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作风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正确政绩观是党员干部的从政之基,整治形式主义则是党长期执政必须破解的治理命题。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考卷,锻造实干作风、树立正确政绩观、破除形式主义积弊,构成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三重逻辑闭环。这场始于作风建设的自我革命,正在重塑中国共产党的治理肌理,筑牢党长期执政的根基。<br> 一、实干作风淬炼政治本色<br>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300多万驻村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创造了日均走访2.3户的"扶贫铁军"速度;疫情防控期间,400多万社区工作者坚守网格,织就了覆盖9.8亿城镇居民的防护网。这些数字背后,折射出新时代共产党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实干哲学。中央组织部建立的干部政治素质考察"负面清单"制度,将"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20种表现列为扣分项,推动形成"有为者有位"的鲜明导向。<br> 制度创新为实干者撑腰鼓劲。浙江省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容错清单,明确12类免责情形,让1.2万名干部在"亩均论英雄"改革中敢闯敢试。江苏省建立"揭榜挂帅"机制,23个重大科技项目由"沉默大多数"揭榜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47项。这些制度设计打破了"洗碗效应",让实干型干部能够心无旁骛抓落实。<br> 数字化转型重构实干坐标系。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将523项政务服务搬上"粤省事"平台,群众办事材料精简64%。贵州省"扶贫云"系统实时监测188万贫困户数据,预警处置问题1.2万个。当"键盘上的政绩"遇上大数据的显微镜,形式主义的生存空间被技术理性挤压。<br> 二、制度创新校准政绩标尺<br> 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环保督察"回头看"倒逼沿江11省市关停化工企业9000余家,沿江生态岸线复绿560公里。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转变,源于中办印发的《关于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的意见》,将"新发展理念"细化为23项考核指标。北京市"接诉即办"机制将12345热线诉求办理时限压缩至72小时,倒逼干部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治理"。<br> 容错纠错机制激发担当动能。深圳市建立"改革创新风险备案"制度,对145项突破性改革实行"尽职免责"。四川省制定《诬告陷害行为查处办法》,为132名受诬告干部澄清正名。这些制度创新让"李云龙式"干部有了施展舞台,某市开发区在容错机制保障下,3个月完成重大项目签约落地,较常规流程提速60%。 <br> 考核体系撬动治理变革。上海市将"群众满意度"权重提升至35%,建立"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对23个"躺平式"单位亮黄牌。重庆市推行"赛马比拼"机制,每月晾晒267项重点任务进度,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效率提升40%。当政绩考核从"材料厚度"转向"民生温度",形式主义自然失去生存土壤。<br> 三、祛疴除弊厚植执政根基<br> 在基层减负年行动中,某省村级组织填报表格从年均386份压减至42份,会议数量下降62%。这种"瘦身健体"效果源于中办《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的刚性约束。浙江省推行"浙政钉"无纸化办公,公文流转时间缩短70%,让基层干部腾出更多时间走村串户。<br> "红色代办员"制度彰显服务温度。安徽省组建1.2万名党员代办队,为群众提供生育登记、医保报销等132项"零跑腿"服务。某偏远山村通过"背包警务"上门办理证件,让87岁老人首次拿到身份证。这些微创新背后,是"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治理自觉。<br> 数字治理打开减负新空间。深圳市推行"秒批"政务服务,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0分钟。江苏省搭建"苏企通"平台,惠企政策精准推送覆盖率超95%。当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基层减负,重复填报、多头报送等顽疾得到技术性破解。<br>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但每个脚印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从延安时期"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延安作风,到新时代"最多跑一次"的治理革命,中国共产党始终在作风建设这场大考中交出优异答卷。当实干精神融入血脉,正确政绩观植根心田,形式主义无处遁形,党就能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新的赶考路上续写更大荣光。正如黄大发带领村民历时36年凿通"生命渠",真正的政绩永远刻在人民心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