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火与血淬炼的青春丰碑</p><p class="ql-block"> 一一原创纪实散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苏北古黄河入海口一带的肥沃土地,不仅是集甘肃、河南、安徽等中华大地的精华,更汇聚了中华民族的精英,在这片土地上勤劳勇敢的创造辉煌,到处充滿了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和英雄人物。滨海县的陈涛镇,就是这片壮美士地上的一个红色田园、硕果累累。这里原来滩地湖荡连绵,传承农耕文化民风,承载着黄淮流域各地移民垦植谋生,传承农耕文明。各种以姓氏称渭村落散落在广阔的地区,什么李家庄,郭集、王油坊、戴二层,辛二层、钱二层、孙大墩,张家垛、刘垛、吴滩、戴滩、左港、周庄,‘徐小滩等等。因为一段特殊的历史洗礼,一批民族英雄的血流凝聚,塑造整合了这一英雄的地理环境,呈现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镇。让我们把她的历史镜头慢慢拉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皖西山城的觉醒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39年深秋霍邱县城关,梧桐树叶在青石板路上打着旋转。端庄美丽的19岁姑娘余素芳攥着中学毕业证,站在县衙前的告示栏边,目光扫过"安徽抗日救国动员令"时,指尖深深掐进掌心。因家庭贫困,虽兄妹三人天资聪慧,但难以入学读书。她靠早晚挖点山菜和给教书先生抄书勉强读完中学,看到文告,此刻突然觉得那些墙上文字有了滚烫的温度——东三省沦陷的地图、南京大屠杀的骇人听闻、母亲缝补时反复念叨的"魔鬼恶毒、世道要变",在这一刻都化作胸腔里的灼痛热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她报名加入抗日组织的那晚,月光照着城南破庙里的宣誓仪式。煤油灯在砖墙上投下摇晃的影子,当她跟着八路军东进纵队群工处长张志刚念出"为民族解放奋斗终生"时,窗外突然传来狗吠。19岁的少女不知道,这个夜晚会成为她人生的分水岭,充滿新的崎岖,更不知道三个月后,她会在开辟盐城沿海抗日根据地工作队员登记表上郑重写下"陈涛"作为化名——那是取自《诗经》"涛涛江汉,南国之纪",她要让自己像江河般奔涌,在滚滚洪流中冲垮日本侵略者的堤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盐阜平原的火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0年初冬,盐城阜宁沿海一带的盐碱地上结着薄冰,一处处士墙茅草房的村庄连着沟渠小道。陈涛穿着和当地女孩一样打满补丁的粗布衫,按照苏皖边区命令到王油坊一带开展抗日动员工作,她怀里藏着驳壳枪,刚到王油坊村口就被一群老百姓和孩子们围住。"姐姐,你是新来的先生吗?"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拽着她的衣角。她蹲下身,从布包里掏出国语识字课本,和他们微笑着交谈,开始讲抗日工作。一会儿,突然听见远处传来枪声,众人大惊,她连忙笑着说,那是我们边区邵平队长在孙大墩工作出色,已经组建了抗日民兵小队在进行反"扫荡"演练呢,我们王油坊抗日工作要快赶上去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个月后,王油坊的逃亡地主王慕昭家的打谷场成了抗日课堂,陈涛每次都站在石碾子上向群众作抗日动员,教民兵和妇女们唱《保卫黄河》《大刀歌》。早晚还和民兵队长张崇山一起带领新组成的民兵队出操训练,在芦苇荡、小沟堤里布阵打靶。她的布鞋早已磨穿,脚底的血泡渗进草编鞋垫,民兵们劝她休息,她却笑着对围坐的大伙们说:"等咱们把鬼子赶跑了,你们家家都有土地牛羊,小孩子们都能在砖瓦房里念书,我才能好好好休息啊。"每当夜慕降临,戴滩,左滩、王庄等小村的方向都会升起几盏灯笼,那是陈涛布署的联络方法和民兵队巡逻的信号,就像散落在海边乡间的星星发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血与火的淬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1年9月4日,秋分后的第五天。陈涛在王油坊民兵王宗岳家的小木桌上铺开蜡纸,刻写《告伪军同胞书》,和几位民兵骨干研究下一步工作计划。窗外的枣树枝条扫过窗棂,她忽然听见墙根下有瓦片摔来的声音——那是放哨民兵发来的暗号!民兵队长张崇山刚站起来冲向门口时,门缝里已经渗进手电筒的冷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快烧文件!"陈涛抓起刻钢板的铁笔塞进灶膛,火苗"轰"地窜起,将油印的传单舔成飞旋的灰蝶。几个民兵围在土坯墙后,步枪和土铳的准星对准破门而入的敌人,立即倒下了一排。