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6日,清明假期的最后一天,为了避免返程路上的拥堵,我们早早来到嘉兴南湖公园,以便早点踏上返程之路。</p><p class="ql-block"> 南湖形成于汉代,三国时期,南湖称陆渭池;到唐代改名南湖;唐以后又有滮湖、鸳鸯湖、马场湖和东南湖之称。分为东西两湖,两湖相连形似鸳鸯交颈。</p> <p class="ql-block"> 湖心岛位于南湖中心,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嘉兴知府赵瀛组织疏浚城河,将淤泥垒土成岛,次年移建烟雨楼于岛上。</p> <p class="ql-block">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嘉兴知府许瑶光在湖心岛渡口大石埠台阶上建造了一座门厅,取名“清晖堂”,其含义为:清代表清晨,晖代表阳光,就是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到的地方,隐喻清政府能与日月同辉<span style="font-size:18px;">,表示皇帝曾在此驻跸。</span></p> <p class="ql-block"> 访踪亭建于1985年,是为纪念中共"一大"代表、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1964年4月5日重访南湖时所题诗句而建。亭名由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题写。</p> <p class="ql-block">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董必武</p> <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中共“一大”在南湖游船上胜利闭幕这一历史事件,在中央和省委指示下,1959年仿制了一条当年“一大”开会的游船,作为“一大”会议纪念船,停泊在烟雨楼前水面上。这条“一大”纪念船被称之为“南湖红船”。</p> <p class="ql-block"> 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太史董其昌督学江南来嘉兴。应时盛行放生施善,董太史觉得嘉兴以范蠡湖作为放生湖只是一泓池水,太小,因此建议把南湖作为放生湖,并手书鱼乐国三字,同年刊成石碑立于烟雨楼北。</p> <p class="ql-block"> 东御碑亭</p><p class="ql-block"> 《烟雨楼即景》—乾隆(第二次下江南)</p><p class="ql-block">不蓬莱岛即方壶,弱柳新荑清且都。</p><p class="ql-block">烟态依稀如雨态,滮湖消息递西湖。</p><p class="ql-block">自宜春夏秋冬景,何必渔樵耕牧图。</p><p class="ql-block">应放晴光补畴昔,奇遐毕献兴真殊。</p> <p class="ql-block"> 烟雨楼始建于五代后晋时期(公元940年前后),为吴越国广陵郡王钱元琼在南湖畔所筑的“登眺之所”。公元1549年,仿楼旧制建于湖心岛上。楼名取之于唐代诗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现在的烟雨楼为1918年嘉兴知事张昌庆“会绅募款重建”,坐北朝南、重檐飞翼,雄伟壮丽、古朴典雅,它是整个南湖景区古建筑群的核心与象征。</p> <p class="ql-block"> 乾隆六下江南,八次登烟雨楼,先后赋诗二十余首盛赞烟雨楼。</p> <p class="ql-block"> 烟雨楼内陈列了很多社会名流的墨迹。</p> <p class="ql-block"> 来许亭建于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时任嘉兴知府许瑶光任期届满、赴京述职前,嘉兴士绅在烟雨楼西北处建亭设宴,为其饯行,并将亭子取名“来许亭”,意为希望他重来嘉兴。许瑶光为官务实、平易近人,在位期间为嘉兴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深受百姓爱戴。</p> <p class="ql-block"> 福,寿--许瑶光之墨宝</p> <p class="ql-block"> 米芾诗碑,米芾,字元璋,号襄阳漫士,世称米南宫,太原人。其书法深得王羲之笔意。他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同称宋代四大书法家。</p><p class="ql-block">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嘉兴知府许瑶光得米书墨迹,视为珍宝,请人募刻碑上。</p> <p class="ql-block"> 南湖革命纪念馆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于1991年修建。</p> <p class="ql-block"> 老渡口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 改造后的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 嘉兴子城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龙三年(231),历经1700多年,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一直为嘉兴历代县、府衙署所在地,子城见证了嘉兴城市变迁的每一历程。嘉兴子城是国内罕见的保存完好的府级衙署遗址,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制度和嘉兴的地方历史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对嘉兴子城遗址内衙署的历史变迁,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吴风越韵、水乡绿都"嘉兴千年古城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石狮寓意威严自尊与宏伟大气,象征富贵吉祥和神圣不可侵犯。子城城门两侧原矗立有石狮一对,后母石狮被掩埋于地下。2019年10月11日,嘉兴子城遗址公园建设施工时发现母石狮,现经清理修复,母石狮又重置于原位。</p> <p class="ql-block"> 大树底下好乘凉。</p> <p class="ql-block"> 民国"绥靖"司令部营房。</p> <p class="ql-block"> 仪门</p><p class="ql-block"> 汉代府县治所两旁各筑一桓,后二桓之间加木为门,曰桓门。宋避钦宗讳,改为仪门,即礼仪之门。明清衙署第二重门通称仪门(清末避宣统帝溥仪讳,仪门称为二门),是主事官员迎送宾客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明弘治《嘉兴府志》载:"嘉兴府仪门三间,东西翼室各五间。"考古发掘显示,子城仪门遗址留有从五代到明清不同时期的遗存,在此期间平面格局未有较大改变,与方志所载相互印证。现存部分础石为五代原物,席纹、条纹青砖铺地为明清时期多次修砌。东西翼室面阔16.0米,进深7.9米,除翼室席纹铺地为五代遗迹外,现存残砖墙基及方形础石、条石阶沿等多为明清时期遗物。</p> <p class="ql-block"> 公生明牌坊</p> <p class="ql-block"> 大堂遗址</p><p class="ql-block"> 大堂旧时是官府中举行仪式、审案的地方。万历《嘉兴府志》。"府治在旧子城内。中为正堂,而轩其前。后为穿堂,为后堂。考古发掘发现明清大堂月台、前轩、堂及两侧耳房遗迹,在大堂区域内柱底躁墩垂直下方发现有五代础石,可知明清时期此部分建筑在五代原基础上重建而成。现大堂遗址保护展示建筑建于遗址上方,建筑平面轮廓与明清大堂遗址重叠,对明清大堂建筑体量及在子城中的空间关系进行呈现。</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嘉兴天主教堂与</span>子城遗址相隔一条马路,天主教堂旧称圣母显灵堂,俗称圣母堂、天主教堂,始建于20世纪初叶,规模宏伟,是天主教加尔默洛会(圣衣会)在嘉兴的总部,当时“中国第一、远东第三”的大教堂,也是建筑年代较早的西洋优秀建筑之一。很遗憾,教堂没有对外开放,我们只能看看外观了。</p> <p class="ql-block">吃过午饭,我们结束了在浙江的三天游,踏上返程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