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民的美篇

李建民

雨儿胡同齐白石旧居纪念馆 <p class="ql-block">  雨儿胡同齐白石旧居纪念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南锣鼓巷雨儿胡同13号,是一座建于清代中期的四合院,现为齐白石旧居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该院落原为清代内务府总管大臣的私宅,后经分割出售。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文化部于1955年购买并修缮此宅,供齐白石居住。但齐白石因思念西城旧居,仅在此居住了半年便迁回跨车胡同的住所,此处随后改为齐白石纪念馆,并于1986年列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该四合院坐北朝南,占地约600平方米。包含南、北、东、西各三间房,均为硬山顶合瓦屋面,前出廊子,配有精美的砖雕和木雕装饰。北房檐下悬挂齐白石亲题的“白石画屋”篆体横匾,院内还设有齐白石铸铜塑像,由雕塑家吴为山创作。</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晚年在此创作了大量重要作品,其“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理念在此得到充分体现。他的水墨画作(如虾、荷等题材)不仅成为艺术经典,还被收录于教材,推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现代美育发展。</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通过复原齐白石的生活与创作环境,展示了其艺术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馆内展品涵盖画作、篆刻等,体现了齐白石融合文人画与民间艺术的独特风格。</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现对公众开放,门票5元,开放时间为每日9:00-17:00。游客可在此了解齐白石的艺术生涯,并通过专题展览感受其创作历程。</p><p class="ql-block"> 雨儿胡同地处南锣鼓巷东侧,虽紧邻繁华商业区,但胡同内仍保留着历史风貌。旧居所在的院落与周边现代建筑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其文化独特性。</p><p class="ql-block"> 需注意的是,齐白石在北京有两处故居:雨儿胡同旧居(现为纪念馆)和西城区跨车胡同的住宅。后者是齐白石自1927年起长期居住的“白石画屋”,他在此创作了2万余幅画作,并度过了人生最后阶段。</p><p class="ql-block"> 雨儿胡同齐白石旧居不仅是一处历史建筑,更是艺术与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为公众提供了近距离感受大师艺术精神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  明代属靖恭坊,称“雨笼胡同”。清代属镶黄旗驻地,始称“雨儿胡同”,民国沿称。“文革”中一度改称“辉煌街三条”,后恢复原名。胡同位于地安门外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南锣鼓巷,西止东不压桥胡同,南邻蓑衣胡同,北靠帽儿胡同。全长343米,宽5米。清代八旗值年旗衙门曾位于胡同北侧。北海公园董事会会长董叔平、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的故居均坐落于此。</p> <p class="ql-block">  雨儿胡同里的景象。从这里向前约60米胡同北侧便是“齐白石旧居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齐白石旧居纪念馆大门。</p> <p class="ql-block">  进大门是一影壁,影壁前为齐白石画展搞得装饰装潢。</p> <p class="ql-block">  齐白石旧居纪念馆正房。正房前(院中)矗立着青铜铸造的齐白石雕像。</p> <p class="ql-block">  齐白石铜像静立庭中,长须垂胸,侧脸凝思,将一代宗师的风骨定格于青铜之上。刀法洗练处尽显文人风骨,褶皱纹路间流淌艺术神韵,与故居青瓦朱栏相映,凝固了白石老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真谛。</p> <p class="ql-block">  正房门厅两侧摆放一对青色花岗岩六角雕花鱼缸。刀工洗练处鱼水共生,苔痕斑驳间岁月留痕,与白墙树影共守庭院,以石之恒久凝固画圣“巧拙相生”的天然妙趣。</p> <p class="ql-block">  “齐白石旧居纪念馆”正房为典型的北方传统民居,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青砖灰瓦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  齐白石休息、接待客人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齐白石旧居正房西间为画室,该画室布局疏朗简朴,原貌保存完好。