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里夫人女院士何泽惠

艾红旗21年158

<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家——国之脊梁何泽惠</p><p class="ql-block">写过伟人,写过家人。写过歌星,写过平民。今天以崇敬的心,写写科学家何泽惠。</p><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群人,他们心怀家国,矢志不渝,如同巍峨的山峦,挺立于时代之巅,为了民族的独立,抛头颅、洒热血,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创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为国家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他们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他们英勇无畏,用血肉之躯铸就了国家的脊梁。</p><p class="ql-block">何泽慧(1914-2011),出生于江苏苏州(祖籍山西灵石),毕业于清华大学,著名原子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的夫人,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曾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空间科学学会原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高能所原副所长。获1956年度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获199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p><p class="ql-block">她是我国原子能物理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发现并研究了正负电子弹性碰撞现象,与合作者共同发现并研究了铀原子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开拓了我国中子物理学和核裂变物理实验研究领城。与合作者共同研制出达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在宇宙线、高能天体物理学等多个领域作出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何泽慧,人物生平:1914年3月,何泽慧生于江苏苏州。1932年,何泽慧从外祖母创办的苏州振华女校高中毕业,随同学前往上海考大学,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p><p class="ql-block">1936年大学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出于抗日爱国热忱,她毅然选择实验弹道学的专业方向。</p><p class="ql-block">1940年以“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论文获得工程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1946年春天,何泽慧从德国到法国巴黎,和大学时期的同学钱三强结婚,开始共同的科学生涯。他们一起在约里奥·居里夫妇领导的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和居里实验室工作,合作发现了铀核裂变的新方式——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她首先捕捉到世界上第一例四分裂径迹),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很大反响。因为铀核“三分裂”现象是何泽慧首先发现,所以其被西方媒体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p><p class="ql-block">1948年夏,何泽慧同钱三强一起满怀爱国热忱历尽艰辛回到祖国,参加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的组建。</p><p class="ql-block">1955年初,何泽慧积极领导开展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的实验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1958年,中国第一台反应堆及回旋加速器建成后,她担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在相当长时间里领导当时的中子物理研究工作,为开拓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作出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1973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后,何泽慧担任副所长,积极推动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开展。她倡导和全力支持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推动了中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起步和发展。在她的倡导与扶持下,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宇宙线研究室通过国内、国际合作,在西藏甘巴拉山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5500米)高山乳胶室使中国成为当时少数几个能生产核乳胶的国家之一,推动了中国高能天体物理的研究工作。</p><p class="ql-block">1980年,何泽慧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学部委员(院士)。耄耋之年,她仍然坚持全天上班,关心中国高能物理和核物理事业的发展。直到2000年,每周还要坚持几次到高能所上班。</p><p class="ql-block">2011年6月,何泽慧逝世,享年97岁。</p><p class="ql-block">人人都知道“居里夫人”,可很多人并不知道居里夫人的名字是玛丽亚,被称为“中国居里夫人”的核物理学家何泽慧同样不希望自己的名字总是和丈夫钱三强联系在一起,也不愿意别人称她为钱三强夫人,甚至不愿意以“钱夫人”的身份参加活动。她是独立的“何泽慧”,而不仅仅是“钱夫人”。更何况,“何泽慧”这个名字还是她自己争取来的呢。</p><p class="ql-block">刚懂事时,小何泽慧发现,家里这一辈的男人是“泽”字辈,名字里都有一个“泽”字,比如大哥就叫何泽铭;而女人则是“贞”字辈,名字里都有个“贞”字,比如大姐就叫何怡贞。小何泽慧不服气了,便提出抗议:男孩女孩都一样,为什么家里的女人不可以用“泽”字?