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曲春深满郡霞,越人多种刺桐花。……泉州小记

yin jun

<h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i>  自幼喜欢悬疑神探小说。荷兰人高罗佩的《大唐神探狄仁杰》更是百读不厌。其中有描写泉州的街肆小巷常让我痴迷。但由于我的方向感极差,一直觉得泉州极远。便更生出无尽的幻想。</i></b></h1> 一个叫刺桐的地方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泉州一座在历史的长河中悠悠游遊的古城,史称刺桐蜚声海内外。仿若一杯美酒,令人沉醉于她那独特的甘醇之中!</p> <h3>  白岩松说过:“泉州,是你一生有机会,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h3> <h3>  泉州濒临东海和南海,又扼晋江下游,是个优良的港湾,南北朝时就已经是有规模的商港。南宋时,泉州迅速崛起,成为与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贸易的大型港口城市。入元后,泉州港的海外贸易盛况空前。</h3> <h3>  《马可·波罗行纪》对泉州的描述是这样的:“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像。此处每个商人必须付出自己投资总数的百分之十作为税款,所以大汗从这里获得了巨大的收入。”</h3><h3></h3> <h3>  马可波罗将刺桐港描述成与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港,而此后的人们便时时记住元代的泉州有着惊天地泣鬼神的大城市地位,却不曾想在更早些的宋朝泉州,才真正是神一般的存在,这才是真实的世界第一港。</h3><h3></h3> <h3>  福建自古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而闽南所幸独自占有那可怜的半分田。且山水宜居,海通天下,闽南的人口密度历来也是雄冠八闽。</h3>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中国被全世界铭记,就是因为宋朝的海外贸易。由于,宋朝随处可见的陶瓷在外国成了紧俏货,所以,宋代的制瓷业蓬勃发展。在当时,宋朝的“宋瓷”恐怕比“宋词”更具国际知名度。我们且来看看英语中“China”的含义,该词取自印度语中的“丝绸”,除了代表中国之外,又有“瓷器”的意思。从这个英文单词上,我们就能看出:外国人第一次认识中国是通过丝绸,第二次就是通过宋瓷了。</p> <h3>  当时泉州港中有大船百余艘,小船不可胜数,这里出产的绸缎,较杭州及大都更好。"足见当时泉州的繁荣景象,这也正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典型表现。</h3><h3></h3><h3></h3><h3></h3><h3></h3> 安平桥 <p class="ql-block">  在晋江有一座看似普通却非常宝贵的石桥……《安平桥》。是目前国内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道而得名;又因桥长约5华里,俗称五里桥。安平桥属于中国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历时十四年告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些被海蛎子啃噬的桥身,不是伤痕,是桥与大海签下的共生契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块石板都是凝固的潮汐,每道石缝都藏着赶海人的歌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月光漫过160孔桥洞,整座桥化作通往宋代的渡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海风雕琢的宋代石狮,那斑驳的身影映射出泉州海上贸易的漫长历史。