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家校矛盾与师德建设的反思与共建</b></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p><p class="ql-block">大家好!</p><p class="ql-block"> 针对五6班家长投诉老师布置的作业量大,老师语言失当的事件,反思为什么现在的家长动辄就投诉老师?这不能片面地认为是家长的要求过高,刁难老师,也是因为在市场经济的当今,很多老师迷失了初心,急功近利,缺乏奉献精神,把教书当作了谋生的手段,对学生课堂之外多余的付出,建立在金钱关系上。简单概括,当今家校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不仅仅是有些家长变“坏了”,我们的有些老师也变“坏了”,根本原因是社会风气变“坏了”!几十年前的社会为什么那么尊师重教?为什么学生普遍敬畏老师?家长几乎不投诉老师?那时的老师虽然清贫,但绝大多数老师把教书育人当作一项神圣高尚的事业来做,他们乐于奉献,真心关爱学生,给学生帮助给学生辅导都是无偿服务,所以学生敬畏老师,社会和家长尊敬老师。</p><p class="ql-block"> 近期,我校多次被家长投诉到上级部门,特别是师德方面的投诉,已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为此专门召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会议,并且以雷霆手段处理了涉事老师,警钟尤在耳边回荡,但我们还有老师充耳不闻不以为然,仍然我行我素,再次遭到这样或那样的违规投诉。这不得不再次引发我们对当下教育生态的深刻反思。这些事件被我们有的老师认为是鸡毛蒜皮上纲上线,甚至认为家长无理取闹,是家长戾气的喧泄。实则折射出社会转型期教育价值观念的碰撞、家校信任的脆弱,以及教师职业精神的时代性挑战。在此,我想结合历史与现实,从多个维度剖析问题根源,并探讨破局之道。</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现象透视:家长投诉背后的深层矛盾</b></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家长投诉教师的案例呈上升趋势,其诉求涵盖师德师风、教学方法、作业布置、师生沟通等多个方面。有人将此简单归咎于“家长要求过高”或“过度维权”,但这种解读显然过于片面。我们必须正视:投诉频发的背后,是教育主体关系的重构与社会期待的错位。</p><p class="ql-block"> 一方面,有些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焦虑驱动下,家长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教育情怀乃至个人素养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这种期待本质上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还有些家长是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过度保护孩子。一旦老师严格要求,布置适量巩固练习或加强学习监督,就会被投诉增加课业负担、让孩子承受压力。这种做法看似是为孩子减负,实则可能纵容孩子逃避学习任务,阻碍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长远来看不利于孩子学业发展与成长。家长这两种极端的做法,都容易演变为对教师的过度监督与苛责。</p><p class="ql-block"> 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的职业行为确实存在偏差。当教育沦为谋生手段,而非事业追求,功利化倾向便难以避免。有偿补课、区别对待学生、语言暴力等现象虽属个别,却严重损害了教师群体的公信力。家长投诉的每一个案例,都可能是长期积累的信任危机的爆发。</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历史镜鉴:尊师重教传统的时代密码</b></p><p class="ql-block"> 回望几十年前,教师群体曾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何那时的家校关系如此和谐?究其根源,在于教育的纯粹性与教师精神的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计划经济时代,教师收入微薄,但多数人秉持“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信念,将教育视为神圣使命。他们义务为学生补课、家访,甚至用微薄的工资资助贫困生,用无私的付出赢得了学生与家长的敬重。这种奉献精神的内核,是对教育理想的坚守,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纯粹践行。</p><p class="ql-block"> 然而,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下,社会价值取向逐渐多元,教育领域也难以独善其身。当“经济回报”成为衡量职业价值的重要标准,部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随之动摇。这种价值崩塌,恰恰是当下家校矛盾的关键症结。</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问题溯源:功利主义对教育生态的侵蚀</b></p><p class="ql-block"> 家长频繁投诉,本质上是对教育异化的焦虑与反抗。