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冬视角】一个用“纸”折叠的博物馆

暖冬

中国宣纸博物馆,占地约2.83平方公里,以“中国特色、世界唯一”为目标,突出宣纸和非遗特色,聚集和提升宣纸及文房四宝产业。 建筑设计采用白色清水混凝土一次性浇筑,与宣纸的色调完美契合。大面积的直线和圆弧切片,营造出一片片宣纸堆叠形成山的意境,人在“山”中行,如在画中游。 跨过青檀树掩映的院门,阳光突然被滤成半透明的蝉翼。这座由三千吨混凝土浇筑的建筑,此刻竟像宣纸灯笼般透出暖黄的光晕。 我伸手触摸冰凉的墙,指腹传来纤维的触感——设计师竟将檀皮浆液掺入混凝土,让砖石长出宣纸的肌理。 宣纸小镇项目获评安徽省首批优秀特色小镇,还荣获佛罗伦萨双年展最高奖——“达芬奇”奖。 展厅穹顶是半张未完成的生宣,八十一根竹篾龙骨支撑起波浪形的褶皱。 当风穿过天井,整个屋顶都在簌簌颤动,仿佛匠人正在云端揭纸。 那些被竹帘定格的涟漪,此刻正在混凝土穹顶上复活,每一道褶皱都藏着千年前捞纸工手腕的弧度。 在"纸窟"展区,雪白的墙垣突然裂开螺旋纹路。沿着纸浆凝固的漩涡深入,黑暗里漂浮着无数纸灯笼。 这些用楮树皮糊成的容器,盛着不同年代的光:唐宋的松烟墨色,明清的靛蓝花青,现代的电子荧光在素宣上游走,将《千里江山图》的皴法投射在弧形穹顶。 最震撼的是"千卷楼"。无数张丈二匹宣纸从藻井垂落,在穿堂风中舒展蜷缩,建筑本身成了会呼吸的纸器。 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共生,仿佛水与纸相映成画,令人叹为观止。 阳光斜切过纸幔时,我看见梁柱间悬着的不是钢筋,而是晒纸焙墙上那种纵横交错的竹帘纹——原来整座建筑本就是一张正在晾晒的巨幅宣纸,混凝土不过是它暂时栖身的帘床。 该建筑与景观的融合设计独具匠心,以白色清水混凝土切片为基础设计元素,不仅体现了宣纸质感的建筑化表达,更通过大面积的留白和精简的物象,巧妙地营造出一种空间意境。 此外,在断面的处理上,设计师巧妙地运用人工凿痕来模拟手工宣纸的毛边效果,进一步强化了“纸山”行旅的独特韵味。 而多条路径与连续的坡道设计,则巧妙地将游客引向不同的游览区域,让他们在白色清水混凝土切片的巧妙分隔下,尽享一场纯粹而壮观的游览之旅。 光与影的交换和叠加,也是柔和钢的变奏曲。 一纸润千年,它带着历史的温度,穿越光阴而来,也将把我们丰富多彩的时代印迹,留给明天。 可观摩也可动手体验宣纸制作的独特魅力,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造纸工艺。 展示完整的造纸流程,体验区巧妙地将古老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让游客流连忘返。<br> 建筑设计灵感来源于古画,以创新手法表现宣纸艺术,致敬传统并探索现代美学。 暮色漫过纸博物馆时,西侧整面玻璃幕墙突然泛起粼粼波光。 定睛细看,竟是工匠用捶捣过十万次的青檀纤维,在玻璃夹层里铺出若隐若现的帘纹路。 当夕阳的暖色慢慢下去,这座纸的圣殿正在将自己缓缓揭下,成为飘向星空的一页素筏。 醉了醉了,在徽派建筑被创造的奇迹还在延续时,又感受到了徽州建筑的无限创造力。 <p class="ql-block">点击小视频,内容更精彩。</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暖冬摄于</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宣城 泾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5年3月</div></div>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部分文字有AI制作)</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