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岭里村有外垟、底岸、翁坑三个自然村。岭里村名应该是和“屏风岭”有关,这里的“岭”应该就是指屏风岭吧。古称“小桃源”,张氏宗谱里有《岭里小桃源赋》。有时以为小桃源是外垟村,外垟村房子建在一个小盘地上,周围青山环绕,村子的中心有一个大大的晒谷场,是村里的活动中心。站外垟村口大樟树下抬头看,岭里三个自然村都被山围在一起,鸡冠寨过去,连着上隆,再到石人湾,翁坑源头,到外垟的门前山,小桃源应该是整个岭里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九龙乡,三个村的人都说自己是岭里人,在自己村里才会说到自然村的村名。也有人会问是外垟还是底垟,底岸还是外岸,都是对岭里不大熟的人。离开景宁了,我们说自己是景宁人,老乡的概念是可大可小的。三个自然村就像三兄弟,父亲是岭里村。底岸村人口最多,又是居中,是大哥。外垟村靠近村口,人口第二多,是二哥。翁坑村比另外两个村子高一级,更靠近山里,人口最少,自然是三弟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底岸村是大哥哥,二哥和三弟都距大哥一公里左右,来往很方便。很多家庭联姻,有的亲上加亲,“三兄弟”感情很好。哪个村放电影或演戏,不管白天或夜里,也不管是农忙还是农闲季节,隔个村子也会赶去看。为了大家方便,活动在底岸村会多几次。因为有地域的优势,底岸村的孩子也有点自居为大哥哥,另外两个村的孩子自然地会让三分,除了几个特别调皮的孩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如今,翁坑村因地质灾害搬迁,移居九龙和景宁栖凤小区,像小孩被领养了。和大哥二哥成了客人,相互之间走动像是走亲戚。但不管什么事情,都想着是三兄弟共同的事,比如重阳节聚会,是三个村共同举办的。从三兄弟现在的位置看,外垟村居中了。不过像以前那样的看电影看戏等活动少了,夜里的走动也少了。红事白事的人情走动多起来自然起来,像兄弟的感情越来越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和大多数农村一样,现在村里出去的人越来越多,留在村里大多是老人,像人身体越来越虚弱。人口越来越少,两村的距离也显得更近了,晚饭后逛一下就到了底岸或外垟,大哥二哥之间走动得也更亲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翁坑村人的生活变化最大,移到新地方,建起新房子。翁坑村的房子全部拆迁,原来屋基已面目全非,改成了农田,成了基地。原来的地基样子和房子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以后出生的翁坑人户口本上可能不写翁坑村了,记住翁坑的人不在了,这个村子就永远消失了。风水树还依旧伫立村口,守护着村子,迎送着零星走动的村民。他们全村搬迁了,过上了新的生活,大家应该是开心的。离开了生活多年的故乡,离开了熟悉的故土,大家的心情应该是浓稠复杂的。有一年全村人回到原来的故土相聚,在村口拍了全家福,感情融在这一聚中,留在这一张全家福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翁坑村的全家福照片,弥漫着离别情。岭里村也有一年一次的近乎全家福的照片,是重阳节聚会时拍的,照片里乡亲们的笑脸写着相聚的快乐。这是“三兄弟”的团聚,团聚里有温暖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小时候,岭里村“三兄弟”像青壮年,如初升的太阳,朝气蓬勃。村民勤劳,民风淳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一千多人口,在“小桃源”里安居乐业,生活安宁。没通公路,出行要走古道,到凉亭从屏风岭下来到乡里,出山进山都是很美的历程。春节时三个村都能舞鱼灯,有自己的鱼灯队。翁坑村的人更是多才多艺,还能跳花鼓,唱花鼓戏。三个村的鱼灯互相串村走,大家客客气气,其乐融融。现在三个村一起组鱼灯队,鱼灯也显出老态。岭里“三兄弟”也像鱼灯一样显出了老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