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怀着对伟人毛泽东的深切缅怀和无限敬仰,4月12日,我踏上了前往韶山的红色之旅。韶山,这座地处湖南中部的小城,因是毛主席的故乡而闻名遐迩。它不仅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更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红色记忆的不朽丰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初到韶山,清新的空气挟杂着泥土与草木的芬芳,连绵不断的山峦在天际之间勾勒出柔和的曲线,郁郁葱葱的树木犹如绿色的波涛,层层叠叠地伸向远方。这扑面而来的田园景致,宛如一首悠扬的牧歌,瞬间将我旅途的疲惫涤荡一空。这里的山水之间,自然之美与红色文化相互交融,每一寸土地都似乎镌刻着伟人的印记,每一处景观都散发着独特的精神魅力,让人不禁心潮澎湃,充满期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美女导游小谭的引领下,我们首先来到毛泽东广场。广场开阔而庄重,四周青松翠柏环抱,它们像忠诚的卫士,无论风雨如何侵袭,始终坚守,默默守护着伟人,象征着伟人的精神万古流芳。广场中央,毛主席铜像拔地而起,高达10.1米,重3.7吨 。铜像中的毛主席身着中山装,左胸前佩戴着“主席”证,手中紧握文稿,目光深邃而坚毅,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从容的微笑,正视前方,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人民领袖毛泽东出席开国大典时的豪迈风采。在阳光的照耀下,铜像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更显高大而神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手捧花篮,缓缓走向铜像,将花篮轻轻摆放在基座前,然后后退几步,深深地三鞠躬。此时,广场上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人山人海。大家都怀着同样的敬畏与追思,每一双眼睛里都闪烁着敬仰的光芒,仿佛时空在这里交错,过去与现在展开了一场跨越岁月的对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面对伟人铜像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恍惚间,我仿佛看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年轻的毛泽东心怀救国救民的理想,走出韶山冲,踏上寻求真理的道路。他在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笔为剑,抨击旧制度,唤醒民众的觉醒;他在秋收起义的硝烟中,振臂一呼,带领工农武装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为中国革命点燃了星星之火。在那漫长而艰苦的革命岁月里,他率领红军战士跨越千山万水,历经无数次战斗,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征,保存了革命的火种。他在延安的窑洞里,彻夜不眠,撰写了一篇篇光辉著作,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让无数迷茫中的革命者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此时此刻,我体会到:“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这首质朴无华却饱含深情歌谣的真正含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广场,我们来到毛泽东故居。这是一座典型的湖南农家建筑,坐南朝北,土木结构,青瓦泥墙。故居共有大小房屋20间,东边14间青瓦房是主席家的,西边5间茅草房属于邻居家,两家共用一间堂屋。故居前的南岸塘,塘水澄澈如镜,宛如绿绸上绣着的碧玉盘。微风拂过,泛起层层绿浪,这里曾是毛主席儿时嬉戏、游泳的地方,如今,似乎还能听见他年少时的欢声笑语在水面回荡。走进故居,屋内陈列着毛主席及其家人使用过的物品,这些物品虽质朴陈旧,却满是生活的温度。看着那斑驳的桌椅、简陋的床铺和陈旧的农具,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毛主席在这里度过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深刻感受到了他成长的家庭环境和时代氛围。正是在这里,毛主席自幼勤奋好学,心怀天下,立下了“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壮志豪情,那股年少的蓬勃朝气与远大志向,仿佛仍在屋内的空气中氤氲、回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后,我们步入毛泽东纪念馆和毛泽东遗物馆。在纪念馆内,大量珍贵的文物、详实的资料和历史照片有序陈列,它们宛如时光的碎片,拼凑出毛主席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建立的丰功伟绩。从青年时期的上下求索、奋力拼搏,到领导中国人民历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毛主席始终屹立于时代潮头,宛如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为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中国人民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指引着中华民族冲破重重险阻,走向光明与希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参观过程中,导游娴熟、流畅,声形并茂的讲解让我了解到,为了祖国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毛泽东一家满门忠烈,先后有6位亲人壮烈牺牲 。他的妻子杨开慧,在与敌人的斗争中被捕,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大弟毛泽民,为保障根据地的财政和经济工作,在新疆被反动军阀残忍杀害;小弟毛泽覃,在一次战斗中为掩护游击队员,不幸中弹牺牲。还有他的长子毛岸英,主动请缨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将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听到这些,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何等无私的奉献,何等伟大的牺牲!毛泽东不仅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国家和人民,更是付出了整个家庭的巨大代价。正是有无数像他们这样的革命先辈前赴后继、舍生忘死,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参观毛泽东学生时代的私塾,这座私塾虽无奢华装饰,却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每一处角落、每一块砖石,仿佛都留存着青少年毛泽东勤奋苦读的身影。置身其中,我不禁想起他青年时代写下的那些气壮山河的诗词。“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17岁的他告别家乡外出求学,以这句誓言展现出坚定的决心,这不仅是对家庭的承诺,更是他内心渴望成长、报效国家的有力宣告。自此,蜿蜒的山路阻挡不了少年前行的脚步,他的足迹踏遍三湘大地,最终在长沙第一师范学院开启了他探索救国真理的重要征程。“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句诗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与无畏勇气。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他以笔为武器,以思想作利刃,与时代的苦难顽强抗争,在黑暗中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之光。这些诗词无一不彰显着青年毛泽东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宏伟抱负。正是学生时代如饥似渴的学习积累,为他日后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他得以在历史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带领中国人民推翻压迫,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遗物馆。遗物馆中,展出了毛主席生前使用过的大量物品,衣物、书籍、文具……这些看似平凡的遗物,却成为了他简朴生活作风和高尚人格品质的有力见证。其中,那件补了73个补丁的睡衣格外引人注目,岁月在它上面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每一个补丁都像是一个无言的故事,默默诉说着主席的质朴与勤俭。凝视着这件睡衣,我不禁肃然起敬,心中对伟人的敬佩之情愈发深沉与强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后,我们来到了滴水洞。滴水洞隐匿于韶山冲西边的一隅,与主席故居相距3公里,宛如一处被岁月遗忘的世外桃源。这里碧峰如簇,翠岭蜿蜒,茂密的山林中修竹挺拔,山花肆意绽放,野草散发着生机,彩蝶翩翩起舞,鸟儿欢快鸣唱,自然的和谐之美令人陶醉。滴水洞一号楼是毛主席回韶山时的下榻之处,屋内的陈设依旧保持着当年的原样,办公室、卧室、会客厅等一应俱全。在这里,毛主席曾办公、休憩,度过了一段短暂却宁静的时光。漫步其间,仿佛还能感受到他的气息,触摸到那段历史的温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韶山时,已是夕阳西下,绚烂的余晖倾洒在这片浸染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像是为它披上了一层神圣的金色纱衣,显得格外壮美而肃穆。这次韶山之旅,对我而言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一次精神的升华。我不仅领略了韶山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和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更深刻体悟到了伟人毛泽东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他的一生,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一生,他的事迹和精神,如同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灯塔,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我深信,每一个踏上韶山这片土地的人,都会被这里的红色文化深深触动,都会在心底留下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这份记忆,会如同一颗饱含力量的种子,在未来的岁月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为理想与家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span></p> <p class="ql-block">图:黄牛(艺华)、建玲十网络(致谢)</p><p class="ql-block">文字:黄牛(艺华)原创</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中国出了个毛泽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