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因港口得名的城市

从容中道

<p class="ql-block">  当我翻阅史书,追溯连云港市名的由来,才真正领略到这个地名背后深邃的历史与文化意义。与其他历史悠久的城市相比,连云港的市名虽显年轻,但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标识,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积淀。</p><p class="ql-block"> 连云港位于江苏省的最北端,古称“海州”,东临浩瀚的黄海。黄海之滨的云台山,曾是一座矗立于大海之中的孤岛,也是江苏省的第一大山。而云台山下的连云港,这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其现代城市地名的历史不过百年,且因港口的修建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一座城市,不能没有历史的印记。地名,是记录城市成长的年轮,从连云港的现名中,我们可以窥见其历史的断面。无数个断面组合在一起,勾勒出连云港城乡发展的清晰脉络。在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中,哪座城市不曾经历过改名?然而,有些改名却让一座城失去了灵魂。那些读来唇齿留香的地名,被改得面目全非,甚至埋没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厚重感。今天,我们盘点那些画风突变的城乡地名,有些幸运地保留至今,不知其中是否有你的家乡?你是否心生感慨?</p> <p class="ql-block">  我们常常自以为对家乡的地名历史了如指掌,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隋唐时期,连云港地区一直被称为“东海郡”。即便在宋代废除郡县制后,“东海郡”仍作为别称被沿用。而东海这一地名是江苏唯一保留使用的郡名,因此,现今连云港的许多姓氏家谱中,如东海江氏、东海杨氏、东海武氏、东海胡氏等,都以“东海”为谱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 江苏连云港,古称海州。自夏商时期,这里便是东夷部落的一部分;战国时,又成为楚地。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连云港被设为朐县,隶属于东海郡。汉代沿袭秦制,增至四十六郡。宋代以后,郡的行政区划虽被废除,但宋人仍以郡望为荣。明代时,海州隶属于淮安府。辛亥革命后,海州直隶州被裁撤,海州改称东海县,隶属江苏省。</p> <p class="ql-block">  随着锦屏磷矿的开发和淮北盐业的兴盛,大浦港逐渐淤塞。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二月,政府铁道部批准修建新浦至老窑间的铁路计划。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七月一日,孙家山隧道凿通,陇海局局长钱宗泽将其命名为“云台山洞”。1934年,全长27.8公里的铁路段修筑完成,沿途设有盐坨、新村、墟沟、孙家山、老窑五站。</p><p class="ql-block"> 港口迁至老窑,但若以“老窑”命名,未免过于俗气。为避免港口建成后沿用俗名,陇海局建议取云台山与西连岛两处名胜各一字,命名为“连云”港口。政府铁道部认为,“连云”不仅表达了海港与地理名胜的紧密联系,更寓意交通事业的兴旺与商业贸易的繁荣。钱宗泽复电铁道部:“连云涵义较广,似为合宜”。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二月,新港名称正式核定为“连云港”。</p> <p class="ql-block">  1934年,江苏省政府召开会议,通过了《省政府决议规划连云港商埠市政案》。随后,又召开718次会议,决定设立“连云港商埠普通市”,定名为“连云市”。</p><p class="ql-block"> 据史书记载,1935年,为适应港口建设的需要,墟沟东门外的陈小楼设立了连云市政筹备处,赖琏担任筹备处主任,市政中心设在墟沟。1948年11月7日,海州地区全面解放。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新浦、海州、连云三地合并设立新海连市,隶属徐州专署。1961年,新海连市更名为连云港市,从此,连云港正式成为江苏省的一个辖市。</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的传统中,每一个城乡地名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是民间传说与地理特征的完美融合。连云港,虽地处中华大地的一隅,但其地名背后的故事却串联起家国的记忆。当我们吟诵这些美好的地名,铭记它们于心,心中升腾起的,是对家国的深情与对文化自信的坚定信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