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D27(4.10周三)</b>南浔古镇游览</p><p class="ql-block">晨起遛墨墨;上午南浔古镇游览拍照,下午民宿休息,晚饭后古镇散步。</p> <p class="ql-block">晨起遛墨墨</p> <p class="ql-block">贻德广场的石象</p><p class="ql-block">每天上午有一场四象迎宾的表演</p> <p class="ql-block"><b>丝业会馆</b></p><p class="ql-block">南浔丝业会馆的前身是南浔丝业公所,成立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由南浔丝商庄祖绶等人向藩司蒋益澧申请设立,旨在维护丝商利益,促进丝业发展。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会馆在广惠桥附近购地建屋,作为办公场所,并于民国元年(1912年)落成,耗资8万余元。民国5年(1916年),丝业公所改称丝业公会,又称丝业会馆。</p><p class="ql-block"> 丝业会馆的大门上,至今仍有英文书写的SILK GUILD横额。主体建筑是“端义堂”,采用抬梁式木结构,屋顶为歇山顶,高15米,是南浔现存最高的厅堂建筑。大厅前四柱为整块长方形条石,内部宽敞高爽,可设宴54桌。每年四月,这里都会举行蚕王会,数百名丝业从业人员聚首一堂,共同祭祀蚕神,祈求蚕事茂盛。大厅南北侧建有西式洋房两间,作为丝业小学办公室。丝业会馆前埭建筑在建国初烧毁,其他建筑均保护良好。现为南浔镇中心学校校址。</p> <p class="ql-block">迎亲巡游表演</p> <p class="ql-block"><b>辑里湖丝馆</b></p><p class="ql-block">辑里湖丝馆的建筑原为南浔商会所在地,由南浔商会会长梅屐中等人于1926年发起建造。这座中西合璧式建筑占地950平方米,曾是南浔镇政府的办公地点,直到1998年10月镇政府搬迁。2010年上半年,这座建筑被改建为南浔辑里湖丝馆,以展示辑里湖丝的历史与文化。展馆以“携手百年世博,再现湖丝辉煌”为主题,分为五个展厅,分别从不同角度呈现辑里湖丝与世博会的渊源及其在南浔的发展历程。馆内陈列了大量历史图片、实物和资料,包括织丝机器、工具以及南浔在历届世博会上获得的奖牌和奖状复印件。通过多媒体技术,展馆生动地展示了辑里湖丝的兴盛、改良与衰落,以及中国近代丝商群体在上海崛起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辑里湖丝</b></p><p class="ql-block">辑里湖丝(又称辑里丝)是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的特产,因原产于辑里村而得名。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清代康熙时期已闻名遐迩,成为皇室御用丝品,帝王的黄袍明确规定需用辑丝制作。其核心特点是品质卓越,丝质“细、圆、匀、坚、白、净、柔、韧”,一根丝可串起8枚铜钱(普通蚕丝仅能串3-4枚),且单春蚕茧缫丝长度达1300米,秋蚕茧约1000米。辑里丝工艺独特,采用本地“莲心种”湖蚕,配合传统木制三绪缫丝车(湖制丝车),需在一周内完成缫丝以防蚕蛹破茧。清代为龙袍专用丝,1851年在伦敦首届世博会获金奖,推动了中国丝绸的国际声誉。2011年“蚕丝织造技艺(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99)。</p> <p class="ql-block">两个美女</p> <p class="ql-block"><b>广惠宫</b></p><p class="ql-block">南浔古镇的广惠宫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公元1065—1068年)的广惠宫,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殿内祀奉道教最高神“三清”神像,始称广惠宫。后因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曾在此修粮仓,占广惠宫为行宫,俗称张王庙。广惠宫历经沧桑,曾三毁三建。2003年南浔古镇保护性开发工程加快了步伐,将重建广惠宫列入规划,并着手动工兴建。此次重建工作按历史资料及道教格局,基本恢复广惠宫原貌。如今在广惠宫内将看到初建广惠宫时供奉的祠山大帝神像,曾作为镇山门之神的王灵官神像,以及道教代表黄大仙神像等。</p> <p class="ql-block">水乡春色</p> <p class="ql-block"><b>洪济桥</b></p><p class="ql-block">洪济桥明万历年间已有记载,清嘉庆十年(1805年)重建,民国时期曾因抗战被炸毁后修复。桥长28米,宽3.5米,拱矢高7.2米,拱券砌法与通津桥相同,桥面护栏末端饰有素面抱鼓石,桥顶可眺望运河风光。</p> <p class="ql-block">廊桥</p> <p class="ql-block"><b>百间楼</b></p><p class="ql-block">南浔百间楼的由来与明代礼部尚书董份家族联姻有关,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董份的孙子董道醇欲迎娶明代进士茅坤的孙女,女方家族以“陪嫁百名婢女需独立居所”为由提出要求。董份当即承诺沿河建造百间楼屋,实现了“一间房安置一名婢女”的承诺。这种豪迈回应既维护家族声望,也展现了明代南浔望族的经济实力。</p><p class="ql-block"> 百间楼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沿頔塘运河支流两岸分布。现存建筑群全长约400米,采用骑楼式布局,既保留明代建筑格局,又融入清代营造技法,形成独特的江南水乡民居景观。</p><p class="ql-block"> 作为江南现存规模最大的沿河民居建筑群,其“借天让地”的骑楼设计既满足居住需求,又为百姓保留沿河步道,体现了传统建筑智慧。现为南浔古镇核心景区之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D28(4.11周四)</b>南浔~新市(39)</p><p class="ql-block">晨拍古镇<span style="font-size:18px;">,百间楼让人流连忘返。之后,返回客栈遛墨墨</span>。早餐是客栈提供的馄饨、包子和点心。</p><p class="ql-block">10:30前往新市古镇游览,下午返回南浔古镇,住宿一晚。。</p> <p class="ql-block">晨起遛墨墨</p> <p class="ql-block"><b>张氏旧宅</b></p><p class="ql-block">南浔张氏旧宅是清末儒商张石铭的私家宅邸,集江南传统建筑与西欧巴洛克风格于一体,被誉为“江南第一民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899-1906年,由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孙张均衡(字石铭)主持建造。</p><p class="ql-block">张石铭是近代著名儒商、收藏家,与张謇、康有为等文人交往密切,宅内多处匾额、楹联出自名家手笔。</p> <p class="ql-block"><b>浔味楼/南宋御酒坊</b></p><p class="ql-block">浔味楼位于南浔古镇景区内,是一家以浔菜为主的餐厅。浔菜作为江南菜系中的一支,以鱼类和水产为主要食材,讲究清淡鲜美,色香味俱全。浔味楼的招牌菜有浔蹄、双交面、粉丝千张包、绣花锦菜等,都是南浔的传统美食,值得一试。</p><p class="ql-block"> 南宋御酒坊位于南东街160号,是一家自酿自售的酒坊。这里的酒都是用传统工艺和原料酿制而成,香气纯正,口感绵柔。您可以在这里品尝到南浔贡酒、浔酒、果酒等不同种类和口味的酒,还可以买一些作为伴手礼带回去。</p> <p class="ql-block">古镇小桥流水</p> <p class="ql-block"><b>广惠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广惠桥</span>位于古镇南栅,与广惠宫相对,始建年代不详,清代两次重修。