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海南 (5) : 天空之镜 —— 莺歌海盐场

路经之友 小可

赶去昌江看木棉花的路上,我特别去了莺歌海盐场,号称 “天空之镜”。<div><br>莺歌海盐场在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是我国南方最大的盐场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当时为满足国内盐的需求,政府在此建立了大规模盐场,得益于海南的优越气候和地理条件,盐场成为我国重要的盐业基地。</div> <br>莺歌海盐场现在的年产量约为20-30万吨,尽管北方盐场如长芦盐场、淮盐场等规模更大,但莺歌海盐场的作用仍不容小觑。<div><br>如今,盐场仍在生产使用中,并已成为海南重要的旅游资源。</div> <div><br></div><div>参观盐场,可以感受到当年盐业工人创业之艰难,当年的火车、仓库仍历历在目。</div> <br>历史上,盐业一直是国家重要的财政税收来源,中国西汉时期有一部重要政治经济著作《盐铁论》,由桓宽编撰,记录了汉昭帝时期(公元前81年)召开的 “盐铁会议” 的辩论内容。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了盐铁专卖、酒类专卖、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br><br>《盐铁论》明确提出盐铁专卖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防止地方豪强垄断,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盐铁会议后,汉朝政府对盐铁专卖政策进行了部分调整,减轻了百姓负担。<br><br>这本书的重要意义不只是关于盐铁政策的辩论,还反映了国家干预与经济自由、财政与民生、官员腐败与制度完善之间的复杂关系,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br><br> <br>盐商在中国历史上因盐业专卖制度积累了巨大财富,尤其在明清时期,形成了多个著名的盐商群体:<br><br>扬州盐商,扬州是明清时期两淮盐区的中心,盐商聚集于此。汪直是明代扬州盐商,富甲一方,积极参与地方事务;江春是清代扬州盐商,乾隆年间因捐资助赈受封 “布政使衔”。<br><br>山西盐商,主要活跃于河东盐区(今山西运城一带),范毓宾是清代山西盐商的杰出代表,家族因盐业致富,后涉足铜矿和对外贸易。<br><br>长芦盐商(河北、天津一带)、四川盐商(自贡一带)皆有富商。<br><br><br>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应该是徽州盐商、红顶商人胡雪岩,晚清徽商代表,虽以钱庄业闻名,但也涉足盐业,成为当时最富有的商人之一。徽州盐商主要活跃于两淮盐区。<br><br>盐业专卖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br><br>直至2017年,国务院发布《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取消了食盐产销区域限制,允许生产企业进入流通和销售领域,价格由市场调节,标志着食盐专营制度的终结。当然,作为工业用盐,早就实行了市场化改革。 <br>在阳光的照射下,盐田像镜面一样反光,被誉为 “天空之镜”。 <div><br></div><div>夕阳西下,天边的晚霞将盐田变成一片片金箔,用光影告诉我们 “盐” 即是 “钱”!</div> <br>太阳落山了,我要赶往昌江,赶在木棉花凋谢之前,看看自然界的另外一抹嫣红。<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div><b><br><br> “离开一个地方,风景就不再属于你;走出一段路,回眸一望,常常发现她更生动,更美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朋友们分享游摄中的际遇,也作为留给自己的回忆。健康着、快乐着、幸福着、偶尔也醉着......” ———— 小可 路经之友<br></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