我就要用“泽”字!最后,她的抗议成功了,她果真用上了当时家里男人才能用的“泽”字,取名“何泽慧”</p><p class="ql-block">这是她为维护女性权利的第一次抗争。多年后,已经退休的何泽慧又为女性权利“抗争”了一回。</p><p class="ql-block">那是1991年春节,时任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温家宝来到钱三强和何泽慧夫妇家慰问。还没等温家宝坐下,何泽慧就迫不及待地说道:“温书记,我要提个意见。”</p><p class="ql-block">“哦?”温书记饶有兴致地望着她。</p><p class="ql-block">何泽慧便连珠炮似的提出了藏在心里多年的想法:“为什么规定女同志55岁就要退休,而男同志要晚5年,60岁才退休?女同志到了55岁,工作经验丰富,家务负担也轻了,精力旺盛,正是出成绩的好时候。这时候退休,太可惜了。”何泽慧总是如此,对于女性的权利,她时时刻刻记挂在心里。</p><p class="ql-block">在核物理学领域,女科学家少之又少。大家都说,女性偏向感性思维,不太擅长理性的物理学。对此,何泽慧又不服气了。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就为女性打抱不平:“女性搞科学研究,在能力和智力各方面都没什么困难。”她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能力证实了这一点。</p><p class="ql-block">在何泽慧看来,男女是平等的,男人能做的事,女人一样能做,甚至能做得更好。在和钱三强一起做的“重原子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研究中,何泽慧正是凭着女性的细心和耐心,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首次发现了铀的四分裂 。在法国留学时,何泽慧加入了钱三强的研究小组,并利用原子核乳胶作为探测器,发现了重核裂变中的三分裂,甚至四分裂现象。</p><p class="ql-block">在那之前,物理学家们一直以为铀原子核只有二分裂。在1946年英国剑桥举行的国际基本粒子与低温会议上,英国的费瑟教授展示了原子核裂变在乳胶里留下的径迹图片。大多数图片中,裂变的两个碎片方向相反,呈一条直线,只有一张出现了一个三叉形状的径迹。参会的人都没有在意,只有钱三强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个“三又分径”。难道原子核有三分裂吗?从剑桥回来后,钱三强立即组织了科研小组,开始试验观测原子核裂变,捕捉原子核的三分裂。</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项十分考验人的试验:通过高倍显微镜,在40微米厚的乳胶层中,观察20微米长,只有1/3头发丝粗细的原子核的轨迹。这时,何泽慧的细心与耐心发挥了作用。她常常在显微镜前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她要精细地转动显微镜的旋钮,把焦点对准乳胶层的各个深度,在显微镜下暗淡的视野里,捕捉那些捉摸不定的轨迹。几个小时下来,眼睛酸疼不止,全身更是僵硬得直不起腰来。可何泽慧仍然坚持每天坐在显微镜前观察,毫无怨言。在反复的观测试验中,他们真的找到了一些三叉形状的裂变径迹。1946年11月22日晚上,何泽慧又有了一个新的发现:在显微镜下,她看到从一个点发射出了四条粗线!</p><p class="ql-block">何泽慧惊喜地叫来了钱三强。夫妻俩确定了这一事实后,拍下影像,冲洗出来送给了居里夫妇,并在照片右上方写道:献给我们的导师约里奥-居里夫妇。照片下方则写着:俘获一个慢中子引起的铀的四分裂。</p><p class="ql-block">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的相继发现,在国际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此前三分裂的发现中,何泽慧便功不可没,而这次更是由她率先捕捉到世界上第一例四分裂径迹,她因此被西方媒体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p><p class="ql-block">1946年,显示铀四分裂的胶片上,有钱三强何泽慧题字“献给我们的导师约里奥-居里夫妇”</p><p class="ql-block">一根树枝拐杖的执拗。除了从事研究,培养人才也是何泽慧工作的重要方面。何泽慧有个助手小孙,做事毛毛躁躁的。因为实验用的乳胶见不得光,所以实验室里光线昏暗。小孙常常磕磕碰碰的,今天把搅棍碰掉了,明天又把烧杯打烂了。何泽慧便一次次手把手地教他,跟他说:“你手里拿着东西时,要想象自己是个老太太抱着花瓶走路,要慢慢走,小心翼翼地走,动作不能太快,动作一快就要闯祸。”这以后,小孙果然没再打破东西。</p><p class="ql-block">另一个助手小周常常会偷懒。一次,何泽慧让他做一个铅块,用来挡放射源,小周一直拖着没做。何泽慧催他一次,他没做;再催他一次,他还是没做。这下,何泽慧的执拗劲上来了,她语气严厉地质问道:“是不是我说的话不算数?”何泽慧很少发火,小周这下害怕了,赶紧把铅块做了出来。“幸亏何公盯得紧,才使得科研计划能够顺利进行。”小周事后心有余悸地说。而说到“何公”,他的眼里满是钦佩。</p><p class="ql-block">没错,那些助手和学生们都称何泽慧为“何公”。在那个科研人员几乎都是男性的年代,“何公”是学生们对何泽慧最尊敬的称呼。然而这个“何公”执拗起来也着实让他们“胆战心惊”。</p><p class="ql-block">1996年,在云南大理开会间隙,已经82岁高龄的何泽慧和年轻人一起去爬苍山。大家给何老找了一根树枝做拐杖。有了这根树枝拐杖,爬山省力多了,何老很喜欢,下山后也舍不得扔,一直随手拄着,想拿回北京做个纪念。哪知道,在昆明机场,这根树枝拐杖被安检员拦下了。</p><p class="ql-block">“拐杖可以,但这根棍子不能带上飞机。”安检员严肃地说。“这不是棍子,除了没有把手,这就是一根拐杖。您看,何老太太不就是拄着这根拐杖进机场的吗?”大家七嘴八舌地辩解着。可安检员仍然不肯通融,大家只好反过来劝何老,一根树枝而已,扔掉算了。可何老的犟劲上来了,她就是喜欢这根树枝拐杖,就是不想扔。这个时候的何老,就像幼年时非要让父亲在自己名字里加上个何家男人才能用的“泽”字那般执拗。大家没办法,只好给这根“拐杖”专门办了托运。</p><p class="ql-block">到了北京后,何老在取行李的转盘前一直等,直到那根绑着行李标签的树枝拐杖出现在传送带上,她拿上后才满意地离开。她一边惬意地拄着树枝拐杖,一边喃喃自语:“我就是要看看他们有没有当回事,把这根树枝给我运过来……”这根苍山上的树枝就这么坐着飞机到了何老北京的家里。</p><p class="ql-block">何泽慧去世后,和她一起爬过苍山的同事们在书房里又见到了这根树枝拐杖,它和另一根带弯钩把手的拐杖绑在一起,挂在一个柜子的侧顶上。何老果真一直珍藏着这根树枝拐杖。想起15年前,何老拄着拐杖攀爬苍山的身影,同事们不由得流下了眼泪。</p><p class="ql-block">★对国家有益的,我就做!</p><p class="ql-block">★任何人,只要认真努力做了,就好!</p><p class="ql-block">★各行各业的人只要自己做出成绩、做出水平,都是国家需要的。</p><p class="ql-block">文章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