桥长18米,宽3.3米,拱矢高5.3米,桥堍有一对精妙石狮子,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p> <p class="ql-block"><b>通津桥</b></p><p class="ql-block">通津桥被誉为“南浔第一桥”,始建于宋代,原名浔溪桥,后因“通济行人”改名。明清时期是丝市中心,“辑里丝”由此运往上海及海外。</p><p class="ql-block"> 通津桥桥长28米,宽4米,拱矢高7.6米,拱券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桥顶设吴王靠供休憩,上下各33级踏步。桥畔曾商贾云集,清代邢典有诗赞其繁华:“万户周遭见,千艘日夜通”。</p> <p class="ql-block">南浔东大街</p> <p class="ql-block"><b>金氏故居纪念馆</b></p><p class="ql-block">在南浔古镇的东大街38号,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宅邸,它曾是明代礼部尚书董份的“大宗伯第”的一部分,也是清代乾嘉年间著名收藏家刘桐的“眠琴山馆”旧址。这座宅邸名为金氏旧宅,是南浔籍著名画家金绍城的故居。</p><p class="ql-block"> 金氏旧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同治年间,当时金绍城的祖父金桐买下了这片土地,并将其改建为家族住宅。这座宅邸坐北朝南,前临大运河頔塘故道,后濒藕河,是典型的前宅后园布局。整个宅邸体量庞大,雕刻精美,被誉为“小金山金宅”,在当时的南浔堪称民居中的“明星豪宅”。</p><p class="ql-block"> 正厅“承德堂”通高9.6米,是南浔乃至湖州地区古民居中最高的厅堂建筑。是由金氏家族发家人金桐于清同治年间所建。大厅有一对抱柱联:“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资富能训惟以永年”其中含义不难理解,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资财富足而能接受教训,可以长久。中堂画是云雾上的山崖,让人有高山仰止的意味。中堂楹联也明白如话:“立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从高处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p><p class="ql-block"> 如今,金氏旧宅已开辟为南浔家风传承馆,免费对外开放,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和体验这座宅邸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b>百间楼建筑群</b></p><p class="ql-block">在清晨的湖面如镜,建筑倒映其中,如画般美好。</p> <p class="ql-block">在廊檐的下方,是临河的通道,因为有廊檐的遮挡,行人无惧风雨烈日,长长的廊檐通道,还能引来河道上的清风,廊檐下便是百间楼居民日常聊天、用餐,甚至聚会的好场所。</p> <p class="ql-block">结束晨摄,10:00前往新市古镇。</p> <p class="ql-block">导航:南浔古镇南门~新市古镇游客中心停车场</p><p class="ql-block">41公里/1小时</p> <p class="ql-block"> <b>新市古镇</b></p><p class="ql-block">街巷悠长石板青,汨水千年作伴吟。</p><p class="ql-block">楼阁廊檐古香色,繁华曾誉小南京。</p> <p class="ql-block"> 新市古镇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而建制历史就达1700多年。千百年来民居临河而建,傍桥而市,形成典型的江南风情。新市是浙北地区大运河侧的重要商埠,自古繁华,民风质朴,人才辈出,自南朝著名道学家陆修静筑楼读书于此,自近代基督教理论国内研究学术权威、全国神学家赵紫宸先生,近代少年爱情小说家王嘉仑留下众多的人文胜迹,若流连其间,无不能领略此地的清纯与从容。其中明清宅居群、觉海寺院、古桥梁等,均值得一访究竟。</p> <p class="ql-block">新市古镇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的工业老厂区</p> <p class="ql-block"><b>沈铨故居</b></p><p class="ql-block">新市古镇的南汇街26号,临近市河,是一幢古色古香的老台门宅子。该故居原为五进厅结构,座东朝西,现存二厅保存较好,五厅为残厅,其余部分毁于数十年前。</p><p class="ql-block"> 沈铨(1682—1760),字衡之,号南频,清代著名花鸟画家,曾受聘东渡日本三年,创立“南苹派”花鸟写生画,被誉为“舶来画家第一”。归国后成为宫廷画师,传世作品包括《秋花狸奴图》《盘桃双雉图》等。</p> <p class="ql-block">古镇的骑楼廊棚</p> <p class="ql-block"><b>鈡兆琳故居</b></p><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钟兆琳曾祖父钟桂溪在咸丰末年开设的钟新泰酱园,如今依旧保留着八百平方米的两进厅堂。钟兆琳先生是中国电机工业的拓荒者,曾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电机系主任,一生从教六十余年,桃李满天下。</p> <p class="ql-block">古街老巷</p> <p class="ql-block">陈家潭</p> <p class="ql-block">网红美食·玲阿娘梅花糕</p> <p class="ql-block"><b>德源堂</b></p><p class="ql-block">新市古镇德源当旧址,位于新市古镇南侧,胡家文路38号。德源当旧址原为九进深的当铺,为清代晚期建筑群,号称“江南第一当”,现存仅为二进深了。</p> <p class="ql-block"><b>望仙桥/林家铺子</b></p><p class="ql-block">紧邻林家铺子,一座古朴的望仙桥静立前方。望仙桥始建于宋代之前,是电影《林家铺子》、《蚕花姑娘》拍摄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傍河而市</p> <p class="ql-block"><b>太平桥</b></p><p class="ql-block">太平桥是一座相当古老的桥梁,始建于晋朝,但当时是一座木桥,无桥名。关于太平桥桥名,有一个古老的传说:那是隋朝末年,群雄割据天下大乱。当时的吴兴郡守叫沈法兴,是武康县人,新市亦属武康县, 沈法兴在新市招兵买马起兵反隋,并在此桥上杀死一个绅霸,他在桥上题了“天遗英豪杀不平,杀尽不平方太平”的诗句,镇人将此桥称谓“”太平桥”。</p><p class="ql-block"> 大约在唐宋时,太平桥重建时改为石桥,当时已成拱桥,经清朝顺治,乾隆四十二年二次重修,现存之桥是1895年重建的。该桥造型优美,均用花岗岩砌成,无一杂石,太平桥长16米,宽2.5米,两边有石阶10级,望柱镌刻姿态各异的石狮。太平桥虽然较小,却有难见的特色,它的雕刻艺术相当精雅,引人注目的是拱圈两侧长柱石有阳 刻正楷楹联,楹联外有2厘米宽的长方形框架,框架顶端刻有如意吉祥图案,这种石刻图案在拱桥上甚为少见。特别是楹联隶书为晚清书法大家俞樾所书,南联曰:水椄三潭环如玉带,路通九陌固苦金堤。北联曰:市尘要道路接东西,舟楫通渠港分南北。数百年来,镇上习俗,凡是婚嫁喜事必过此桥,婴儿满月也由亲人抱过桥,以保终生太平。</p> <p class="ql-block">廊棚茶室</p> <p class="ql-block">古镇小憩·围炉煮茶</p> <p class="ql-block">南圣堂</p> <p class="ql-block">南浔古镇晚餐·独家面</p> <p class="ql-block"><b>D29(4.12周五)</b>南浔古镇~甪直古镇</p><p class="ql-block">晨起遛墨墨;早餐后,独自去小莲庄游览拍照;11:00退房后前往甪直古镇,住宿2晚</p> <p class="ql-block">晨起遛墨墨</p> <p class="ql-block"><b>小莲庄</b></p><p class="ql-block">小莲庄是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古典园林建筑。