中央置画案,文房四宝齐备,书架列典籍,木椅倚窗而设。窗户透着自然光,空间通透静谧,既显文人雅趣,又暗合其“删繁就简”的艺术哲思。</p> <p class="ql-block">  齐白石旧居正房东间是卧室,陈设简朴,摆设红木床,墙角置一红木衣柜,靠窗案几上置文房用具。窗棂疏朗透入天光,空间素净清幽,既有生活痕迹,亦透出主人以艺术浸润日常的雅致意趣,静谧中流淌着画魂余韵。</p> <p class="ql-block">  西北角有一小门可通向西跨院(目前未开放),据说是妻妾居住场所。</p> <p class="ql-block">  齐白石旧居纪念馆东厢房为传统砖木结构,青瓦素墙,形制古朴。室内陈列简雅,多设展柜展示白石老人生平史料、信札及早期画作。</p> <p class="ql-block">  1864年1月1日(农历癸亥年十一月廿二日),齐白石生于湖南湘潭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870年,齐白石开始在外祖父周雨若设的私塾读书,边做农活边温习功课,常常偷裁习字本上的纸来画画。</p> <p class="ql-block">  齐白石上学期间作画</p><p class="ql-block"> 左:夕照归牛/齐白石/北京画院藏</p><p class="ql-block"> 右:上学图/齐白石/北京画院藏</p> <p class="ql-block">  齐白石先生字画器物清单 </p><p class="ql-block"> 1957年/北京画院藏</p> <p class="ql-block">  (1902-1909)</p><p class="ql-block"> 自1902年起,齐白石受朋友之邀先后五次外出远游,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时间长达近十年,这就是所谓的“五出五归”。“五出五归”期间,齐白石不仅见到了许多前人的作品,见识日广,而且一路上饱览名山大川,增强了对现实山水的真切感受,构成了其山水画的现实依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东厢房墙壁展板上展示齐白石的精品画页。</p> <p class="ql-block"> 我以我笔写京华 </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画北京</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曾言:“用我家笔墨,写我家山水”。他后半生定居于北京,将北京的风土人情、一花一木,都融入了他绘画的视野。</p><p class="ql-block"> 寓居法源寺时,齐白石照着地上石浆印子勾勒出一只小鸟,有天然之趣。他画梅兰芳家的牵牛花,以花为媒成就了“齐梅之交”的一段佳话。他还多次为荷花庆生,到北海观荷,道:“北海青荷动影凉”。作为北漂的齐白石爱吃白菜,他将白菜入画,寓意“清白传家”。他还爱画一“北平秋天”的景色和胡同里各色花卉。</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到北京后创作的山水画不多,我们可以从中一窥白石老人笔下的北京风貌。1903年齐白石初次进京,参加夏午治发起的陶然亭饯春,后在《借山图》中画下陶然亭景色。1919年齐白石正式定居北京,他在《己未日记》里记录了北京城风景旧貌:黄瓦红壁的门楼,黑烟滚滚的电灯厂,柏树朦胧的社稷坛。他还曾为张次溪及其爱妻的居所画下《双肇楼图》。登楼远望天坛、西山,风景极佳。</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曾说:“正由于我爱我的家乡,爱我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大地,爱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了我毕生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情感画在画里,写在诗里。“北京之于齐白石,是矛盾与打击,更是成就与滋养。齐白石用近40年的时间,在北京一步步前行、一笔笔描绘,从此“他乡”变“家乡”。</p> <p class="ql-block">  为了躲避家乡兵匪之乱,齐白石1919年定居北京,并与陈师曾成为莫逆之交,陈师曾劝其自创风格。齐白石经过十年的“衰年变法”,自创“红花墨叶”风格。1922年,陈师曾携齐白石画作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在日本全部善价卖出,大获成功,自此齐白石声名远扬,求画者日众。1927年,齐白石受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校长林风眠之邀,到该校教授中国画。第二年,该校改名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齐白石被聘为教授。齐白石自谓由木匠成为教授,乃画坛之佳话。</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白石老人晚年终享太平。他受到了新中国的优厚礼遇,从旧社会的民间画师成为新中国的人民艺术家。他用绘画祝福祖国万岁、祝福世界和平,大量绘制和平鸽,并向世界和平理事会献礼,成为他晚年重要的绘画题材。