</p> <h3>  “嗦啰嗹”也称采莲,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这是古越人遗风,歌唱中的“嗦啰嗹”就是古越族人辟邪去灾的咒语。又一说法;采莲是泉州的端午节习俗,采莲时唱的“采莲歌”,几乎每唱一句歌词,就要接唱一声“嗦啰嗹”,故而,“嗦囖嗹”来自采莲。</h3> <h3>  侨乡的歌谣中,唱不尽的是离愁。“雨仔雨蒙蒙,送君去出门。送到围头街,目滓流挨挨。举起为君遮雨伞,俯落为君穿草鞋,不知我君此去几时回?”一旦离开,对于故乡的妻子而言,便如断线的风筝,遥遥不知归期。“只有将一生的牵挂化为临别时的万千柔情,如水的眼眸倾满哀伤!</h3> <h3> 已是秋叶飘零之时,就在这悠悠古桥旁。不期想竟遇弘一法师。</h3> <h3>  1928年初夏一个风轻云淡的日子,大师粗衣芒鞋、风尘仆仆地赶在杭州到厦门的路上,途经泉州时,他无意遇见一片刺桐花海映衬着石头古城,那灿烂的刺桐花同样映衬着古城人灿烂的笑靥,很有些世外桃源的景象。<br></h3><h3>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而那时的中华大地已然风雨飘摇,满目疮痍。于是,大师决意改变行程隐居泉州静修佛事。</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  在纷乱的土地上法师落脚泉州是泉州之幸。大儒朱熹曾对泉州有过这样的评价: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正是这种在乱世中恍如遗世而外的桃源景致,将法师吸引而来并长留于此。</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  1942年,弘一法师自感将不久于人世,提前将自己的死期写信告知几位如夏丐尊一样的知交,然后写下“悲欣交集”的绝笔,此时,他眼中盈满了点点泪水,在彻悟止境中圆寂于泉州。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优美的旋律依然回响至今。</h3> 围头湾 <h3> 过了晋江大桥便是围头湾啦。围头湾位于福建省海岸东南部、台湾海峡西岸,与金门岛隔海相望。</h3><h3></h3><h3></h3> <h3>  站在古老的港口边,看着海浪激拍岸边。在这海洋与土地的边缘,黄的是沙,绿的是树,褐的是礁石。在围头湾,有的是沙,细细腻腻的黄沙以滩的形态出现,被爱美的人们赋予各种诗意的名字:金沙湾、月亮湾……在围头湾,绿绿的是成片的木麻黄,在最贫瘠的土地生长,为风景提供最细心的呵护;在围头湾,最任性的是礁石,随心所欲,形状不拘,散见于各个角落。</h3> <h3>  清代《晋江县志》这样描绘围头:正瞰大海,南北洋舟船往来必经之地。围头湾海阔水深,是天然避风良港。</h3> <h3> 遥望金门</h3> <h3>  这里水产丰富,石斑鱼、黑鲷、红鲷、龙虾、黄花鱼……海的馈赠让围头人代代繁衍,烟火不断。</h3>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h1><b> 南天禅寺</b></h1> <h3> 南宋小朝庭偏安一隅,将中原的财富、文化精髓带给了江南,给江南带来了繁华。当时南宋极端发达的经济位居全球之首。大量贸易往来造就了泉州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同时海路的风险,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都造就了佛教的极盛。至今泉州的庙宇香火在大众中仍颇有影响。当然中原精湛石刻艺术也在泉州绽放。这里有江南最大最美的石刻佛像,年年岁岁受到顶礼膜拜。</h3> <h3>  话说南宋嘉定年间的一天夜里,有个名叫守净的和尚从此路过,忽见一块大岩石上闪出三道灵光。和尚认为,这是“山萃众岳之灵”的征象,应该顺时应势造佛建寺,以供奉祀。于是以此为号召,募缘雇工,在这块大石上,雕出三尊高六米许、宽三米左右,造型魁伟、仪容端庄的佛像。摩崖石佛3尊,身高4.6米,盘坐莲花座。莲花座高1.8米,座下水波纹饰,高 0.5米,通高6.9米。弥陀居中,披衣露乳,胸有佛号,丰腴 玉润。两侧观音、势至头戴佛冠,各一手作施佛礼状,一手执经书、净瓶,双目平视,形态自若。崖壁上浮雕盘龙柱2根。