属于南浔首富刘镛(字贯经)的私家园林、家庙及义庄所在,位于南浔镇南栅万古桥西,北临鹧鸪溪,西与嘉业堂藏书楼隔河相望。面积17399平方米。原为刘氏归榇暂殡寓园,从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始,在池周补植花柳,重栽菡萏,布置台榭,启建家庙,历时四十载,于1924年完成。因慕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湖州莲花庄,而自名“小莲庄”。园林以荷花池为中心,依地形设山理水,形成内外两园。</p> <p class="ql-block">鹧鸪溪堤东端建有西式牌坊一座,门额上的“小莲庄”三字为著名学者郑孝胥所书。</p> <p class="ql-block"><b>刘湖涵教育基金会文史馆</b></p><p class="ql-block">刘湖涵(1891-1974),浙江吴兴(今湖州)人。本名刘安溥,字和盫,号湖涵,是国子监生侯补道员,钦加三品衔,赏带花翎,是当时上海著名房地产商之一。</p> <p class="ql-block"><b>内园</b></p><p class="ql-block">内园是一座园中园,处于外园的东南角,以山为主体。仿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之意,凿池栽芰,叠石成山。山道弯弯,半山苍松,半山红枫,枫林松径,山路回转,小巧而又曲折,宛然一座大盆景。此园与外园以粉墙相隔,又以漏窗相通,似隔非隔,内外园山色湖光,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b>外园</b></p><p class="ql-block">外园以荷池为中心,池广约十亩,沿池点缀亭台楼阁,步移景异,颇具匠心。</p> <p class="ql-block">荷池南岸主体建筑“退修小榭”,临池而建,设计精巧,是江南水榭建筑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退休小谢”的溪曲廊连着“养新德斋”,是主人的书房,因院内多植芭蕉,故又名“芭蕉厅”</p> <p class="ql-block">荷池北岸外侧为鹧鸪溪,沿溪叠有假山并植矮竹护堤,堤上建有六角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刘氏家庙</b></p><p class="ql-block">刘氏家庙,是小莲庄的主要建筑群,与园林长廊一墙之隔。家庙始建于1888年,于1897年落成,为刘氏家族祭祀祖先之所。家庙坐北朝南,从南至北依次为照壁、石牌坊、门厅、过厅、正厅和馨德堂等。家庙正厅面阔三开间,明间进深五柱四间,次间进深六柱。正厅明间悬宣统皇帝御赐的“承先睦族”九龙金匾一块,以示刘家的荣耀。馨德堂在家庙正厅的北侧,该堂为楼厅建筑,底层面阔三间,周转卷棚轩廊,楼上四周有宽大的周转廊,故俗称“走马楼”。馨德堂装饰十分讲究,门窗棂心都用硬木雕出钟、鼎、钱币等博古纹饰,四周用卵石瓦片花街铺地。后院树木参天,湖石叠峰,清静幽雅。</p> <p class="ql-block">在家庙的西侧为刘氏义庄,建于1922年,在义庄天井内植有古桂两株,故名“桂花厅”。后厅为忠孝祠,供奉刘氏十世祖宋侍郎忠公刘汉弼遗像,现为“叔萍奖学金成就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藏书楼东护河旁是刘氏家庙甬道,两旁植百年古樟,中铺青石板,愈感幽深肃穆。</p> <p class="ql-block"><b>嘉业藏书楼</b></p><p class="ql-block">与小莲庄隔溪相望的是嘉业堂藏书楼,是刘镛的孙子刘承干于1920年建成的,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嘉业堂藏书楼是一座中式建筑,坐北朝南,大门楣上“嘉业堂藏书楼”六个大字出于刘廷琛之笔。刘承干建藏书楼要以“嘉业”命名,是因清末刘承干曾捐巨资助修光绪陵墓,宣统曾赐以“钦若嘉业”的匾额,他以此为荣,故以“嘉业”命名。楼呈“□”字形回廊式两进两层走马楼,整幢楼共计52间。楼上为“希古楼”,存放经部古籍。外面一间为“黎光阁”,存珍本《四库全书》1954册。</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小莲庄,11:00退房,离开南浔古镇,前往今日的住宿地甪直古镇。原计划途中先去千灯古镇看看,但此时天空下起了雨,所以放弃了去千灯古镇的计划,直接前往甪直古镇。</p> <p class="ql-block">导航:浔居河畔民宿~竹栖园西门</p><p class="ql-block">83公里/36元/1小时5分钟</p> <p class="ql-block">甪直古镇竹栖园停车场入口</p> <p class="ql-block">竹栖园停车场和六泽民宿位置图</p><p class="ql-block">步行距离370米</p> <p class="ql-block"> <b>甪直古镇</b></p><p class="ql-block">甪直古桥横碧波,小船摇过旧墙河。</p><p class="ql-block">巷深不见来时路,却遇人家笑语多。</p> <p class="ql-block"><b>甪直古镇</b></p><p class="ql-block">甪直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位于苏州市东部,西距苏州城区18公里,东距上海58公里。全镇总面积72平方公里,古镇区总面积1.04平方公里,是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p><p class="ql-block"> 甪直古镇始建于春秋时期,初名甫里。甪直古镇四周环水,澄湖、万千湖、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环绕于镇周,吴淞江、清水江、东塘江、南塘江、界浦江、大直江交错境内。甪直古镇中心为南市河、东市河、西市河三条主河道的交汇处,另外多条支河错综复杂,如密网般纵横交错,造就了甪直的河、桥、水巷丰富的独特局面。</p><p class="ql-block"> 甪直堪称名副其实的“水乡桥都”,被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中国古代桥梁博物馆”。历史上曾有“七十二座半”古桥的记载,现存41座,多为明清时期所建,部分可追溯至宋元时期。这些桥梁造型多样,包括单孔石拱桥、平顶梁桥、双桥组合等,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是江南水乡文化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 甪直的“甪”字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甪直水路结构的直观再现,古镇里有三横三竖、六条笔直走向的河流,而流经镇北的吴淞江正好像头上的一撇,如果从空中鸟瞰,整个古镇就像一个“甪”字,因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来自当地流行的传说,一种名为甪端的神兽来到了甪直镇郊的澄湖上空,它见这里湖水清澈、水波浩渺、丛泽流芳、奇丽秀绝、灵气郁盘,无长江之激浪,少太湖之广寒,特别是当地人热情、淳朴、善良、厚道、勤劳,让它驻足不前,便主动留下来保佑这方水土。因此甪直有史以来,一直没有战乱毁损,没有旱涝灾害,岁岁风调雨顺,年年五谷丰登,神秘的甪端,从此就被甪直人民当成了自己家乡的守护神。</p><p class="ql-block"><b>门票信息:</b></p><p class="ql-block">古镇免费,联票52元/人次,含保圣寺15元/人次、沈宅8元/人次、萧芳芳演艺馆8元/人次、王韬纪念馆7元/人次、万盛米行7元/人次、水乡农具博物馆7元/人次。</p><p class="ql-block">游船船票:150元/船(限乘6人)240元/船(限乘8人)</p><p class="ql-block"><b>停车攻略:</b>导航竹憩园(西门),进停车场,停车收费:24小时封顶24元,因维修,目前未收费。