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啸霖:洛 入 渭

家在大荔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洛 入 渭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文/拜啸霖</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意念里,两条河流的汇聚,像两个思念的人相会,一定是激动不已,相拥而泣的。季春的洛河与渭河汇聚处,却是风平浪静,丽日春光,河水缓缓地流动,一幅岁月静好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历史是在诸多因素下曲折转向的,河流视乎也一样,是在表观地形与、地壳运动、水流冲刷等诸多因素影响下曲折转向的。洛河是从段家镇北湾村进入大荔县地界的,曲曲折折,回环往复,一直到紫阳村才一头向南,没有任何顾虑地流向渭河。从卫星地图看,洛水入渭周边,一片绿色的地毯,渭河在东栅村一带突然向北拐了一个大湾,复又回归,更近南岸的东陈村和桃林寨。洛河从北面一路缓行,不趋不急,在新建村西南三公里(仓西村南)的倒“W”形河道的第一个湾处汇入渭河。</p> <p class="ql-block">  站在渭河北岸,观看洛河汇入渭河,要比在南岸壮观许多。在渭河南岸的华阴“三河口”,远远地眺望,只能看到渭河水波的大片反光,洛河的水像是一条细细的带子,自北而来;渭河宽阔而湛蓝,天上的白云倒影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驱车从阳村大桥进入渭河南岸河堤路,一路新叶绿树和正盛的百日红,河堤两边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油油麦田,满眼都蕴含着希望。车至北社村地界,按路标右拐进乡村道,过北社村、东栅村,向北沿朝华路过渭河特大桥,右入沙苑农场七连的田间路,沿洛河西岸河堤路进入朝渡路,在第二个田间路口向南,再折向东南,可见一农人种田休息的简易房。驻车踟蹰间,“咚咚咚咚”的柴油发电机声入耳,循声看到东面的洛河河道从北向而来,正有两台抽水机从洛河里抽水浇田地。</p><p class="ql-block"> 洛河的河道不宽,河水只剩了盆底可怜的窄窄一缕,快要干枯的样子,不由让人心生怜悯。这种景象,与在石槽大桥所见的洛河无法相提并论,石槽大桥下的洛河水,至少有两丈宽,建有同州湖的那几年,水面更为宽阔,每年端午节会举办龙舟赛或全国大学生皮划艇大赛。眼前的洛河,像是快要断气的病殃殃孩子,与春天的朝气蓬勃极为不符。或许这就是洛河本就有的样子,季节河都是如此,秋季常常会河水泛滥成灾,春夏几户断流。</p> <p class="ql-block">  循着洛河河道向南,一眼可见洛水入渭河的景观。渭河河道像是母亲宽阔的胸怀,将病殃殃稀疏的洛水揽入怀中。洛水入渭的那一瞬间,再也没有了洛水的影子,或许是它感受到了渭水母亲般的爱抚,静静地享受着渭水的宽阔与清澈,跟随渭水南北曲折,左右蜿蜒,四五公里后,径直与又汇入了自北而来的滔滔黄河,河水的颜色也失去了湛蓝的清澈,染上了来自于黄土高原的土黄色,在潼关一路向东,日夜奔涌,奔向大海。</p><p class="ql-block"> 在洛水入渭河,渭河入黄河之处,没有“两河口”的地名,只有“三河口”,谓之黄渭洛三河汇聚之地,实际上洛水入渭河、渭河入黄河并不在同一个地点,相距至少十里路,洛水入渭河在大荔县韦林镇仓西村处,南岸是华阴市北社镇东陈村,渭河入黄河在潼关的港口一带,近年开发了潼关黄河风景区、潼关黄河古渡景区。所以口口相传的 “大荔三河口”“华阴三河口”“潼关三河口”是不准确的,“大荔三河口”“华阴三河口”是洛水入渭河的北、南岸,“潼关三河口”是渭河入黄河之地,都只能称作“两河口”。或许只有像我这样较真的人,实地走访了洛水入渭、渭河入黄,才会发出如此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据说王之涣写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诗句,是站在黄河东岸的蒲州鹳雀楼上。如果按照写实判断,王之涣在大晴天一定看不见洛水入渭,但远眺渭河入黄是有可能的,至于黄河入海的景象,只能是想象的概念。但是“诗”向来是以浪漫和意象为主流的,所谓的诗意,是一种若有若无,一半现实一般幻觉的文化意象。站在洛水入渭河口,所有的意念,都驰骋在某种潜在的若有若无,现实与虚幻中,既有镜像的,也有意象的。</p> <p class="ql-block">  河流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源流,始终处于一种融合与接纳的过程。洛河从陕西定边白于山南麓的草梁山发源,吸收了西支的石涝川流、中支的水泉沟水流,东支的乱石头川水流,在吴旗汇聚,流经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680余公里融汇了沿途的细流、沟泉、沙泾。渭河更是如此,从甘肃渭源县西南乌鼠山品字泉发源,吸收了西源的禹河水和龙王沟、中源的清源河、南源的锹峪河、北源的唐家河,沿途818公里汇聚了甘肃境内的秦祁河、大咸河、散渡河、榜沙河、葫芦河、籍河、牛头河,陕西境内的清姜河、清水河、伐鱼河、石头河、岍河、漆水河、黑河、沣河、泾河、灞河、罗敷河、通关河、小水河、金陵河、石川河、洛河。</p><p class="ql-block"> 这些知名不知名的小流细水,无论是涓涓细流,还是清澈泉水,无论是污浊的沟河之水,还是季节雨形成的水,众小为流,众流为河,小河入大河,大河聚大海,成就一个海阔天空、横无边的梦想。在海的宏大格局、梦想与意趣里,每一滴海水,都凝聚或潜藏着者一隅细流的基因密码,都透射着一个甚至不为人所知的小流细水的亮光。</p><p class="ql-block"> 洛水入渭,没有震动天地的惊涛骇浪,也没有美妙传奇的动人故事,有的是平静淡然的一场聚会,如同熟悉的友人相见,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声招呼,满含着亲切与自然。</p><p class="ql-block"> 立洛渭汇聚之地,渭河南远处的秦岭东西绵延,绿色的庄稼地平坦如砥,村舍寂静而悠然,洛河东岸的一排柳树,柳枝婀娜,柳叶飘动,河中倒影像是美人的修眉,妩媚而动人,平添几分春日的韵味,感而成《临江仙•观洛渭会》:</p><p class="ql-block"> 涛静细流缓行,绕塬穿沟潜声。兴味沟壑绘春梦,千里长空晴,柳绿花正红。浩浩汤汤奔涌,粼粼波光倒影。为瞰大海拥黄龙,洛渭春意动,向海皆春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拜啸霖,陕西大荔人,大荔文联终身艺术顾问。现就职于某航天研究所,工商管理硕士,高级工程师,具有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颁发的IPMP C级(高级项目经理)资质证书(编号CN2003C1008)。曾受聘于某管理咨询机构高级管理咨询顾问、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外部导师。业余致力于蒙元历史研究,自由创作者,有百余万字作品在《人民日报(海外版)》《陕西日报》《辽宁日报》《西安晚报》《文学陕军》《南粤作家》《百花》《金秋》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