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郁金香

山民

<p class="ql-block">2025年游记之十</p> <p class="ql-block">  春日里的北京中山公园,花团锦簇,花香醉人。满园的郁金香花,争奇斗艳,姹紫嫣红,将个春天装扮的喜庆迎人。在公园大门口拍照的时候,一只鸽子腾空而起,正好进入取景框内,留下了它矫健的身影,我称它为和平鸽。人类的和平是无数人的梦想,是一生为之奋斗的孙中山先生的最高愿望,今天以这种形式实现了。</p><p class="ql-block"> 中山公园原名为中央公园,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为中山公园,孙中山铜像是这座公园的标志性建筑,驻足仰望,在孙中山先生的诸多称谓中,我个人宁愿赋予他四个字一一“民族英雄”。</p> <p class="ql-block">  1925年3月12日,中华民国的缔造者、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在北平逝世,其灵柩由协和医院移放到“中央公园”园内的拜殿正中,并举行公祭大会。</p><p class="ql-block"> 1928年,北伐战争胜利,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缅怀其丰功伟绩,“北京中央公园”更名为“北京中山公园”,同时,曾作孙中山先生灵堂的拜殿改名为“中山堂”。</p> <p class="ql-block">  “中山堂”黄色琉璃瓦履顶,单檐歇山顶制式,是保存极为完整的明代建筑。当年,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就存放在这座大殿内,伫立堂前,举目远望,一种敬仰之情,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被尊称为“国父”。他是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的一个伟大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  这座石狮子特别有来头,铭牌上将它的前世今生讲的清清楚楚,1000多年的历史了,非常值得细细观摩。只要是老一点的庙宇寺院,几乎都会有石狮子,狮子形态各异,雕刻着将他的喜怒哀乐,通过不会说话的石狮子展露在世人面前,现在看来,这也许是古人情绪表达的一种最好的方式,人们常讲画如其人,我倒觉得石如其人。</p> <p class="ql-block">  这座园子的古树成排成行,有侧柏和绘柏,我估计连栽树的人都意识不到,千年之后,这些树成了公园最美的景。这里是辽代的兴国寺,粗壮古柏是辽代兴国寺的遗物,因此被称为“辽柏”,已有千年的历史,是北京有记载的最古老的柏树。路过的时候顺手摸一摸古树,算作向千年前的古人问候,人们讲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就是那乘凉者,从这走过的人都属于乘凉者。</p> <p class="ql-block">  在中山公园西侧的宰牲亭前,有一块太湖石,形状像灵芝,石高约为2米,周围2.5米,石上刻有清朝乾隆皇帝题写的“搴[qiān]芝”两字。这块石头原本位于圆明园的长春园含经堂前,是圆明园的遗物,于民国时期被移至现在的位置。石上的字迹已经变得非常模糊,不易辨认,既然是皇帝题过字,那一定是好东西,我顺手拍了一张照片,算作留念。</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听故事和讲故事的好地方,树有树的故事,房子有房子的故事,台阶有台阶的故事,三天三夜都听不完,我估计光这块石头的故事就能讲一整天。</p> <p class="ql-block">  来今雨轩,从中山公园建成开放后的十多年间,鲁迅先生多次来园,仅《鲁迅日记》中记载即达60次。1926年后鲁迅来公园,在来今雨轩的茶座中与齐寿山合译荷兰童话小说《小约翰》一书。张恨水也常常光顾来今雨轩的后院茶座,《啼笑因缘》便是创作于此。林徽因在其文学创作的高峰期更是经常来到这里。另外,朱自清、沈从文、老舍、齐白石等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也都曾在这里留下身影。以今人的眼光看,这里曾经是古都文人聚集的地方,是先进文化传播的场所,北京市已将此地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鲁迅多次到来今玉轩翻译写作、品茗就餐、赏花会友,留下了许多小故事,其中鲁迅与“冬菜包子”就是其中之一。我路过这里的时候,不到中午12点,来今雨轩的东边开了一个小窗口,售卖“冬菜包子”,排队的人有好几十个,每个包子卖八块钱,不算便宜。据传,100多年前,鲁迅请他的学生吃饭,就吃的“冬菜包子”,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种吃食是弥足珍贵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询问了吃包子的游人,一老者告诉我,冬菜就是大白菜,储存方法为晒了蒸、蒸了晒,与我们在饭店里面吃的梅菜扣肉的梅菜差不多,今天也是长见识了。</p> <p class="ql-block">  公园里放一些奇异的太湖石,放一些歌功颂德的石碑,属于正常配置,路边的这块南极岩石让人感到十分惊奇。见到这块南极石,觉得是游园时的意外收获。手抚南极石感慨千万,万里之外,漂洋过海,将南极的岩石运回北京,实属不易。这块岩石是1984年11月,中国首次赴南极科考队,为感谢北京市政府及市民对南极科考事业的支持而赠送的。岩石上刻有“中国南极科考队1985年7月增”几个字。石头的下方是用青白石构筑的须弥座,上面刻饰有云纹,足以见得北京市对这块石头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正值郁金香花开的时节,满园春色,鲜艳的花朵,煞是喜人。红的透亮的花盏,报春的喜鹊,正巧同时进入取景框内,这种宁静美好的景致,何尝不是孙中山先生所期望的民众生活?中山公园里的这幅画面,是对孙中山先生的最好的告慰。</p> <p class="ql-block">  紫藤花先天性的带着浪漫与梦幻,随风摇曳时,能激发起人的朦朦胧胧的情愫,能拨撩的你春心荡漾。沁人心脾的花香,妙妙曼曼飘飘荡荡,让人陶醉。或许是花儿好看的缘故,也许是花香诱人的缘故,观赏紫藤花的人特别多,游人争相与它拍照留影。从紫藤花盛开的花架旁路过,不经意间,有一种误入莫奈花园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公园里游人如织,有妙龄少女,有白头老翁,占比最多的是怀揣少女梦的大妈们,她们占据了拍摄取景最好的位置,忙着整理衣裙,忙着摆出她们认为最好的姿势,举着手机左拍右照,拍着她们始终不满意的影像。她们把那些手持长枪短炮的专业摄影师们都挤到了后面,把那些手握自拍杆的游人挤的没地方放三角架,画面特别有意思,构成了另外一种景观。</p> <p class="ql-block">  郁金香花红色的好看,黄色的耐看,最惊艳的是深紫色品种,花瓣边缘缀着银边,仿佛将暮色与星辉裁剪成裙裾。穿碎花裙的少女跪在花径间,镜头压低贴近颤巍巍的花瓣;戴草帽的老夫妻把自拍杆举成风车,银发与紫鸢尾在春风里共舞。当快门声与鸟鸣此起彼伏,我忽然明白——春天正以千万种姿态,在取景框里定格成永不褪色的明信片。</p><p class="ql-block"> 开在墙上的窗棂若相机的取景框,身后的千万株花朵,摇曳着竟相向您招手,找好角度拍一张美照,瞬间将化为永恒。</p> <p class="ql-block">  中山公园绝对不是一个小众景点,这里是参观游览的一个好去处。闲适的时候,走一走,看一看,了解了解这里发生的人文故事,特别的有意思,当然了,这只是我个人的感受,谨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