</h3> <h3>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寺宇屡有兴废,历代均有修葺。元顺帝至元四年寺废,随即重建。明永乐年间,殿宇丘墟,迨明成化已酉始复新构,后又霜雨侵蚀,多处倾圮。至清康熙三十六年将军吴英重建,并取泉南佛国之意,更其匾额曰:“南天禅寺”。</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  泉州现存的摩崖造像的规模之大、雕刻之精均无出南天禅寺石佛之右,尤其是一石三佛、三佛共―龛、背有护光等特点为福建地区所罕见,实为难得之佛教石雕。此三尊佛像,历经八百余载沧桑,犹栩栩如生,辉生云石,真如楹联所云:“历千劫而不古,偕万物以同春”。其形神之兼备,雕饰之精妙,系承继唐代石雕繁复华丽之艺术风格,堪称宋代泉州石雕艺术之瑰宝。</h3> <h3>  石壁上有僧镌一“心”字,心中一点放下,旁题曰:“放下全无事,提起万般生”不唯佛门警偈,更富含人生哲理。</h3> <h3>  寺左岩上有圆石—珠,上镌“宝藏”二字;寺右摩崖巨石,刻有“泉南佛国”四字,每字高达1.7米,刚劲俊遒,为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所书,清光绪间泉州知府李增蔚题刻“菘嶽降神”四字于其侧,圆满凝重,笔势稳健,亦为人所称道。</h3> <h3>  这是一株生命力极强的树,种子落于贫瘠的岩石上。渴求活下去的愿望竟能长出如此庞大的根系。反观人生更是越艰难越应顽强。</h3> 西资岩寺 <h1><font color="#167efb"><b>  泉州民谚有“西资岩石佛好坐不坐,南天寺石佛好站不站”,意即两寺石佛“坐”、“站”互换,趣味盎然。 </b></font></h1> <h3> 为了去找西资岩寺,度小姐又引着我们围着围头湾转了许久。到了一片胡萝卜地告之导航结束。景色到是怡人,寺呢?</h3><h3> 在附近找到一个窝棚,人家说被度小姐导来的人不少。哈!可爱的小度,既离不开她又不敢相信她。</h3> <h3>  西资岩所处的位置刚好在围头海港,过去海船出航到南洋,无论是从泉州还是从安海出发,都要经过围头海港,这里经常聚集着许多海船。过去村民与船员为了祈求出海平安,都会在海港码头附近建一座寺庙。由于离金门很近,58年炮战竟有炮弹惊挠了佛爷据说受了皮外伤。</h3> <h3> 西资岩的始建年代不详,存有争议。据《晋江县志》载,寺始建年代为“宋绍兴十八年”。但现存碑刻《重修西资岩纪德碑》则载“相传始建于隋唐间,岁莫可考”。陈起彬所撰的《西资岩纪事崖刻》云:“寺之创建不知起至何年,仅留有小碑,载有宋绍兴年间王圆、蔡婆养修理石砌。由此以溯则是寺之建殆起自隋唐之世矣……”</h3><h3></h3><h3></h3> <h3>  现寺庙为华侨蔡本油在 1935年重修。相传蔡本油家道贫寒,只在海边码头帮忙挑担搬运,到了除夕将近,船只也停下来过年,无担可挑。蔡本油拿着扁担,孑然一身来到西资岩大寺中,躺在宫口石头上晒太阳。耳中听得附近鞭炮响声,心中知是廿三日各户在向宫神佛辞年。他静坐多时,却未见有人来,心中百感交集,遂跪在大佛前祷告:“大佛阿大佛,你是庙宇破落,金身并无装修,以致无人前来辞年;我蔡本油一身落魄,也无才调可做年兜,大佛是神,蔡某是人。而今命运相同,今大佛您得指点我一条出路,我蔡某如能发迹,定要重新庙宇,重修金身。今以这扁担为准,我将扁担竖在宫口,大佛指点看扁担倒啥方向,我去那个方向谋生。”于是把扁担竖在宫口,一放手扁担倒向东南。于是蔡本油在亲朋资助下到了菲律宾,后来果然成为糖业巨商,遂捐巨资重建西资岩,三尊大石佛俱用金箔装扮。故事传开,俱说大佛灵应,香火鼎盛。</h3><h3><br></h3> 龙山禅寺 灵源禅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宋朝末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南宋灭亡后,端宗赵昰和弟弟赵昺在大臣的护送下,一路南逃,本欲“作都泉州”,谁知泉州的“土皇帝”蒲寿庚早有降元之心,不仅拒绝了张世杰借船的请求,还将留在泉州的南宋宗室子弟与士大夫尽数杀光。不少当地百姓不愿与之为伍,冒着被打压的风险,支持宋军。但赵昰终因腹背受敌,没能“挽江山于既倒”,惨遭杀戮,然其气节令人钦佩。目睹耳闻泉州的故事,对这座城市的景仰便愈发深浓了。</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