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七章 在书法理论方面的点滴研究</b></p><p class="ql-block">我的书法生涯也有50个年头了,写了30年后,才开始步入正轨。理解了“写字”与“书法"的关系,书法与书法艺术的区别。开始研究“三法一形",即笔法、墨法、章法和字形结构。下面是我的“三篇”小论文,为抛砖引玉。</p><p class="ql-block"> <b>《书法三要素》</b></p><p class="ql-block">“<b>笔画、结字、章法”</b> 是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 </p><p class="ql-block">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有人写的字,好看但不耐看。其实,字就像女人,我们在欣赏一件作品的时候,就像在观赏一个女子,往往有以下三种感观: </p><p class="ql-block">一是咋一看漂亮,但经不起细看;(好比字的章法好,点画不精到) </p><p class="ql-block">二是初看大样可以,近看细看不错;(是说章法一般,但点画精到) </p><p class="ql-block">三是初看模样不错,走近看、仔细看、长久看,确实是一个“美女”,而且越看越有味,说明品质高雅,内涵很丰富。(用在书法作品上就是:气息好,章法好,点画也精到) </p><p class="ql-block"><b>1、点画(如人的五官、肤质)</b> </p><p class="ql-block">点画是书法中最基本的要素。点画写不好,要想写出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是不可能的。比如说一辆汽车,再华美的外表如果零件都是粗制滥造,这种汽车不是废品也是次品。 </p><p class="ql-block">点画要写好与用笔有很大的关系。精到,讲究、完整、富有变化、有趣味、有生机的点画是建立在相对合理的用笔方法、科学训练、熟练掌握的基础之上的,精美的点画同样具备高度的欣赏价值。 </p><p class="ql-block">古人对点画的形容有:点如高山坠石,横似阵云千里,几横并列要富有用笔、向背、长短等变化;竖要有悬针、垂露的区别;草书中连续书写的曲线要如百年枯藤,苍劲有力;圆转的线条要如折钗股,圆劲有弹性等等。 </p><p class="ql-block"><b>2、结字(如人的身高、曲线) </b></p><p class="ql-block">结字的优劣可以看出一个作者的造型能力。每一个汉字的结构都有它们大致的样式,但无定式。在不违反字法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精彩的结构。书法中的结字也有其大致的艺术规律,如点画的疏密对比,长短组合,粗细对比,奇正相生等等。好的结字就如体操中优美的动作,舞蹈中双人密切的配合,妙趣横生,带给人们无限美妙的享受。比如《兰亭序》中就有21个“之”字无一相同的结字方式。 </p><p class="ql-block"><b> 3、章法(如人的衣装、打扮) </b> </p><p class="ql-block">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特别是行草书作品,从“形质”方面讲,其实关键要素是章法,其次才是结字、笔法(点画)的分析。所以章法也是书法艺术一个重要的部分。章法就如同盖楼房之前的设计方案,方案不过关是不能施工的。所以,写一幅作品之前,首先应该熟悉作品内容,根据字数多少,落款位置进行大致规划,做到胸有成竹。 </p><p class="ql-block">好的章法形式还是要从“黑白”为基本层面上下功夫,但现在的书法展览,许多人都把这个“经”念歪了。因为一幅作品要在几秒钟之内吸引住评委,因此在这种机制下,很多人动起了花花肠子,出现了在“章法”上大做文章的现象。包括形式、颜色、款式等方面。有小楷六条屏,以功夫感动评委的;有煞费苦心做旧、以外表吸引评委的;有丈二对联、以大字取势的;有各种颜色搭配、吸引“好色”评委的等等,无奇不有。充分说明了章法在现在书法展览中的“作用”。当然,最后还是为了“让根本不懂书法为何物”的观赏者,既赏心又悦目。 </p><p class="ql-block">当然,书法艺术,若纯粹就是为了写字而写字,终不属品格。字总是以人传的,字如其人!历代流传下来的书家大多在其他方面也有所成就。如王羲之、颜真卿都是将军;苏东坡是大文学家;赵孟頫、董其昌都是大书画家;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都是诗书画印“四绝”的大师等等。所以欣赏一件书法作品也应与作者的基本情况联系起来。 </p><p class="ql-block">总之,书法欣赏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奥妙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楚的。需要长久地观摩、研究、实践才能品到“笔画、结构、章法”三味。 “一形”就是字形结构:如独体字、合体字(上下和左右、上中下和左中右、包围和半包围等结构)造形是有规律的,这里不再赘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关于书法“五体说”之我见》</b></p><p class="ql-block">人们惯性地说:“真草隶篆行”,是中国书法之五种书体。其实这种说法既不符合汉字的历史演变过程,又不能说明书法艺术的承传关系。“真书”亦称正书,应该专指魏晋时期的魏碑,广义的真书应包括楷书在内:“草书”是书体的狂写,有章草和今草之分,有草篆和草隶、行草和狂草之别;“隶书”尽管是隶属于秦篆的民间书体,但它具有汉字划时代的意义;“篆书”是中国书法的源头,甲骨文则是中国“文字”的鼻祖(但不是中国书法的源泉);“行书”是介于楷书(书写太慢)和草书(书写太乱)之间的中庸之书,因此至今是人们最实用的书体之一。 </p><p class="ql-block">据考证:中国历史上玲琅满目的书体,唯有秦篆和唐楷是官方书体,因为书体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则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线条艺术(抽取美的造形),所以关于“书体”的表述应该为:篆隶草楷行,则更为确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从汉文字的发展演变史再论书法的“五体”之说》</b></p><p class="ql-block">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现存最早可识的汉字是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除极个别的例外,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p><p class="ql-block">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这就形成了音、形、义统的特点。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块状字,所以又叫方块字。如“車”、“馬”、“眀”等,用其字的形体来直接表达语言里的词义;“問”既能表意又能音,“門”表音,“口”表意。 </p><p class="ql-block">汉字演变是研究书法演化的依据,其中大篆(也称先秦文字)包括甲骨文(刻在甲骨上的文字)、石鼓文(凿在石头上的文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文(或称籀文、钟鼎文,铸在钟鼎上的文字)、</span>小篆(亦称秦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文字)、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等八种字体。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书法五体”之说,即: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 </p><p class="ql-block">简言之,<b>书法艺术就是世界上唯一用毛笔书写汉字的线条造型艺术。</b> </p><p class="ql-block">注意我的这个描述有五个关键词“世界”、“唯一”、“毛笔”、“汉字”、“线条造型”。世界性具有排除他国“独一无二”之属性;毛笔具有除去刀刻和硬笔等其它工具之软笔性质;中国汉字不包括汉民族语言文字以外的其它任何文字之“汉文字”性;其线条性有别于中国国画和他国油画等所有绘画艺术之“涂鸦”性。 </p><p class="ql-block">这我是在说:商殷用刀刻的“甲骨文”,周代铸在金鼎上的“金文”和秦国凿在石鼓上的“石鼓文”严格讲都不具备软毛笔的书写性。 </p><p class="ql-block">如今用的毛笔,相传是秦朝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首创。因此,先秦(大篆)文字不是真正意义的书法,而属于“文字学”范畴。书法追求所谓的“金石味”是个伪命题?只有篆书(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故为之书法“五体”之说。</p><p class="ql-block">总之,只有通过加强书法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对书法作品的鉴赏水平。当然对于初学者而言,欲进入书法艺术之殿堂,还需漫漫长路要走,吾将上下而求索!</p> <p class="ql-block"><b>小斗方《书香茶韵》</b></p><p class="ql-block">“书香茶韵”和“书韵茶香”有“异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1.意境相通</p><p class="ql-block">两者都描绘出了一种宁静、雅致的生活氛围。无论是“书香茶韵”还是“书韵茶香”,都传达出一种在茶香与书香交织中,远离尘世喧嚣、享受内心宁静的意境。这种意境体现了文人雅士追求的精神境界,即在茶的淡雅与书的深邃中,找到心灵的慰藉。</p><p class="ql-block">2.元素互换但本质不变</p><p class="ql-block">“书香茶韵”和“书韵茶香”虽然词序不同,但表达的核心内容一致,都是强调茶与书的结合。茶的香气与书的韵味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让人在品茶时感受到书的智慧,在读书时感受到茶的宁静。</p><p class="ql-block">3.文化内涵一致</p><p class="ql-block">茶与书在中国文化中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茶象征着淡泊、宁静,书象征着智慧、修养。两者结合,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文化追求。这种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雅”的追求,即通过茶与书的搭配,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目的。</p><p class="ql-block">4.情感体验相似</p><p class="ql-block">无论是“书香茶韵”还是“书韵茶香”,都让人感受到一种悠然自得的情感体验。在茶香与书香的陪伴下,人们可以抛开浮华躁动,静下心来品味生活。这种体验不仅让人身心愉悦,还能激发灵感,提升精神境界。</p><p class="ql-block"><b>[作品鉴赏]</b></p><p class="ql-block">书法作品“朱液”魏碑笔意书写,更显古朴典雅。无论书写“书香茶韵”,还是写成“书韵茶香”确实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以茶与书为载体,传达出一种宁静、雅致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追求。</p> <p class="ql-block"><b>扇面《屈原名句》</b></p><p class="ql-block">“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这句话是《离骚》中的名句,表达了屈原在追求理想和真理的过程中,虽然道路漫长艰险,但仍坚定探索的决心。</p><p class="ql-block"><b>[补充说明]</b></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与原文有差异:原句为“路曼曼其修远兮”,其中“曼曼”通“漫漫”(古代写法不同),意为路途遥远漫长。现代引用中常写作“漫漫”。</p> <p class="ql-block"><b>对联《书山有路联》</b></p><p class="ql-block">“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出自《古今贤文·劝学篇》。这句话并非韩愈所写,而是后人根据韩愈的治学精神和相关论述整理而成。</p><p class="ql-block"><b>[评析]</b></p><p class="ql-block">1. 寓意深刻:这句话以“书山”和“学海”为喻,形象地描绘了学习的艰辛与无涯。它告诉人们,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勤奋和刻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前行。</p><p class="ql-block">2. 激励作用:它常被用来激励人们努力学习,强调勤奋和刻苦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p><p class="ql-block">3. 辩证统一:虽然“书山”和“学海”看似矛盾,但其实体现了事物的辩证统一关系。书山虽有尽,但学海无涯,知识的探索永无止境。</p><p class="ql-block">4. 文化传承:这句话作为格言被广泛传播,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勤奋学习的重视和传承。</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这句话是学习态度的生动写照,提醒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保持勤奋和刻苦的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