</p> <p class="ql-block">  1919年齐白石定居京华,正式启了他的职业画家生涯。从法源寺到观音寺,再辗转到石镜庵,初到京华的齐白石无疑是一个北漂。他以书画为薪,日日笔耕不辍,“不教一日闲过也”。在陈师曾的鼓励与指点下,年过六旬的齐白石决定以“饿死京华,公等勿怜”的决心,扫除凡格、变通画法。他放弃了八大的“冷逸”一路,转而吸收吴昌硕的金石气,最终发展出浓重热烈的“红花墨叶”大写意花鸟画风格,诗书画印自成一格。齐白石的“衰年变法”,顺应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大众的“求新”趋势,使得其不仅获得了市场和时局的眷顾 ,更获得了以陈师曾为代表的北京文化精英的认可,逐渐在北京的主流艺术圈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p><p class="ql-block"> 该展室主要通过展示齐白石早年绘画与变法后作画发生的变化,重点展示了齐白石的虾、寿桃、荷花、梅花的绘画变化。还展示齐白石精品绘画集,供游客观赏品鉴。</p> <p class="ql-block">  一、虾之变 </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画虾经历了五次变法。最初仅画单一墨色的独虾,造型简单僵硬。后期他画的虾不再追求形似,虾腿逐渐简化,虾头省略,只突出竖起的虾眼。他通过描绘虾的透明质感及长须在水中飘动的动感,从而达到不似之似的画面效果。</p> <p class="ql-block">  二、寿桃之变</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早年画的寿桃受海派风格影响,造型拘谨、设色暗淡。变法后的寿桃用浓重艳丽的洋红和柠檬黄突出桃实的硕大饱满,并用花青、赭墨描绘枝叶,通过色彩对比使桃实生机勃勃,长寿寓意呼之欲出。</p> <p class="ql-block">  1、早年画的寿桃</p> <p class="ql-block">  2、变法后画的寿桃</p> <p class="ql-block">  三、荷花之变</p><p class="ql-block"> 早期齐白石的荷花多是造型简单的单色墨荷。随着观察与吸收,齐白石开始用浓重的红黑对比突出画面张力,并用潇洒有力的笔意强调荷叶的体积造型感。</p> <p class="ql-block">  1、早期画的荷花</p> <p class="ql-block">  2、变法后画的荷花</p> <p class="ql-block">  四、菊花之变</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早年画的菊花明显带有徐渭与八大山人的“冷逸”之风。变法之后,菊花的色彩日益丰富浓郁,造型也变为花大叶小,将生机勃勃的“延年”“祝寿”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1、早年画的菊花</p> <p class="ql-block">  2、变法后画的菊花</p> <p class="ql-block">  五、梅之变</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的梅花从早期的冷逸孤高,到变法后的热烈奔放,不仅是技法与色彩的革新,更是艺术理念的蜕变。他通过“衰年变法”将传统文人画的雅致与民间艺术的俗趣相融合,创造出兼具文人风骨与世俗生机的艺术新境,成为近现代中国画转型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1、早年画的梅花</p> <p class="ql-block">  2、变法后画的梅花</p> <p class="ql-block">  雨儿胡同深处的艺术灵光 </p><p class="ql-block"> 穿过南锣鼓巷的喧嚣,<span style="font-size:18px;">踏入菊儿胡同,沿</span>着青砖灰瓦的指引,便见雨儿胡同13号院的门楣上悬着“齐白石旧居纪念馆”的匾额。这座建于清代中期的四合院,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成为白石老人晚年的居所。进入朱漆木门,一方湖石假山与黄金竹丛相映成趣,院落中玉兰与石榴枝叶婆娑,树影斑驳间,齐白石的青铜雕像伫立庭中——长衫布履,拄杖凝眸,似在捕捉风中一缕未落的灵感。 </p><p class="ql-block"> 正房内,一张斑驳的画案静卧于窗棂透过的微光里,案上笔洗犹存墨渍,仿佛老人方才搁笔暂歇。这简朴的桌板曾承载过《红梅图》的灼灼丹色与《墨虾》的游弋生机。东厢房的展柜中,《借山图卷》以焦墨皴擦湘中山水,题跋间依稀可辨“五出五归”的漂泊苍茫;西厢房的高仿画作展示齐白石早期绘画与变法后作画的变化,在“大俗即大雅”的笔触下化作永恒的诗意。 </p><p class="ql-block"> 驻足庭院回廊,藤椅环列的石榴树下,似仍回荡着与徐悲鸿、老舍等挚友的谈艺笑语。 </p><p class="ql-block"> 这座旧居虽仅居半载,却浓缩了齐白石“衰年变法”后的艺术精魄。从木匠到巨匠,他以北漂者的坚韧,将田间草虫、市井烟火凝为文人画的至高境界。离院时回望,铜像的目光仍投向远方——那里或许有星斗塘的童年虾影,亦或是“一花一叶扫凡胎”的艺术赤诚,在四合院的粉墙黛瓦间,永恒生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