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鼎焚香天竺寺

隐居西湖

<h1>  天竺三寺深藏于天竺山林间山谷,历史相近,地域毗近,教观相同,兴衰与共,历史上被誉为“天竺佛国”。这里群山环抱,绿树葱茏,景色如画,沿着山路行进,你会发现山路两旁古木参天,流水潺潺,仿佛进入了人间仙境。</h1> <h1>  天竺三寺始於晋,兴于唐,盛于宋,为我国东南名刹。南宋时中天竺寺曾被评定为“禅院十刹之首”,上、下天竺寺同被列为“教院五山前茅”。天竺三寺以观音为主道场,原各有寺名,清朝乾隆皇帝游历江南时将天竺三寺命名为“法镜寺”(下天竺)、“法净寺”(中天竺)和“法喜寺”(上天竺),并亲题寺院匾额。</h1> 上天竺大雄宝殿旧影 佚名 <h1>  讲到天竺寺,必须提到一家明信片出版商,上海别发洋行。英文名: Kelly & Walsh Lid,原是上海英商书店及出版社。1870年开办,前身为*凯利(J.M.Kelly)经营的书店及*沃尔什兄弟(F.G.Walsh)的印字馆。先后在外滩和南京路营业。在香港、汉口及新加坡、横滨设分号,上海和香港设印字房。日本占领上海期间,迁往香港,最终出售给香港书商Swindon Book Co. Ltd.。<br></h1> <h1>  别发洋行所发行图画明信片中,地域特色明显,集中反映江浙地区的江南风光,包括人物、风光、寺院等。其中反映灵隐天竺寺及周边景色的数量最多,有近百张。这些明信片印刷精美,呈现泛旧的咖啡色,有的有两种版式,整体給人以一种怀旧、古朴且典雅的独特感受。</h1> <h1>  英国人史丹利 • 奥 • 格雷戈里(Stanley O.Gregory,1902-1955),1920年代初期曾供职于别发洋行香港公司,1933年调到别发洋行上海公司担任经理。他整理了1920年代拍摄的中国照片,出版发行了《Collection of photographs of China》(格雷戈里的中国摄影集),内含照片361幅,原照片现藏于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别发洋行从中选取大量照片印制成图画明信片,犹如一部纪实影片。为我们再现百年前上香古道、天竺禅寺等梵音香火、芸芸众生、世间百态。</h1> <h1><b style="font-size:22px;">一、悠悠千年的上香古道</b></h1> <h1>  杭州上香古道,指古代香客乘船在茅家埠上岸,然后去天竺诸寺上香走的路。故而得名。</h1> <h1>  清中叶以前,茅家埠一带仍有大量西湖水面,那时候的香客常从钱塘门外乘船,途经如今杨公堤上的卧龙桥,再经过一座通利桥,至茅家埠头登岸,再沿着上香古道一路步行进香。</h1> <p class="ql-block">茅家埠水域 1920年代上海别发洋行</p> <p class="ql-block">茅家埠水域 1920年代上海别发洋行</p> <h1>  真正的古道遗迹只剩下很短几段,“通利古桥”是上香古道上唯一的历史遗存。</h1> 通利古桥旧影 佚名 <h1>“在去天竺寺的路上”明信片,走的全是石板路,古色古香。</h1> <p class="ql-block">1921年上海别发洋行发行</p> 1907年上海别发洋行发行 1907年上海别发洋行发行 格雷戈尔拍摄 1920年代上海别发洋行发行 格雷戈尔拍摄 这枚双峰插云明信片,画面上的青石板路是茅家埠往灵隐天竺的上香古道,是胭脂泉溪涧、黄泥岭和屏风山南麓一带风景。而画上这座雕制华丽的牌坊,或系清光绪十三年(1887)丁丙“同善堂”人士重修“直阁朱行人”墓、祠时所立,远处殿宇则很有可能为那时的普福寺遗构。 1920年代上海中华书局发行 明信片位置示意图 <h1>  在西湖区梅岭北路上,穿出灵溪隧道便能看到的“立马回头”公交站。这个地方位于茅家埠村西北面普福岭山路上。据说乾隆当年驾幸杭州,第一次路过这里时,对道路状况相当不满。本地官员赶紧为皇上修了一条新路。当乾隆再次经过普福岭时,路况已大为改观,龙颜大悦,立马驻足,这才有了‘立马回头’的说法”。</h1> 公交站牌 <h1>  “立马回头”公交站所在的普福岭山路,之前是前往天竺灵隐进香的必经之路。</h1> 1921年上海别发洋行发行 格雷戈尔拍摄 <h1>  这张抬轿字上山进香的明信片,轿上有一个埠字,拍摄地点应该是从茅家埠或赤山埠去灵隐的路上。