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六年级的讲台移向一年级的课桌,我深刻体会到教育重心的根本性转移。面对身高刚及腰间的小豆丁们,教学不再是对既定知识体系的梳理延伸,而是需要蹲下身子重新搭建认知阶梯。六年级的课堂是知识与思维的碰撞,一年级的教室却要处处渗透着具象化启蒙——数字要变成跳动的音符,拼音要化作会说话的精灵。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到示范每个握笔姿势,这种转变让我重新理解了“教育即生长”的深刻内涵。作为新手班主任,我从六年级到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历程中的成长突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p> <p class="ql-block"> 教育智慧的淬炼。面对注意力如蝴蝶般飘忽的孩童,我逐渐掌握了以童谣开启专注力,用肢体动作强化记忆,借绘本故事深化理解,通过角色扮演巩固认知,最后用童趣评价保持学习热情。这套方法让教学从枯燥的重复变成妙趣横生的探险。</p> <p class="ql-block"> 观察能力的精进。在批改作业时,我学会了从歪扭的字迹里捕捉肌肉发育信号;在课间活动时,开始观察社交互动的原始模式。某个孩子反复擦写生字的执着,或是总把书包背带缠在手上的习惯,都成为解读成长密码的钥匙。</p> <p class="ql-block"> 教育情怀的沉淀。当看到孩子们用刚学会的拼音写下“老师辛苦了”,当目睹他们从满地乱爬的“小皮猴”成长为端坐诵读的“小书生”,我真正领悟到低段教育如同培育胚芽——需要以百倍的耐心等待破土,用万分的细致呵护成长。</p> <p class="ql-block"> 从高段到低段的转身,是教育生命的一次重新扎根。一年级需要用更柔软的姿态贴近成长的脉搏,在童真的土壤里播种希望,静候满园花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文:朱若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邱诗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审核:苏彩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