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寒鸦图》纵27.1cm横113.2cm绢本水墨长卷。此画卷图绘冬日雪后塘林木间群鸦翔集鸣噪的景象。画中无名款,原认定为北宋初期名家李成所作,亦有人认为风格相差太远,当为南宋初期画院之作。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宋人《寒鸦图》原名《李成寒鸦图》,见于明、清诸家著录中。这个画卷是辽宁省博物馆藏唐、宋、元名画之一。原作为双丝绢浅设色画雪霁后的寒林,暮鸦归集树丛,是一幅耐人寻味、百看不厌的风景画。画高27.5厘米、长114厘米。画卷前后隔水犹存宋代橙黄花绫。拖尾有元人赵孟頰、贯云石、仇远和明人陈彦博的题咏。赵孟類是宋末元初的大画家、大书法家又是杰出的鉴藏家;贯云石是元代知名的蒙古族散曲家,他的遗墨流传很少;仇远在南宋末年就以诗名于时,是元初有数的文学家之一;陈彦博是元末明初的名士。这幅作品经过元、明人题咏,有如牡丹得到绿叶的陪衬,更加值得珍视了。</p><p class="ql-block">——根据明人张丑《清河书画舫》的记载,与流传到今天的画卷验证,有两处不相符合:一是多了陈彦博的题句一段;一是著录中的班彦功、陈迈两人的七言诗各一首,已经散佚。这个历史情况的改变,当然是张丑以后的事。考陈彦博题中洧"溪山人家好树林"之句,所提示的作品内容显然与画卷有出入.当系后人增入无疑。再从《石渠宝笈》记载的材料看,班,陈两家题咏散佚的年代,最早不能早于张丑《清河书画舫》成书之前1616年,最晚不能晚于画卷入清内府,《石渠宝笈重编》成书之后1754年。而陈彦博一题之装入元人题跋之后,可能与失去班、陈两题的时间一致。</p><p class="ql-block">以上文字截自文博大家杨仁恺先生的《宋人《寒鸦图》析》,经杨仁恺分析,该《寒鸦图》并不是北宋初期著名画家李成的原作。</p><p class="ql-block">清代吴升认为此图"名虽营丘(李成),实出河阳(郭熙)也", 杨仁恺则认为是"范宽或者是范宽流派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图卷前隔水有乾隆皇帝御题"超诣天真"四字。并题诗:“千林叶落树枝干,鸦集啼饥复叫寒。嗟我民宁无似此,围炉不忍展图看”。</p> <p class="ql-block">元代赵孟頫在题跋中说:"余观此画林深雪积,寒气逼人,群乌翔集,有饥冻哀鸣之态,亦可谓能矣"。</p> <p class="ql-block">自号"芦花道人"的贯云石咏题:“饥冻哀鸣不忍观,使余一见即心酸。明年丰稔春风暖,远举高飞羽力宽”。</p> <p class="ql-block">仇远题诗:“老树枯苕雪乍晴,饥乌飞集噤无声。蒺藜沙上花开早,且让春风与燕莺”。</p><p class="ql-block">陈彦博题诗:“溪上人家好树林,群鸟来集岁年深。雪晴云散春风转,时听枝头有好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