</h1> 1910年代上海康记洋行发行 这两张明信片均由拍摄者美国传教士费佩德(Robert F. Fitch)拍摄,1908年来杭后长期担任之江大学校长,拍摄时间1908年,印刷时间有先后。拍摄地点在三台山路上。 1908年上海别发洋行发行 费佩德拍摄 1920年代上海别发洋行发行 费佩德拍摄 <p class="ql-block">天竺大道 1920年代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p> <p class="ql-block">天竺大道 1920年代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p> <h1>  灵隐路上的九里松,之前是上香古道,至今还保存着一段古道遗址。</h1> 九里松 1920年代 上海中华书局发行(底黑字) 九里松 1920年代 上海中华书局发行(底红字) <p class="ql-block">九里松古道 1920年代上海别发洋行发行</p> <h1>上香古道沿途经过大片茶园</h1> <p class="ql-block">茶园 1920年代上海别发洋行发行</p> <h1>  在天竺山和灵隐寺之间,过去也是一条传统的上香古道。自灵隐寺山门向南直上,可依次到达下天竺、中天竺和上天竺,而连接几处寺庙的山路,就称为天竺路,现在也称为天竺佛缘步行街。</h1> <p class="ql-block">“天竺空濛”牌坊 佚名</p> <h1>  这条古道被许多人称为“从尘世到佛境”的古道,也被许多人认为是最有禅意的古道。</h1> <h1><b style="font-size:22px;">二、香火不断的天竺三寺</b></h1> <h1><b style="font-size:20px;">1、上天竺法喜讲寺</b></h1> <h1>  上天竺,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初年(936年),由高僧道翊创建,是中国白衣观音的起源地。上天竺在天竺三寺中建寺时间最短、但规模最大,香火最旺,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h1> <h1>  上天竺历史上以观音灵验、香火兴旺而闻名大江南北,历代许多帝皇临幸上天竺敬香朝拜。</h1> 上天竺 1910年杭州二我轩照相馆照片 <h1>  上天竺存世的晚清民国旧影的数量相当可观。透过老照片、老明信片,我们可以看到寺庙资料丰富,人物栩栩如生。</h1> <h1>上天竺山门</h1> 1920年代杭州英华照相馆 1920年代杭州二我轩照相馆 1920年代杭州新新旅馆 <p class="ql-block">1930年代上海美术风景片公司</p> 大雄宝殿 <h1>  大雄宝殿的主体为两层歇山顶建筑,规模宏大。大殿正面,早期建有一个规模很大的抱厦,抱厦之前,再建小亭。小亭、抱厦、大殿,层层叠起,富有层次感。</h1> 清代大雄宝殿 佚名 至民国中期,大殿作了改建。在下面这张拍摄于1932年的照片中,大殿前侧的抱厦似乎被拆除了,平台的左侧,我们还能看到遗留的柱础。 大雄宝殿旧影 佚名 大雄宝殿 佚名 1930年代相片版明信片 大雄宝殿旧影 佚名 或许由于香火的旺盛,当时大殿上有着众多匾额,在老照片里,我们还可以发现匾额的更换。 1920年代上海别发洋行发行 这枚片图景色为上天竺大殿,清晰可见大殿悬挂的匾名“惠我无疆”和“普照万方”。 <p class="ql-block">1920年代上海别发洋行发行 格雷戈尔拍摄</p> 1920年代上海别发洋行发行 格雷戈尔拍摄 1920年代上海别发洋行发行 格雷戈尔拍摄 <h1>  大殿内前柱上写着张岱题天竺山的诗句:“依然见岭护慈云,问连座扬辉,何如南海。“</h1> 1920年代上海别发洋行发行 <p class="ql-block">1920年代上海别发洋行发行 格雷戈尔拍摄</p> 1920年代上海别发洋行发行 <h1>虔诚的香客</h1> 1920年代上海别发洋行发行 <p class="ql-block">1920年代上海别发洋行发行 格雷戈尔拍摄</p> <p class="ql-block">1920年代上海别发洋行发行 格雷戈尔拍摄</p> 上天竺外景 <p class="ql-block">风雪天竺寺 1920年代上海别发洋行发行 格雷戈尔拍摄</p> <p class="ql-block">风雪天竺寺 1920年代上海别发洋行发行 格雷戈尔拍摄</p> 1920年代上海别发洋行发行 格雷戈尔拍摄 .