</p><p class="ql-block"><b>住宿:</b></p><p class="ql-block">苏州六泽民宿 17798661905</p><p class="ql-block">逸养阁 309/大小双床/45m 已预订</p> <p class="ql-block">达圣路古镇入口牌楼</p> <p class="ql-block"><b>六泽民宿</b></p> <p class="ql-block">甪直古镇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入住后,稍事休息,下午逛甪直古镇。</p> <p class="ql-block">也许是工作日,所以,祥和安静的古镇游人并不多。</p> <p class="ql-block"><b>众安桥</b></p><p class="ql-block">众安桥,俗名麻皮桥,花岗岩石砌梁式平桥。建于清代顺治年间(1644-1662年)。</p> <p class="ql-block"><b>进利桥</b></p><p class="ql-block">进利桥,又名施家桥,位于甪直镇西汇上塘街东端与中市街相接处,东西走向,跨中市河南端,清道光年间建。“进利”是仕进顺利的意思,这里是指载源取财之意。该桥与南侧茶楼相映生辉,是甪直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各种船只在此交会穿行,非常热闹。进利桥是甪直古镇里被影视剧取景次数最多的桥,86版《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就是从这里踏入“女儿国”的,堪称一座有故事的桥。</p> <p class="ql-block">正源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兴隆桥</b></p><p class="ql-block">兴隆桥,又名陈家桥,建于明成化年间,位于南市牛场弄南,现万盛米行景点北侧,跨南市河。该桥的名字寓意“生意兴隆”。因镇上的居民大多数是做生意的,当然希望生意兴隆、红利滚滚。带着美好的愿望跨上兴隆桥,多一些寄托,沾染些福气,是极好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金鼎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鼎桥</span>在甪直镇西汇河东段,古称草桥,俗称铁梗桥。始建不详,最早的记载是清乾隆年间。</p> <p class="ql-block"><b>香花桥</b></p><p class="ql-block">香花桥位于保圣寺前,香花弄南端,始建于清乾隆之前。这座古色古香的单孔石拱桥造型美观,弥漫着温馨与浪漫,常吸引游客驻足留影。居中的四根望柱上各雕着一头蹲坐着的栩栩如生的小狮子,给桥增添了几许灵动之气。</p> <p class="ql-block"><b>秋香海棠糕</b></p><p class="ql-block">秋香姐的海棠糕店在甪直古镇开了近15年,店隔壁的那家墨香斋则由秋香姐的丈夫(号称甪直唐伯虎)经营。夫妻俩一个写字画画,一个做传统点心,简直是当代版的“唐伯虎与秋香”!</p> <p class="ql-block"><b>琴记酒坊</b></p><p class="ql-block">这家开了几十年的老酒坊,精选各种传统佳酿,还没进店,离得老远就闻到了一阵扑鼻的酒香。品尝了一碗自制的桂花酒酿,味道真的不错!</p> <p class="ql-block"><b>永安桥</b></p><p class="ql-block">永安桥横跨在西汇河上,连接西汇上塘街和西汇下塘街。与其他石拱桥不同的是,甪直永安桥的桥拱是架在河岸上,没有桥柱。甪直永安桥以其独特的弧形设计和精美的雕刻而闻名。桥的外侧呈现出优雅的弧形,雕刻着精美的灵芝图案,桥面平坦而狭长,完美保留了宋代桥梁的风貌。根据当地流传的故事,这座桥的建造是为了迎接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有传说是宋皇帝南逃时经过此地)。由于时间紧迫,石桥必须在一天内完成,建造过程中有人因此丧生。桥旁矗立着一座古老的土地庙,庙内建筑也是国内少数保存完好的宋代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b>永宁桥</b></p><p class="ql-block">甪直永宁桥位于甪直古镇西汇河北段,是甪直古镇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之一。永宁桥始建于明代崇祯末年(1644年),后在清康熙年间坍塌,由李元芳捐资重建。1979年因扩建镇区被拆,1997年在原址向西移位20余米重建成花岗石单孔梁桥,保持了原来的风格。永宁桥的建筑风格独特,桥面望柱栏杆石和收头石等保持了原来的风格,全长9米,跨度3.1米,桥面宽2米,石梁离水面2.6米。桥两侧楹联石上各有一副桥联,东侧的联句是“永庆升平跻盛世,宁馨富丽甲中吴”,西侧的联句为“茶灶笔床鲁望隐,莼羹菰菜季鹰回”。</p> <p class="ql-block"><b>甪端广场</b></p><p class="ql-block">在甪直镇的广场上,用花岗岩雕塑着一座高六米的甪端,作为镇的标志,游人走到那里,总要驻足观看,并摄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甪直桥</p> <p class="ql-block"><b>磨太太的理想生活</b></p><p class="ql-block">磨太太的理想生活茶咖,坐落在小桥流水旁,是拍照打卡的绝佳地点。屋内屋外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老式的电视机、绿植、沙发,每一处都透露出宁静与和谐。</p> <p class="ql-block"><b>富昌桥</b></p><p class="ql-block">站在和丰桥上向东眺望,远处的富昌桥架在黛瓦白墙之间,宛若一幅水墨风景画卷。</p> <p class="ql-block">东市河的水乡美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凤凰桥</b></p><p class="ql-block">凤凰桥 ,又名玉湾桥,习称浜桥,位于甪直镇思安浜南口。该桥建于清乾隆之前,为花岗石构单孔梁桥,全长4.1米,中宽3.04米,高1.9米,跨径3.1米。桥墩为条石叠砌成金刚墙形式。桥面桥梁石6块,长4.1米,最宽的为0.7米。桥梁石两侧无桥名,设有栏杆。20世纪70年代,花岗石踏步拆除。</p> <p class="ql-block"><b>甪直水乡妇女服饰传习所</b></p><p class="ql-block">甪直水乡妇女服饰起源于稻作文化时期,“显”“俏”“巧”是它的主要特点,主要由“包头、肚兜、大襟拼接衫、拼裆裤、襡裙、束腰、卷膀、绣花鞋”八大件组成,其装饰与制作工艺包括拼接、滚边、纽绊、带饰、绣花等步骤。2006年,“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小怪食府</p> <p class="ql-block">电话弄</p> <p class="ql-block"><b>广济桥</b></p><p class="ql-block"><b></b>广济桥,位于甪直镇东市下塘电话弄口,南北走向,跨东市河。该桥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严振元、严振文募资重建。桥为花岗石构单孔梁桥,全长24.87米,中宽2.67米,高3.35米,跨径5.1米。桥墩两侧设立柱两根,中间金刚墙叠砌。桥梁石5块,长5.94米,最宽的为0.57米。桥梁石两侧阳刻广济桥桥名和回纹边图案,长系石2根。南引桥9.48米,踏步23级,桥堍宽2.85米;北引桥长10.25米,桥堍宽2.75米,踏步23级。桥两侧设方形望柱,上有莲花瓣图案,栏杆两端置抱鼓石,桥面中心雕刻螺旋纹图案。</p> <p class="ql-block">古镇夜色</p> <p class="ql-block">晚饭品尝了甪直廊桥奥面</p><p class="ql-block">坐在临水而建的长廊下吃一碗苏州昆山特有的奥灶面是什么感觉?试一下就知道了!</p> <p class="ql-block"><b>D30(4.13周六)</b>甪直游览</p><p class="ql-block">晨起遛墨墨,之后晨摄古镇。下午甪直古镇景点游览。原计划上午去锦溪古镇,因预报有雨取消。