而这种异化,与功利主义对教育的渗透密不可分。</p><p class="ql-block">1. 教育目标的功利化</p><p class="ql-block"> “唯分数论”盛行之下,教师与家长都陷入了“成绩至上”的怪圈。作业量的争议背后,是对升学压力的畸形应对;师生冲突的爆发,往往源于对分数的过度执念。当教育沦为知识灌输的工具,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异化为“生产者”与“产品”的关系。</p><p class="ql-block">2. 教师职业精神的淡化</p><p class="ql-block"> 不可否认,当今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工作压力:教学任务、行政事务、家校沟通多重挤压,职业倦怠感普遍存在。但这绝不能成为放弃师德底线的借口。部分教师将“有偿服务”视为理所当然,将精力从课堂转向课外,恰恰暴露了职业初心的迷失。</p><p class="ql-block">3. 家校信任的结构性缺失</p><p class="ql-block">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加剧了家校之间的误解。家长通过社交平台获取的教育理念参差不齐,他们往往把极小比例的个案当作普遍老师“违法乱纪”的证据,认为老师拿着高薪、休着长假、挥着教鞭、盛气待生,还不断从家长学生身上捞取好处;他们片面选取有利自己方面的言论和事例,作为自己“维权”的理论和事实依据。拿布置作业来说,作业多了,他们知道老师违规了,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作业布置少了,他们认为老师不负责,不利于孩子的知识积累,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正反都是某些家长投诉老师的理由。而我们有些老师也确确实实只把教书当成谋生的手段,就这样得过且过;试问在座的各位,有多少人长常累月给学生补课不收费用?有几个人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过贫困学生?又有多少老师针对问题学生多次上门沟通?这些在七八十年代再普通不过的事,现在很多人认为是稀奇或是傻子才这样干。他们也许不知道的是,几十年前像雷锋这样的“傻子”数不胜数,好人好事蔚然成风。而当前的社会风气已悄然发生改变,很多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深度信任的家校关系,如同脆弱的玻璃,稍有摩擦便可能破裂。</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破局之路:重建教育生态的双向奔赴</b></p><p class="ql-block"> 解决家校矛盾,绝非单方面苛求家长“理解教师”或教师“迎合家长”,而需要回归教育本质,构建多方协同的育人共同体。</p><p class="ql-block">1. 重塑教师职业精神:从谋生到谋道</p><p class="ql-block"> 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在于唤醒职业使命感。学校应通过师德培训、榜样引领,帮助教师重拾教育初心;同时,完善激励机制,让奉献者获得应有的尊重与回报。例如,设立“育人楷模”专项奖励,将无私奉献纳入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让精神激励与物质保障并重。</p><p class="ql-block">2. 优化家校沟通:从对抗到合作</p><p class="ql-block"> 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家校沟通机制至关重要。通过定期的家长开放日、家访、教育沙龙,增进家长对教育规律的理解;同时,引导家长理性看待教育过程,避免将焦虑传导给教师与学生。例如,像吴声好主任一样整合资源多开设一些“家长课堂”,普及科学育儿理念,化解认知偏差。</p><p class="ql-block">3. 回归教育本真:从功利到成长</p><p class="ql-block"> 学校与教师需带头破除“唯分数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优化作业设计,推行分层作业与实践性作业;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找到个性化成长路径。当教育回归“成人”而非“成才”的本质,家校矛盾自然会失去滋生的土壤。</p><p class="ql-block">结语:以初心守护教育的星辰大海</p><p class="ql-block"> 各位同仁,家长的投诉既是压力,更是警钟。它提醒我们:教育绝非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心与心的共鸣、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几十年前,教师在四面透风的教室里辛勤的耕耘、在煤油灯下认真的备课、在泥泞路上一次次的家访,书写了教育的温度;今天,我们更应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守住精神的高地。以心换心、以爱博爱、用真情和行动赢得家长的重新尊重和信任。</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以五(6)班事件为契机,深刻反思、积极行动。唯有当教师重拾奉献精神,家长回归理性期待,学校搭建信任桥梁,我们才能重建教育的尊严与温度,让尊师重教的传统在新时代焕发新生。</p><p class="ql-block"> 谢谢大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