现在法喜寺平面图 <p class="ql-block">2023年洪建新拍摄</p> <h1><b style="font-size:20px;">2、中天竺法净禅寺</b></h1> <h1>  中天竺位于稽留峰下,由中印度僧人宝掌创建于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建成后颇受历代君主青睐,名号甚多,南宋时曾经是皇家第一道场、 “禅宗第一宝刹”。</h1> <h1>  中天竺在三天竺中是“老三”,规模上无法和上、下天竺相匹敌,但却有自己的特色。</h1> 中天竺 1910年杭州二我轩照相馆照片 中天竺留下的影像资料主要是山门天王殿,角度相对单一。 中天竺山门 版不详 中天竺山门 1920年代杭州月溪照相馆 <p class="ql-block">中天竺山门 1920年代杭州活佛照相馆</p> 中天竺山门 1920年代杭州新新旅馆 <p class="ql-block">中天竺山门 1930年代上海美术风景片公司</p> 中天竺大殿 常盘大定、关野贞《中国文化史迹》 中天竺梵钟 常盘大定、关野贞《中国文化史迹》 下面几张照片拍摄于中天竺 小脚香客 1920年代 格雷戈尔拍摄 小脚香客 1920年代上海别发洋行发行 格雷戈尔拍摄 虔诚的香客 潘惠霖拍摄 <h1><b style="font-size:20px;">3、下天竺法镜讲寺</b></h1> 下天竺,位于天竺山莲花峰下,西印度僧人慧理在飞来峰北麓建成灵隐寺,紧接着于东晋咸和五年(公元330年)创建“翻经院”,是灵隐寺的一部分。是天竺三寺中,历史最久的寺院,至今已经有1600多年历史,现在是杭州市区唯一的一座尼众道场。 <h1>  下天竺现存建筑有天王殿、圆通宝殿、药师殿、三生堂等。寺后有三生石、金佛洞、香林洞、莲花洞、翻经台等名胜古迹 。</h1> <h1>  下天竺是一个特别适合求姻缘的佛教寺庙,其著名的“三生石”象征着前世、今生和来世的爱情。</h1> 下天竺 1910年杭州二我轩照相馆照片 <h1>  下天竺老照片也主要集中在山门天王殿,除了开篇的四十五度拍摄外,还有相对俯视和正前方两个角度。</h1> 下天竺山门 1920年代杭州二我轩照相馆 下天竺山门 1920年代杭州月溪照相馆 <p class="ql-block">下天竺山门 1920年代杭州活佛照相馆</p> <p class="ql-block">下天竺山门 1920年代杭州宝记兴号</p> 下天竺山门 1920年代杭州新新旅馆 下天竺山门 1920年代杭州留芳照相馆 <p class="ql-block">下天竺山门 1920年代上海中华书局发行</p> 下天竺山门 1920年代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 (片名误标为中天竺) <p class="ql-block">下天竺山门 1930年代上海美术风景片公司发行</p> 三天竺山门 1920年代相片版明信片 天王殿 1930年代日本亚细亚写真大观社 <h1>  下天竺石幢是五代时期古物,它矗立在那里,能够承载的历史之重。</h1> 下天竺石幢 1920年代 格雷戈尔拍摄 下天竺石幢 常盘大定、关野贞《中国文化史迹》 <p class="ql-block">俯望下天竺 1920年代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p> <h1>  《武林旧事》称:“在三寺相去里许,皆极宏丽,晨钟暮鼓,彼此间作,高僧徒侣,相聚梵肤,真佛国也。”再加上法镜寺附近的杭州佛学院以及法喜寺附近的杭州图书馆佛学馆加持,“天竺佛国”之誉更名副其实、名不虚传。</h1> <h1><b style="font-size:22px;">三、曾经疯狂的“天竺香市”</b></h1> <h1>  中国有两个著名的观音道场,国际性的进香道场是舟山普陀山,而地方性的进香道场就是杭州上天竺法喜寺。