</p> <p class="ql-block">晨起遛墨墨</p> <p class="ql-block">早晨的古镇,宁静安详,充满了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b>甪直双桥</b></p><p class="ql-block">甪直古镇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三步跨两桥”的双桥风景,古镇“双桥”胜景不止一处,有一方一圆的和丰桥与环玉桥、一高一低的三元桥与万安桥、一宽一窄的南昌桥与永福桥皆是双桥,它们拥有着各自的风姿和韵味,彰显了匠心匠艺,可谓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b>和丰桥/环玉桥</b>(一方一圆)</p><p class="ql-block"><b>和丰桥</b>,又名中美桥,是甪直古镇上最老的桥,始建于宋朝,是甪直拱桥的鼻祖了。和丰桥南北走向,跨于古镇东西市河的交界处,桥为青石构单孔拱桥,全长34.55米,中宽2.9米,矢高3.62米,跨径9.1米。</p><p class="ql-block"><b>环玉桥</b>,位于和丰桥南堍东侧,东西走向,跨中市河北端,始建于明崇祯元年,呈玉带形花岗石梁桥,造型美观,与和丰桥紧紧相抱成连体桥,为古镇双桥之佳作。两座桥梁一方一圆,形如钥匙,人称“钥匙桥”。</p> <p class="ql-block"><b>金安桥/环壁桥</b></p><p class="ql-block"><b>金安桥</b>又名金巷浜桥、景定桥,位于甪直镇金巷浜南口,东西走向,跨金巷浜南口。该桥建于清乾隆前,为花岗石构单孔梁桥,全长23.35米,中宽2.33米,高2.25米,跨径3.35米。桥墩为排柱式,一侧计3根。桥面桥梁石2块(中间嵌楼板2块),长5.1米,最宽的为0.6米。桥梁石两侧阳刻金安桥桥名,有长系石2根。西引桥长8.97米,桥堍宽2.4米;东引桥长9.65米,桥堍宽2.26米,石子斜坡;西引桥南侧引桥长1.75米,踏步4级,桥堍宽1.7米。桥两侧设方形望柱、铁栏杆。</p><p class="ql-block"><b>环璧桥</b>原名永昌桥,又称高家桥,位于甪直镇西市金安桥西侧,南北走向,跨西市河,北桥堍与金安桥西桥堍相接,构成“钥匙桥”。该桥建于明代万历末年(1620年),高士标等募建,清道光末金辂重建,易名环璧桥。桥为花岗石单孔梁桥,全长15.09米,中宽1.65米,高2.6米,跨径4.7米。桥墩为条石叠砌成金刚墙形式,桥面桥梁石3块,长5.45米,最宽的为0.55米。桥梁石两侧阳刻环璧桥桥名,有长系石2根。南引桥长5.8米,踏步10级,桥堍宽2.18米;北引桥长4.78米,踏步9级,桥堍宽2.5米。桥两侧设有砖砌栏杆,南堍置抱鼓石。南堍金刚墙内阳刻“祝瑕值成梁年皆並永”;北堍为“拾资营利涉后必有昌”。此联横置于桥墩内遥遥相对。</p> <p class="ql-block"><b>三元桥/万安桥</b>(一高一低)</p><p class="ql-block"><b>三元桥</b>俗称三官桥,因位于中市上塘三官弄口而得名,东桥堍与北侧之万安桥南堍相接,构成中市街的一对“三步两桥”景观。两桥一高一矮,且地处古镇旅游区的中段。<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元桥是花岗岩石砌梁式平桥。建于清代。桥联写道:东溯眠牛浮绿水,西临斗鸭挹清风。</span></p><p class="ql-block"><b>万安桥</b>俗称矮凳桥,位于中市下塘眠牛泾浜西口,花岗石梁桥。桥南堍与三元桥东堍相连,成为中市河上的一对“双桥”。</p> <p class="ql-block"><b>南昌桥与永福桥</b>(<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宽一窄)</span></p><p class="ql-block"><b>南昌桥</b>和永福桥也是典型的“三步两桥”景观,两座桥均为花岗石单孔梁桥。南昌桥始建于清雍正年,桥梁立柱南侧镌刻桥联:“中流三度环金钥,夹岸双桥映彩虹”,北侧为“津梁层叠浴环玉,砥柱潆洄接寿康”。</p><p class="ql-block"><b>永福桥</b>建于清乾隆之前,花岗岩石砌梁式平桥。</p> <p class="ql-block"><b>东西垂虹桥</b>(庙挑桥)</p><p class="ql-block">在保圣寺西院的斗鸭池中,有状似庙宇的清风亭。清风亭东西两侧,分列着小巧的东垂虹桥和西垂虹桥,犹如一个大汉肩扛扁担,扁担的两头各挑着一座桥,因此被称为“庙挑桥”。<span style="font-size:18px;">垂虹桥宽不足2米,长不过5米,却玲珑剔透,娇小可爱,</span>别致的造型,极具艺术之美,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甪直古镇最小的桥</span>。</p> <p class="ql-block"><b>圣翁书院</b></p><p class="ql-block">圣翁书院,简称“圣书院”,是位于甪直古镇南市下塘街3号的一处文化场所,靠近王韬纪念馆,与“甪直作文馆”仅百步之遥。书院由旧民居改建而成,占地约两百平方米,院内书香袅袅,曲径通幽,布局典雅,融合了民国复古风格与百年老宅的历史韵味。</p> <p class="ql-block"><b>王韬纪念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韬(1828年—1897年),字紫诠,号天南遯叟,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清末改良主义政论家。他出生于甪直,被誉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循环日报》,对中国近现代新闻业产生了深远影响。王韬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主张改革封建科举制度,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 甪直王韬纪念馆位于甪直古镇的南市下塘街6号,是一座具有清代建筑风格的住宅,占地800平方米。纪念馆坐东朝西,分为三部分:王韬生平事迹陈列室、王韬故居和韬园。</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门楼上悬挂着由钱君陶先生题写的馆名,彰显其文化底蕴。馆内设有面阔三间的鸳鸯厅,厅内悬挂匾额“蘅花馆”,正中竖立高大的木雕屏风,屏风前安放王韬半身铜像,厅柱上镌刻着王韬自撰的对联:“短衣匹马随李广,纸阁芦帘对孟光”。纪念馆最后部分是一个小花园,名为韬园,环境幽雅,为游客提供了休憩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b>萧宅</b></p><p class="ql-block">甪直萧宅是甪直古镇保存完好的清代苏派建筑典范,现为香港影星萧芳芳祖宅及演艺馆所在地。萧宅原为清代武举人杨惠山于1889年所建,后售予甪直望族萧冰黎,成为萧氏祖宅。</p><p class="ql-block"> 萧宅坐西朝东,五进院落(门楼、茶厅、楼厅、厢楼、饭厅),占地面积超1000平方米,宅基逐进增高寓意“步步高升”。萧宅采用苏派建筑典型榫铆结构,墙壁仅作分隔,不承担承重功能,体现中国古建筑技术特点。宅南有一条宽1米、长150米的萧家弄,增添庭院幽深神秘感。</p><p class="ql-block"> 萧宅门楼浮雕、茶厅木雕、扇形木雕等工艺精湛,砖雕门楼尤为独特。</p> <p class="ql-block"><b>万盛米行</b></p><p class="ql-block">苏州万盛米行位于苏州甪直镇,是一家老字号店铺,始建于民国初年,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该行规模宏大,有存放粮食的廒间近百,是当时吴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大米行,成为甪直及其周围十多个乡镇的粮食集散中心之一。</p><p class="ql-block"> 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于1917年到甪直执教五年,他的名作《多收了三五斗》就是以万盛米行为背景,该文后被选进中学教课书,万盛米行也随之名闻海内外。</p><p class="ql-block"> 1998年甪直镇人民政府斥资恢复万盛米行原貌,再现民国年间江南米市风貌,同时增加江南历代农具陈列,成为一处具有独特水乡风味的新景观。</p><p class="ql-block"> 如今,百年前的江南米市跃然眼前,但圣翁的名作却被踢出了课本!</p> <p class="ql-block">农具展</p> <p class="ql-block"><b>保圣寺</b></p><p class="ql-block">保圣寺是江南一座著名的千年古刹,寺内古物馆里的塑壁罗汉相传是唐代塑圣杨惠之的作品。