突然一颗子弹擦过陈涛的发梢,在门框上留下焦黑的洞,她驳壳枪迅速甩出一梭子,叛徒王二麻子和三个伪军的尸体倒在门槛上,眉心开着血花,后边伪军吓得一时有的后退、有的趴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她们乘机突围冲出到场边时,伪军的机枪、步枪子弹密集射来,交织成火网。陈涛把最后三颗手榴弹分给张崇山和两个年轻民兵,自己提起驳壳枪,大喊"跟我来,拼啦!李大柱快往河东跑。"她的喊声被爆炸声吞没,当手榴弹的火光映红天空时,张崇山的后背绽开血花,却还在和两位年轻战士往前爬。敌人的子弹打进陈涛的胸膛,她倚在鸡圈矮墙前睁着眼——怀里的党证、早已和鲜血衣服粘在一起,但那些用米汤写在布衫内衬的抗日口号,正随着鲜血慢慢渗出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双星陨落群星闪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孙大墩的辛家草房里,邵平正借着月光绘制布防图。突然,民兵队长辛法政背着陈涛派来的李大柱满身血污推门而入:"邵队长,鬼子夜里袭击了王油坊!"辛法高、辛法政等七个兄弟立刻行动,有的往锅膛里藏文件,有的给土炮装填火药,有的穿过小沟通知民兵,孙大墩、郭集、树东几村民兵全部进入了战备状态,日伪得知邵平等有所防备,不敢恋战,夜间就撤回了据点炮楼。当第一缕晨光染红屋檐时,邵平他们巳赶到王油坊,掩埋了陈涛、张崇山等烈士遗体,进入了新的战斗岗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战争就意味着随时牺牲。谁也没想到,两年后的黄海之滨会成为另一场悲壮的战场。1943年春,邵平随盐阜军区53人的干部学习团北上,在阜东县古黄河入海口六合庄乘大海船赴延安学习,船老大是沿海一带著名水手辛保田和辛波、辛桂化等,当船行至赣榆小东沙海面时,突遇日军巡逻炮艇,当探照灯突然扫过甲板,船上我军立即开火还击,邵平腿部中弹,她趴在船舷,从牺牲的警卫员手中架起机枪扫向敌人,身边的辛保田船长用身体护住罗盘。一会儿敌人两枚迫击炮弹在船尾炸开,海水涌进舱室,不断有人牺牲,一会田守尧旅长、等都倒在血泊中,邵平抓住一块木板,将一位落水的小战士推上去,自己在冰冷的海水渐渐下沉,朦胧中又看到好友陈涛工作的王油坊村——阜东县长掛上了"陈涛村"三个红色大字的木牌。那是老乡们用红漆掺着烈士的血写成啊,她微笑着慢慢闭上了眼睛,只看见天空中群星闪耀,五彩斑斓,日本侵略者如流星焚寂在银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永远闪耀的红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陈涛镇,英雄广场的纪念碑在夕阳下投下长长的影子,一直连接到过去的孙大墩,如今的辛庄村,邵平、陈涛工作的一带成为了郭集乡,辛法政当年为郭集乡首任乡长,后改称为陈涛镇,是全盐城市以烈士命名的乡镇之一。辛法政爱人高寿达101岁,她老人家生前常坐在英雄广场陈涛烈士纪念碑下石阶上,抚摸着碑身上"陈涛"二字——喃喃自语,那是她爱人辛法政的领路人、好战友啊"那年我公公辛成相带着我们兄弟一大家人保护邵平同志,听到陈涛姐牺牲的消息传来,整个王油坊的人都哭哑了嗓子,我们孙大墩忘不了她。她一直不知道邵平区长后来去了哪里,多少年来一直相信有一天会到辛庄村来看看她和陈涛战斗生活的土地,看看陈涛烈士和乡亲们。老人常常望向不远处的辛庄小学,孩子们的读书声穿过排排松柏树,总会说"现在的孩子们不知道啊,当年邵平、陈涛姐教我们妇女识字时,把‘国’字拆成‘口’和‘玉’,说咱们的国土像宝玉,谁抢就跟谁拼命。"她们是我们天上的星星、我们心中的星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涛镇志里,那件染着血渍的布衫的陈涛照片中,布纹间隐约可见褪色的墨迹,文史专家考证出那是用米汤密写的盐城军区、阜东县各区联络密码和论持久战语录。每年清明,陈涛镇的中小学生和老民兵都会来献花祭奠,他们记得陈涛牺牲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把我的名字刻在王油坊村口的老槐树上,这样鬼子进村时,抬头就能看见中国人的骨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春风掠过陈涛镇的规划整齐的田野和现代化的工业厂房,将英雄的故事吹向远方。那些在战火中绽放又凋零的青春,早已化作土地里的营养精华,让这片曾经被鲜血浸透的盐碱地,生长出永不褪色的信仰之果。英雄广场的陈涛烈士纪念碑,赣榆抗日山小东沙烈士纪念碑,是千千万万烈士们火与血淬炼的顶天立地不朽丰碑。每当夜幕降临,纪念碑前的盏盏明灯亮起,就像七十多年前那个秋夜里,陈涛、邵平在小木桌上刻写传单时,那盏始终未灭的油灯——虽如红星微闪,却坚定地照耀着陈涛镇七万民众前行的路,照耀着全体中华民族前行的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 仙 灵</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8日于江苏省滨海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