胜收!<br>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有数万的中国军人牺牲在夏县这块中条山的沟沟壑壑之间。我得知杨一凡老师对中条山战役很有研究,就跟随他的脚步来探究抗战时的蛛丝马迹。 1939年左右,驻守在夏县的中国军人,是国民革命军唐淮源的第3军、公秉藩的直属34师、川军李家钰的47军。其中公秉藩的34师驻守闻喜的汤王山到埝掌一带、唐淮源的第3军防守从埝掌到庙前的堡儿一带。川军李家钰的47军,防守庙前史家到平陆张店。后来47军调到临汾翼城一带,这里由孙蔚如第4集团军接防,没过多久,第四集团军也调到河南布防了,这里就交给孔令恂80军王竣的新编27师80团防守。<br>  在夏县驻防的绝大部分中国兵力,是国民革命第3军,属于中央军编制。是一支北伐时期从云南走出的军队,虽征战多年,但第3军的主要将领和大部分士兵仍是云南人。因此,这支军队被视作滇军。云南子弟兵吃苦耐劳、英勇善战的精神,以及护国靖国、不惜牺牲的传统,在第3军中也是一脉相承。<br>  卢沟桥事变后,第3军于1937年8月奉命北上,赶赴华北前线阻击日军。10月中旬,第3军由石家庄退守山西,参加了著名的娘子关战斗,给予日军沉重打击。 “三攻侯马”,第3军以大刀的刺杀战,令日军军心受挫。日军从此畏惧,称中国第三军为"晋南白刃军"。从1938年7月开始,第三军奉命扼守中条山西面,两万多名将士防守在闻喜、夏县一带。<br>  调到中条山的第3军军长是曾万钟,后来他升为第五集团军总司令,第3军由唐淮源担任军长。唐淮源,云南江川人,第3军驻守中条山四年之久。从1938年到1941年5月前,多次遭日军攻击,从未被日军突破过。在这其间,位于中条山垣曲被攻破3次,平陆、永济、芮城被日军占领两次。足以见得,被日军称为“晋南白刃军”的滇军第3军战力是何等的了得。 <p class="ql-block"><b>  磨儿山大捷</b></p><p class="ql-block"> 从夏县县城出发,过南大里的马沟村,往东向中条山走,对面就是大岭,在大岭的最高处,我们叫它瞭望台,夏县地图上标注的是磨儿圪塔,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称为磨儿山,谁曾想到在这个偏僻的地方,还会在抗日战争时发生过一场不大不小的战斗。</p><p class="ql-block"> 1939年6月7日晨,日军37师团荒木联队,前锋一个大队500余人,向我第三军夏县泗交磨儿山阵地扑来,当日军的整个大队,开进磨儿山的峡谷之时,日军判定,磨儿山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只要攻下此要地,温峪第3军临时指挥部就在咫尺。</p><p class="ql-block"> 从战略上考虑,日军先攻取磨儿山,实在是一个狠毒的用兵。集中优势兵力,向我军重要阵地及重要军事要塞做突击战,捣毁和灭掉我军的指挥部。</p><p class="ql-block"> 日军知道磨儿山山地势险要,也预想过中国军队会在此派重兵防守。为防范伏击,狡诈的日军预先用1个小炮连队跟随进军。</p> 日军联队长荒木认为,即使先头部队被伏击,也要凭借小炮连队向中国伏击的部队炮击,再由步兵展冲杀战,如此也可强攻下磨儿山。<br> 这里就防守的是第3军12师35团,还有一个炮兵营,第12师师长寸性奇,人称前奏将军,与战必打头阵,打起仗来不要命。35团团长尹继勋,跟着寸性奇,更是强将手下无弱兵。炮兵营长李秀林,炮兵配备是最先进的德式—卜福斯M1930-75毫米山炮。<br>  中间的峡谷处在两山之间,且谷深道路狭长,是一处天然设伏的好地方,在磨儿山右侧的蒋家荫,有一片约100余米的缓冲地带,可以在这里构筑炮兵阵地。<br> 第12师师长寸性奇命令,李秀林将全营所有的山炮列阵于蒋家荫的山坡上,严阵以待。 <p class="ql-block">  当日军整个大队开进磨儿山时,为防我军设伏,小心翼翼的日军先以炮火做试探性进攻。