保圣寺原名保圣教寺,始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一做皇帝就大兴寺庙。保圣教寺即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保圣寺历代兴废,最盛时,殿宇5000多间,僧众千人,范围几达半个镇。及至明代成化年间,寺内仍有200多间建筑,保持了一流寺庙的格局。寺内现存建筑有二山门、天王殿、古物馆等。保圣寺是集明代建筑精华、珍贵文物与唐代泥塑艺术瑰宝于一体的古刹,拥有天王殿、青石经幢、古铁钟及闻名遐迩的“塑壁罗汉”。</p><p class="ql-block"> 保圣寺的经幢,系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建,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重立,刻有陀罗尼经咒,由于年代久远,不少字迹已无法辨认。保圣寺原有唐宋经幢各一,现只存下这一座和另一座的一块八角形刻经石了。</p><p class="ql-block"> 保圣寺的这座寺钟,铸于明末清初,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钟上铭文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吉言。铁钟,既是佛寺的镇山之宝,也是佛寺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b>古物馆及罗汉塑像</b></p><p class="ql-block">保圣寺庭院之北,就是在大雄宝殿原址上建立起来的古物馆,内有世界闻名的“塑壁罗汉”。据《吴郡甫里志》记载,原来的大雄宝殿建于公元1013年,殿内供奉释加牟尼佛像,旁列罗汉十八尊,为圣手杨惠之所摹。杨惠之(713-741年),吴县人氏,唐开元年间,他与吴道子一起学苏州画家张僧繇的笔法,后专功泥塑,当时有“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的美谈。杨惠之在南北各地寺院制作过许多塑像,但由于泥塑作品不像石刻铜雕那样经久,因此其真迹很难保存下来。</p><p class="ql-block"> 1918年夏天,史学家顾颉刚应叶圣陶等人之邀来游保圣寺,在大雄宝殿里见到这出自唐代圣手的作品时,不禁为之惊愕倾倒,兴奋之情难于言表,但当时大雄宝殿已由于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十八尊罗汉塑像随时有被毁的危险,于是就在报刊上将这堂久不为人注意的罗汉公布于众,呼吁抢救,但当时的政府未能立即采取措施。1928年,大殿半边坠塌,半数罗汉被毁,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过后,经蔡元培、马叙伦、叶楚伧、顾颉刚等先生的呼吁,公私合力集资倡修,1932年,由建筑专家范文照设计,建造了这座中西合璧式的罗汉堂,并由雕塑家江小鹣、滑田友等把这幸存的九尊罗汉塑像放在这个位置,现馆内罗汉塑像虽仅存一半,且还有残缺,但仍不失为古典艺术上的瑰宝。1961年,保圣寺罗汉塑像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p> <p class="ql-block"><b>白莲寺旧址</b></p><p class="ql-block">白莲寺是陆龟蒙别业,宋熙宁6年重建,现仅存大殿遗址,十六只宋代柱础依然伫立原处。</p> <p class="ql-block"><b>陆龟蒙墓园</b></p><p class="ql-block">陆龟蒙出生在苏州大户人家。《吴郡志》载,是陆元方七世孙。陆元方在武则天朝两度为相。陆龟蒙曾几度参加科考,可惜时运不济。于是到湖州和苏州担任刺史幕僚,不久也辞职了。毕竟不是科班出身,不能做一把手,只能打打下手,不能指挥如意。他没有回到苏州城里,据说他在苏州城里有房子,在光福也有房子。他一下子隐居到松江甫里,也就是现在的甪直镇。当时是一个交通闭塞的江南小镇。在这小镇上,他吟诗、种田、斗鸭、垂钓、喝茶、饮酒、乘着小船悠游。这几项做得最有名的是吟诗,他成为了晚唐著名诗人,和皮日休一起并称“皮陆”,在晚唐诗坛称雄。</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种田,知识分子种田和一般农民种田不同,陆龟蒙善于总结经验,他对“犁”进行了研究,写出了一本书叫《耒耜经》,于是中国诞生了一部最早的农具专著。后人因此称他为农学家。</p><p class="ql-block"> 斗鸭作为一项娱乐活动,盛行于吴下,名闻于天下。陆龟蒙不能免俗,也喜欢“斗鸭”。他不同于别人,自己可饲养斗鸭,还开辟了养鸭池,“斗鸭池”至今保留在陆龟蒙墓前,也因为这个斗鸭池,使得“斗鸭”这项娱乐活动至今还让人们知晓。</p><p class="ql-block"><b>千年银杏</b></p><p class="ql-block">保圣寺西院内现存三株银杏树,树龄均超千年,最大一株距今1500余年,被誉为“世纪之树”。其中一株腹中寄生枸杞树,另一株“怀中抱子”寄生榆树,形成罕见奇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以这些银杏为原型创作散文《三棵银杏树》,初冬时节金叶纷飞,成为古镇标志性景观。</p> <p class="ql-block"><b>叶圣陶纪念馆</b></p><p class="ql-block">叶圣陶纪念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叶圣陶公园,保圣寺西侧,建于“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原址上,1917年至1922年,叶圣陶曾在这里任教。在其逝世后,当地将原校区几处旧址重新修建,辟为叶圣陶纪念馆。叶圣陶纪念馆为江苏省学校德育教育基地、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3月,叶圣陶纪念馆所在的叶圣陶执教旧址与叶圣陶墓一并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香花弄/马公场</b></p><p class="ql-block">甪直香花弄是甪直古镇历史最悠久的小巷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乾隆之前 。香花弄南起香花桥北堍,北至保圣寺山门前,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逐渐成为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热门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b>沈宅</b></p><p class="ql-block">沈宅位于江苏苏州甪直镇,始建于1873年(清同治年间),距今已有150余年历史,原建筑面积达3500平方米,现开放西部约720平方米区域。其主人沈柏寒是清末民初教育家,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后投身家乡教育事业。</p><p class="ql-block"> 沈家因产业庞大、财富雄厚,清末民初时被称为“沈半镇”,意为占据甪直全镇半数财富。沈宅主体建筑包括仪仗厅、乐善堂、楼厅等,布局体现“亦仕亦商”特点,装饰以木雕、砖雕、石雕为主,典雅精致,具有苏式古典风格。乐善堂内悬有教育子孙的楹联:“经济有成事业俱自苦志起”,“读书最乐俊彦都由名教来”,反映沈家重教传统。部分区域(如沈家弄3号)为民国初期增建的花园洋房,中西合璧,含大厅、香台及石拱桥等独特设计,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沈宅因建筑保存完好,曾作为《红楼梦》《围城》等影视作品的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保留古井(传为宋、明时期)及大户人家厨房陈设,增添历史沉浸感。</p> <p class="ql-block">沈宅的厨房</p> <p class="ql-block">沈宅后门</p> <p class="ql-block"><b>甪直源丰粥铺</b></p><p class="ql-block">1956年,甪直供销社将张源丰、沈成号、鼎康三家私营店铺合并,组成吴县甪直酱品厂。