</h1> 普陀山观音极限片 <h1>  杭州自古有“东南佛国”之称,湖畔有众多寺院庵庙,西湖旅游的雉形源于吴越国的宗教之旅,特别是到了南宋定都临安以后,历代皇帝每年正月朔日(元旦)亲临天竺烧香敬佛,文武百官也去寺庙拈香,祈求五谷丰登,四乡居民无不以杭州为天竺佛国,尤其是杭嘉湖地区的蚕农为祈蚕花丰收,年年朝山进香,形成了一年一度的“春汛佛事”,造就了杭州旺盛的西湖香市与香市经济。</h1> <p class="ql-block">上天竺 1920年代杭州留芳照相馆</p> <h1>  据《陶庵梦忆》载,天竺香市源于花朝(节),尽于端午(节),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至则于湖之人市焉,故曰香市,然进香之人市于三天竺,市于岳王庙。范祖述《杭俗遗风》也有:“西湖香市,分天竺香市,下乡香市、三山香市三种,天竺香市最早,全城男女老少,无不云集,途为之塞,有忏悔者,十八日晚即许愿出城,自茅家埠起,一路夜火,至庙不绝。”</h1> 香市 1920年代 格雷戈尔拍摄 香市 1920年代 格雷戈尔拍摄 请香 1920年代上海别发洋行发行 格雷戈尔拍摄 <h1>  天竺香市起源于北宋,兴盛于清代,曾是清代钱塘十八景之一。据说由于盛传天竺寺的观音灵验,所以历代帝王都要来此朝拜。朝廷的提倡和众多佛徒信众对“观音灵验”的信奉,明清以来,各地信男善女纷纷来天竺进香,成为每年一度的“香市”。</h1> 香市旧影 佚名 照片拍摄于八十年代 (图片源自网络) <p class="ql-block">寺庙摆摊 1910年代上海康记洋行发行</p> <p class="ql-block">寺庙摆摊 1920年代上海别发洋行发行</p> <p class="ql-block">寺庙摆摊 1920年代上海别发洋行发行 格雷戈尔拍摄</p> <p class="ql-block">寺庙摆摊 1920年代上海别发洋行发行</p> <p class="ql-block">寺庙摆摊 1920年代上海别发洋行发行</p> <h1>  “天竺香市”的香客来源,除杭州本地信众以外,主要来自浙江省内杭嘉湖地区以及苏南地区,甚至也有来自安徽、福建、山东等外省的。他们有的乘香船经运河抵达杭州,在松木场上岸,也有的取道长江、钱塘江,在西湖边的昭庆寺登岸,而杭城本地的信众,亦皆定期赶往天竺寺进香。</h1> 示意图 <h1>  一年数月的天竺进香活动吸引了大批江浙民众前往杭州,这一方面固然促进了杭州佛寺的发展,同时对杭州乃至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h1> 进香 1920年代上海别发洋行发行 香市旧影 佚名 香客购买法器留念 1920年代 格雷戈尔拍摄 香客购买法器留念 1920年代上海别发洋行发行 格雷戈尔拍摄 香客在河坊街 唐纳德 · 曼尼(英国)拍摄 <p class="ql-block">  过去交通不便,香客下了船,走到天竺灵隐,要好几天。我们小辰光春游,经常遇见善男信女成群结队穿着黄布杉,头上扎着白毛巾,每人都挎着一只黄布袋,上面用墨水写着“朝山进香”四个字,分两行,在四个楷书中央,还盖着一方巴掌大的朱印。有的手里还拎着香蓝儿。大家都叫它“烧香老太婆”。现在交通发达了,已不大能见到这般风景了。</p> <p class="ql-block">西湖边的香客 (图片源自网络)</p> 满街的香客(图片源自网络) 包车去上香 (图片源自网络) <h1>  上世纪五十年代,天竺香市逐渐冷落。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渐渐提高,香市随之再现。2006年起,杭州对“天竺香市”进行了挖掘、恢复,再现它的文化、历史、艺术内涵。</h1><br> <p class="ql-block">现在香客年轻化,上香主要求姻缘 (照片由学步翁提供)</p> <h1>  天竺路上的这三座古寺,深藏林间山谷,寺宇壮丽,景色清幽,高僧辈出,佛学与诗文并茂。一路走来,仿佛从尘世到佛境,让人沉浸在这片禅意之中,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平静与自在。</h1><br> <h1>  2025年4月18日</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