就在日军前锋完全进入我伏击点时,我炮营所有火炮同时向日军开火。在遭到突然炮击之后,日军并未出现慌乱,他们立即用小炮向我炮兵阵地还击的同时,日军还组织200余人,向我军炮阵方向突击,突进这股日军在我军炮阵前500米的山坡前,遭到了第35团的攻击。</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日军知道,已经陷入了中国军队的重围之中。日军联队长迅速调整战术,以重兵攻击我炮兵阵地。以为这样可以避免被我炮火轰击的命运。同时也可以趁机攻克磨儿山,以达到反败为胜效果。</p><p class="ql-block">  在前线指挥的寸性奇,看到日军改变战术,他即刻命令,在前沿的5门山炮首先开火,对日军的攻击之敌进行炮击。在遭到我炮火攻击之后,日军的小炮立即对我军前沿山炮进行还击,日军的小炮威力哪比的过中国军队的山炮,我炮营对日军的小炮进行了压制性的轰击,炮战刚开始就呈现了一边倒的趋势。日军遭受了重大伤亡之后,只得暂停了攻击,但日军又在酝酿再一次的攻击。</p> 这次日军集中重兵,向蒋家荫炮兵阵地做重点攻击,企图一举攻下我炮兵阵地,并向荒木报告前锋攻击受阻,请求派兵增援轰。荒木又派遣一个大队增援前方的日军。<br>  此刻被围在谷中的日军合并一处行动,第35团以一营兵力正面阻击日军,再由两侧设伏的两个营,向谷中的日军发起攻击。磨儿山之中的日军,在受到35团的两个营夹击时,要和第35团的这两个营近战来避免炮火的打击。在前沿指挥的尹继勋看到日军的企图,立即命令前锋部队,逐次脱离峡谷内战场,先退守山谷两侧。两个连分别扼守峡谷的两侧缓坡,由此割断日军的紧急追击。<br>日军见中国军队改变打法,立即加强了攻势,团长尹继勋发起反冲锋,终于将日军打退到了谷底。这时日军在谷中的兵力密度增大,李秀林看准时机,命令炮兵向峡谷中的活靶子猛烈炮击。 伤亡惨重的日军只得放弃进攻计划,想要从峡谷内退出,李秀林命令炮火封锁日军退路的同时,又加大了对谷中日军的炮击,寸性奇同时下令杨玉崑的第34团、尹继勋的第35团,在炮营所有炮弹用尽之后,立即向峡谷中日军发起总攻。<br>日军狼狈败退,除了少数突围以外,大部被歼。当时正是夏季,磨儿山的峡谷之中,到处都是日军的尸体,几天后就发涨发臭,苍蝇乱飞,臭气熏天,多半年都没人敢从这里通过。后来夏县泗交磨儿山附近的老百姓,把这个战事编成了这样一首歌谣:<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九年六月间,日军扫荡中条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战斗打了整三天,日军想占磨儿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沟深路窄山峰险,兵马集中一大片,</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军炮炸蒋家荫,炮炮对准敌中心,</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炮手准头呱呱叫,打得日军乱了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激战二时削山头,兵尸马体满山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日军吃了大败仗,连夜退回夏县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热尸体齐发臭,此路半年无人走。</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嘉康杰遇难</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嘉康杰,字寄尘,山西省夏县其毋村人。1889年10月12日出生,家中富足。曾留学日本,从1921年初开始办学,到1933年开始,共培养2000多名学生。