2003年,酱品厂迁址。2009年,原有厂房被拆除,仅保留门市部三间。</p> <p class="ql-block"><b>甪直萝卜</b></p><p class="ql-block">甪直萝卜是甪直独具风味的名优产品,始创于清朝道光年间,普通的外表下凝聚了近200年的古法技艺。如今还是甪直的“金字招牌”,每年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2016年,甪直萝卜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甪直萝卜讲究“粗菜细做”,有“原料特、工艺老、口味鲜、色泽美、储存久、营养高”六大特点。从种萝卜开始便严格要求,再到繁琐的工艺,长达10个月的制作周期,最后100斤萝卜才出18斤成品,是真正用时间制成的“匠品”。</p> <p class="ql-block"><b>甪直名人馆</b></p><p class="ql-block">甪直名人馆,暂收录古代进士62名,举人53名(中进士者不作复计),古代名人407名,现当代名人460余名。每一位名人,都是一本立体的书,都是一首隽永的诗,他们是时代的骄子,民族的脊梁,社会的精英,更是甪直的光彩与骄傲。</p><p class="ql-block"> 一部厚重的甪直名人史,其实就是甪直悠久文明史的缩影。陆龟蒙、高启、王韬、叶圣陶立身立言,育天下之人;杨惠之、管平湖、萧芳芳精益求精,树不朽技艺;戴振铎、殷之文、殷震,一镇三院士、一门双院士,成为一时佳谈......步入甪直名人馆,了解名人故事,见贤思齐,不禁心潮澎湃!通过探访甪直名人馆,拜读名人事迹,领略名人风采,学习先贤精神,心灵深受震撼!</p> <p class="ql-block">晚餐在“源丰私房菜”品尝了清蒸白鱼</p> <p class="ql-block"><b>D31(4.14周日)</b>甪直~木渎(38),住宿2晚</p><p class="ql-block">晨摄古镇,早餐后退房,前往木渎古镇。原计划先途中先前往千灯古镇游览(下雨取消)。</p><p class="ql-block">木渎古镇 住2晚</p><p class="ql-block"><b>门票:</b>古镇免费,3景点联票收费:</p><p class="ql-block">成人票:原价¥78,网上预订¥66。</p><p class="ql-block">老人票:原价¥39,网上预订¥36。</p><p class="ql-block"><b>住宿:</b></p><p class="ql-block"><b>玖树·溪岸人文旅店</b>18963666579</p><p class="ql-block">已加老板何先生微信</p><p class="ql-block">留香大床房 315/2.0大床/28m 预订</p><p class="ql-block">店家升级为一层景观大床房</p> <p class="ql-block">晨起遛墨墨</p> <p class="ql-block">导航:甪直~好又多购物木渎店</p><p class="ql-block">38公里/53分钟</p> <p class="ql-block">到达“好又多购物木渎店”对面的停车场(客栈有停车券),然后联系客栈老板接人。穿过金星二村,由香溪岸旅游街区后门进入,到达玖树·溪岸人文旅店,距离300米。第二天老板帮忙将车停进香溪岸街区,便于离开时装行李。</p> <p class="ql-block"> <b>木渎古镇</b></p><p class="ql-block">风月虹桥跨碧湾,香溪千载润灵岩。</p><p class="ql-block">茶余小坐山房下,半为春光半为闲。</p> <p class="ql-block"><b>木渎古镇</b></p><p class="ql-block">木渎古镇,别称香溪,坐落在江苏省苏州古城的西部,太湖流域的怀抱中。这里不仅是美女西施的梳洗之地,更是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居所,因此有“吴中第一镇”和“秀绝冠江南”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这座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春秋时期,吴越纷争,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使用“美人计”,将美女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王夫差专宠西施,特地在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木塞于渎”,木渎之名便由此而来。木渎古镇的著名文物遗迹包括严家花园、虹饮山房、古松园、灵岩山和天平山等。</p> <p class="ql-block">苏州玖树·溪岸人文旅店</p><p class="ql-block">一家很有文人气质的民宿客栈</p><p class="ql-block">自营的苏帮菜馆的食材都是自有农场出产。</p> <p class="ql-block">木渎古镇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b>香溪</b></p><p class="ql-block">香溪原名山塘河,相传吴王夫差为西施在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西施每日在此用香料沐浴,胭脂水或香花浸泡的水流入山下溪流,使整条河散发清香,故得名“香溪”。</p> <p class="ql-block">香溪桥</p> <p class="ql-block"><b>永福桥</b></p><p class="ql-block">永福桥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位于木渎古镇的香溪河上,是木渎古镇的重要历史遗迹之一。永福桥的建造年代可以追溯到明朝末期,经过多次修缮,至今仍保存基本完整。</p> <p class="ql-block"><b>西施桥</b></p><p class="ql-block">西施桥位于木渎古镇的山塘街附近,紧邻严家花园,横跨香溪河。桥长约16米,宽约3米,为单孔平板石桥,桥面由青石铺就,两侧护栏雕刻精美花纹,整体风格古朴典雅。据记载,该桥建于宋代,清代道光年间重修,桥名镌刻于桥梁上,桥墩石柱还饰有简单浮雕。</p><p class="ql-block"> 西施桥名源于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传说西施曾在香溪边用香料沐浴,浴水流入河中使溪水芬芳,故称“香溪”,桥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b>明月寺</b></p><p class="ql-block">明月寺位于木渎古镇山塘街,毗邻严家花园、虹饮山房。由僧人明智于后唐清泰二年(935年)创建,明洪武初年归并至普贤寺。清代光绪年间(1886-1890年)由僧道根重修,后因“文革”被毁,1993年修复开放。</p><p class="ql-block"> 寺庙沿中轴线对称布局,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两侧配钟鼓楼及药师殿等配殿,风格与邻近的灵岩山寺相似。</p><p class="ql-block">山门殿:匾额为贯澈长老题写,供奉千手观音像。</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核心建筑,五间两层,供奉“三世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及十八罗汉,殿前有康熙、乾隆御笔碑刻。</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的500罗汉,栩栩如生,形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暮色中的香溪岸</p> <p class="ql-block">旅店后院</p> <p class="ql-block">在客栈老板开的“溪岸苏帮菜”吃晚饭,还品尝了饭店自酿的米酒。