</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河东地区党早期的领导者之一,经常遭到国民党的抓捕。</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1932年夏,嘉康杰住在堆云洞,一天天不亮,县政府马队就包围了堆云洞。这时,嘉康杰穿了身破烂衣服,拿了条大绳,镇静自如的走了出来,敌人问“谁是嘉康杰?”他从容不迫地回答:“我是长工,嘉康杰在后面。”敌人急忙到后面找,他趁机逃出了堆云洞。</span></div></h3> 又过了一段时间,有人举报嘉康杰已经回到家,敌人迅速包围了他的家。嘉母急忙到马房催他快逃走。他说:“妈,没事,你走吧!”说着他跳进了喂养牲口的料缸里,用他戴的那顶草帽盖了缸口。敌人用枪托捣开马房门,伸进头往里看了看,没有人,自言自语的说:“这里是长工住的地方,嘉康杰是留学生,还会住这儿?”返身就走了。<br>  因为嘉康杰多次机智躲过了敌人的追捕,嘉康杰成了“活神仙”,会“土遁”和“隐身术”等等传奇故事,便迅速在夏县人民中流传开来。<br> 1934年,中共河东地区组织遭到破坏,敌人更是加紧了对嘉康杰的追捕。他化装成善人(和尚),隐蔽在夏县南大里乡北晋村的花咀岭狗娃家的土窑内。后因一地主告密,又转到北晋坡下的一座古庙中,在寺院的麦秸堆住了近两个月。 在革命困难的时候,他总是非常乐观的给大家说:“万勿灰心丧气,胜利是属于真理的,革命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黎明前的黑暗是短暂的,光明不久就会出现。”<br>  1939年9月11日,嘉康杰被当选中共七大代表,1939年12月18日凌晨,嘉康杰带着警卫员去平陆中条地委所在地龙谭沟开会,走到夏县、平陆交界的武家坪山沟时,碰上国民党第三军第12师政治部主任李玉安和夏县大洋村骟猪的村民朱挺一。<br>  第12师政治部主任李玉安,实质上是军统特务,与嘉康杰相遇而来,擦肩而过。嘉康杰群众基础好,但一般人不认识,恰好朱挺一认识嘉康杰,就告诉了李玉安:“这是嘉康杰”,这个军统特务立即追上去,先将嘉警卫员击毙,然后把嘉康杰打伤。嘉康杰遭遇突然袭击,猝不及防,负伤后,躲在一块石头后面。他们看到嘉康杰和警卫员中枪后,迅速离开了现场。 枪声引来了附近的哨兵,他们看到有人受伤,就在武家坪找来了几个村民,村民中有人认识嘉康杰。他们赶紧用门板抬着嘉康杰送去下唐回的国民革命第3军医院医治,在送往医院的途中,终因流血过多而壮烈牺牲。<br>  嘉康杰是夏县人民优秀的儿子,也是夏县人民的好领袖,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信。他的牺牲,是夏县人民、中条山人民的重大损失。<br>  嘉康杰牺牲的消息传到了延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联名,要求重庆政府与第一战区长官部彻查此事,为此,曾万钟在第五集团军的总部,夏县祁家河的马村,召开万人大会,公开审理此案,结果雷声大雨点小,拉了一个替罪羊枪毙,草草了事。 真正凶手第三军第12师政治部主任李玉安,在1941年5月9日中条山战役时,在闻喜被日军俘虏并杀害。1946年2月15日,我党在夏县瑶峰镇大洋村开公审会,处决了杀害嘉康杰的另一个凶手朱挺一。<br>参考资料:<br>[1] 杨圣清编著的《魏巍中条》<br>[2] 杨圣清编著的《苦痛的记忆—中条山难民口述历史实录》<br>[3] 曹小藩编著的《国家记忆—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抗战纪实》<br>[4] 谭善洋编著的《中条山最后十日记》<br>[5] 杨一凡编著的《中条山战役夏县战场巡礼(1)-(14)》<br>[6] 寸锰编著的《国家记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