</p> <p class="ql-block"><b>D32(4.15周一)木渎游览</b></p><p class="ql-block">上午灵岩山游览 (免费),下午古镇休息</p> <p class="ql-block">晨起遛墨墨</p> <p class="ql-block">晨摄木渎古镇</p> <p class="ql-block">香溪晨色</p> <p class="ql-block"><b>永安桥</b></p><p class="ql-block">永安桥是古镇最老的桥,建于明弘治年间建,单孔花岗岩石拱桥。当地有个习俗--“走永安,祈福保平安”,桥头上刻有阳文“一把莲”,寓意吉祥。</p> <p class="ql-block"><b>严家花园</b></p><p class="ql-block">严家花园,位于木渎古镇山塘街王家桥北,最初是清乾隆年间苏州大名士沈德潜的寓所。清道光八年(1828年),沈氏后人将此院落让给木渎诗人钱端溪。钱氏叠石疏池,筑亭建楼,取名端园,有友于书屋、眺农楼、延青阁诸胜。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木渎首富严国馨买下端园,重葺一新,更名“羡园”。因园主姓严,当地人称“严家花园”。严家花园经过三代主人的努力,前后历时二百多年,无论是岁月沧桑,还是人文蕴积,都赋予严家花园一种文化气息和名园风范。被现代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教授称为“江南园林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b>怡泉亭</b></p><p class="ql-block">怡泉亭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四月,是木渎镇居民殷心揖为纪念逝去的挚友冯怡泉而建。冯怡泉临终前将毕生积蓄一百两银子托付给殷心揖保管,后因暴病身亡且无子嗣,殷心揖便用这笔钱开井造亭,既便利路人饮水,又以亭铭志,寄托哀思。怡泉亭被当地人视为“纯真友谊的象征”,殷心揖的弟子曾赋诗《井亭》赞颂:“遗金昔日有怡泉,泉下埋名亦有年。今日翼然谁肯构,怡泉亭畔说怡泉。”。清代康熙年间亭顶曾大修,至今仍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怡泉亭</span>全石结构,平面呈正方形,宽约3.1米(一说0-1米,可能为排版错误),高4.5米,屋顶为歇山檐式,由八块条石合盖而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怡泉亭</span>原位于木渎镇殷家弄,后因景区开发迁至山塘河畔,是木渎现存四座古石亭中唯一保存完好者。</p> <p class="ql-block"><b>御码头</b></p><p class="ql-block">据史料,公元1751年的春天,乾隆首次南巡,御舟经运河,转胥江,折入香溪,在此舍舟登岸。后来乾隆六下江南,六度到过这里,也就竖起这个“御码头”碑亭。</p> <p class="ql-block"><b>虹饮山房</b></p><p class="ql-block">虹饮山房是木渎文人徐士元的私家园林,徐士元一生不慕功名,唯喜居家读书,嗜酒癖好,常和朋友在园中诗酒为乐,而且酒量极大,号称虹饮。因孝子给母亲建戏楼。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必定在此弈棋品茗,游园看戏,又称乾隆的民间行宫。南堂屋正中上悬刘墉题写的“程子四箴”匾额。</p> <p class="ql-block"><b>沈寿故居</b></p><p class="ql-block">沈寿故居位于木渎镇山塘街中段,是清末著名的“刺绣皇后”沈寿的故居。沈寿在童年时期在这里跟随胞姐沈鹤一学习刺绣,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p><p class="ql-block"> 沈寿故居原本是明代李氏小隐园,后来经过多次转让和改造。在清末,徐士元购得并进行了扩建改造,形成了前宅后园的布局。随着徐家的衰落,园子又几经转手,最终成为了沈寿的外祖父家。沈寿在这里学习刺绣,并最终成为著名的刺绣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b>古松园</b></p><p class="ql-block">古松园是清朝木渎四大富贾之一蔡少渔的宅第园林,因园内有一株五百多年的罗汉松而得名,是中国巴洛克式建筑。正厅轩四对棹木形如官帽翼翅,俗称纱帽厅,梁上雕刻各种戏曲人物,真是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b>灵岩山</b></p><p class="ql-block">灵岩山,本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馆娃宫的旧址,也是越国献西施的地方。现今尚存吴王遗迹和古迹有:吴王井、梳妆台、玩花池、玩月池、响廊、琴台、西施洞、智积井、长寿亭、方亭等。清圣祖康熙和清高宗乾隆二帝南巡时,在山顶筑有行宫,清咸丰十年焚于兵火。灵岩山寺开创后,高僧辈出。晋、唐间的住持已无可考,自宋以后,如宋之圆照、慈爱、佛海,元之石湖、清之弘储等,均为著名高僧。至民国十五年,净土宗十三祖印光法师卓锡灵岩,远绍庐山东林,力阐净土宗。</p> <p class="ql-block"><b>待月亭</b></p><p class="ql-block">待月亭的设计风格独特,亭子本身建在湖面上,与岸边通过长廊相连,形成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墨画。亭子的设计不仅美观,还非常实用,周围的长椅和石桌为游客提供了休息和赏景的便利。</p> <p class="ql-block">浣香榭</p> <p class="ql-block">接翠婷</p> <p class="ql-block">灵岩山寺牌楼</p> <p class="ql-block">落红亭</p> <p class="ql-block">观音洞</p> <p class="ql-block">包有灵气·灵岩素包</p><p class="ql-block">素食自助餐28元/位</p> <p class="ql-block">卧牛眠象</p> <p class="ql-block"><b>灵岩山寺</b></p><p class="ql-block">灵岩山寺是江苏省苏州市的景点,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之滨,木渎古镇西北,位于有着“秀绝冠江南”之称的海拔二百二十公尺(高三百六十丈)的灵岩山麓上;始建于西晋,是一座具有1600余年历史的庄严古刹。</p><p class="ql-block"> 灵岩山寺,又名崇报寺,梁时名秀峰寺,唐代始称今名。明弘治年间寺庙遭毁,清康熙时重建;咸丰时又毁于战火,现存殿主要为印光法师于三十年代重建。</p><p class="ql-block"> 灵岩山寺的中轴线上有天王殿(有实物记载庚申年重修)、大雄宝殿、念佛堂三进殿堂,东部为多宝塔、钟楼、香光厅等建筑,西部为花园。天王殿正中供奉天冠弥勒,后为持杵坐像韦驮,两旁为彩塑四大天王像。灵岩山寺的大雄宝殿高25米,宽20米。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像,高6米。两旁侍立迦叶和阿难两大弟子像。</p><p class="ql-block"> 灵岩山寺在春秋时是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馆娃宫故址,东晋时,司空陆玩曾居于灵岩山,因得闻佛法,故舍宅为寺,成为灵岩道场之开端。</p> <p class="ql-block"><b>灵岩石龟</b></p><p class="ql-block">灵岩石龟是苏州木渎的灵岩山上南面的一块突出的巨石“望佛来”。此石像匍匐在地、翘首南望的大乌龟,这就是灵岩一景“乌龟望太湖”。 站在石龟上向南眺望,可以看到一条河笔直伸向太湖。</p> <p class="ql-block">下山的路伴着翠绿的竹林让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晚餐品尝了苏帮菜的梅菜扣肉和土鸡汤。半只土鸡汤吃不完,老板放到冰箱里,明天早餐给我们做鸡汤面,而且还早餐免费。谢谢店家了。</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在江南水乡的最后一天,明天我们就要踏上回程之旅了。先去兴化千垛景区看看水中的垛田油菜花和水中森林;再去日照海滨欣赏日出日落;然后驻车孙子故里滨州休息一晚;最后返回北京,结束春日江南行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