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店河见行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秋水易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依山傍水藏闺中,</p><p class="ql-block"> 青砖灰瓦显真容。</p><p class="ql-block"> 春观鱼跃纵南北,</p><p class="ql-block"> 秋听鹿鸣贯西东。</p><p class="ql-block"> 兄弟齐心共甘苦,</p><p class="ql-block"> 作善降祥润家风。</p><p class="ql-block"> 苍山绵绵终有尽,</p><p class="ql-block"> 神龟仙人福无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店河见行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个秘藏在大山深处的古村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秋水易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距卫辉市西北26公里处的太行山东麓的沧河之畔,隐藏着一处中国首批传统村落、豫北地区规模最大和原有风貌最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这就是风景如画、占地面积约五万平方米的古村落——小店河。这里环境优雅,依山傍水,翠柏环绕,绿树成荫,景色宜人。踏入这片绿意盎然的山水间,一座庞大的古建筑群映入眼帘。这些古宅以清灰色的砖瓦构筑,院落间井然有序,彰显出森严的建制与精湛的工艺。尽管历经沧桑,有些建筑已显得破败不堪,甚至残缺不全,但它们依然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气质,仿佛在诉说着往日的辉煌。那么,在这偏远的山峳间,为何会藏有如此规模的庄园?它的主人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小店河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由阎氏第十世宗祖阎榜所建。据阎氏家谱记载:在明朝洪武年间,阎氏祖居山西林虑,几经迁徙,至第九世阎无觉时举家由林县吕儿庄迁至汲县(今卫辉市),后又由其子阎榜兄弟二人于乾隆十三年迁至沧河沿岸,在沧河边上建一小店铺,故取名小店河。据《卫辉市志》、《卫辉地名志》记载:清初有户闫姓人家在沧河边开了一家店铺,故称小店河。据《闫氏家谱》记载:闫氏祖居山西林虑,后迁林县吕儿庄,到第九世闫天党时携子南迁于汲县,后由第十世闫榜奉母命迁居至小店河,他就是小店河的闫氏始祖。</p><p class="ql-block"> 闫氏家族因生活所迫,从山西林虑迁往河南林县。面对严酷的生存环境,闫氏家族的第十世成员闫榜及其兄弟决定继续南迁。终于,在清乾隆十三年,他们踏足卫辉境内,被这里的丰饶土地和充沛河水所吸引。于是,他们在此开荒耕种,并在沧河边开设了一家小饭店,勉强维持生计。某年大雪纷飞之际,一位病重的老者倒在店门前。闫氏兄弟心生同情,急忙将他扶入屋内,并灌以姜汤、请来医者。老者病愈后,感激不已,声称自己是一位高人。他指点闫氏兄弟一块风水宝地——半山腰中的一处形似金龟的骨堆。老者预言,若将家安于此地,不久后生活将大有改善。虽然兄弟二人对老者的预言半信半疑,但他们还是决定一试。</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闫氏家族在这块风水宝地上辛勤耕耘,日子果然逐渐好转。这个传说不仅流传至今,更成为小店河古村落的一段佳话。而那位高人老者,也仿佛成为了一个永恒的传说,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p><p class="ql-block"> 在告别了那位高人老者后,闫氏兄弟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哥哥闫榜表示疑虑,他认为把家安在满是石头的山上毫无意义,毕竟这些石头无法提供食物。而弟弟则持不同意见,他坚信老先生必有深意,而且他们曾救过老先生的性命,老先生不太可能欺骗他们。因此,弟弟建议不妨尝试一下,看看是否真的如老先生所言,生活会有所改善。</p><p class="ql-block"> 他们就地取材,迅速构建了几间石头房屋。然而,日子似乎并未因此发生显著变化。一日,一位商人途径此地,感慨道:“你们兄弟俩简直是守着金山受穷。”弟弟听出了商人话中的深意,于是向他请教。商人说,他发现这片山上遍布粗桃树和野麻,这些树皮是造纸的绝佳原料。若能制成绵纸,便可确保一生的衣食无忧。哥哥表示,他们主要擅长务农,对造纸一窍不通,即便学会了,也担心销售问题。商人说,销售问题无需担忧,他愿意收购,而且可以提供造纸技术的指导。弟弟听后大喜,连忙准备了一些菜肴和酒水,邀请商人享用。并承诺,只要商人能带他找到学习造纸的地方,今天的饭菜就免费。</p><p class="ql-block"> 在商人的指引下,兄弟俩的造纸生意逐渐兴旺,货物络绎不绝,商人们纷纷前来,街道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当他们赚取了第一笔可观的收入后,哥哥提出了扩建宅子的想法,希望能光宗耀祖。然而,弟弟却有着更广阔的视野,他主张不仅满足于现状,更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探寻更多的财富来源。经过一番讨论,弟弟成功说服了哥哥,共同决定进军新领域。除了继续发展造纸业务外,他们还购入了一群绵羊,并雇佣专人负责放牧,以此拓宽收入渠道。</p><p class="ql-block"> 这位牧羊人并非泛泛之辈。他引领着羊群,一路向北,边放牧边繁殖,使得羊群日益壮大。每当羊群数量增多时,他便挑选出部分羊,再雇佣人员专门负责放牧。经过漫长的旅程,他竟然将羊群放牧到了鄂尔多斯,覆盖了半个中国的广袤地域。起初的几十只绵羊,在他的精心管理下,已经繁衍到了几万只,牧羊人数也达到了上千人。然而,一次因牧羊人之间的纠纷引发的群架事件,竟然意外地揭露了他们都是来自河南卫辉府小店闫家的同族兄弟。</p><p class="ql-block"> 闫家日渐富裕,他们明智地聘请了城里的教书先生,在村里创立了私塾,并鼓励子孙们远赴卫辉、漳德、汴梁等地求学,甚至更远的地方。他们期望后代能通过读书来获得官职,从而进一步壮大家族。历史记载,闫家三道门曾悬挂过四块匾额,其中第一道门上就曾挂过一块皇帝御赐的“恩贡”匾。在清朝,每当新皇登基或国家庆典时,朝廷都会在贡生中挑选出杰出人才,并赐予“恩贡”牌匾以示嘉奖。闫家能够获得此殊荣,无疑为他们带来了极大的荣耀。统计显示,闫家六代人中共有97人步入仕途,这也是闫家财富不断积累的重要支柱。</p><p class="ql-block"> 巍峨的门楼映衬着闫家的繁华,他们不仅在学业上追求卓越,更在商道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京城到江南,闫家的生意版泛,涵盖了丝绸、瓷器、钱庄、造纸和煤炭等多个领域。凭借分散在各地的自家官员的庇护,他们的商业活动顺风顺水,日进斗金。在总部小店河,他们甚至专门建造了一个院落来储存财富,其规模堪比现在的银行金库。存钱时,他们需要爬梯子从房顶的口子往里倒,而取钱时则从门槛下往外扒,这种独特的存取方式,使得他们积累的财富数量之多,令人难以估量。</p><p class="ql-block"> 在嘉庆25年(公元1820年),闫家兄弟着手兴建大规模的宅院。随着第一所宅院的落成,他们在随后的二百年间陆续增建了九个院落。</p><p class="ql-block"> 小店河环境幽雅,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势更具特色,从远处看像一巨龟,头指沧河,如“神龟探水”。整个村寨都建在龟背上,人们形象的称之为龟背宝地。据考证,道光年间,闫氏有三兄弟,由于兄弟三人的生活道路不同,至今村寨留下了不同模式的建筑,老大重耕织,建房保持了中原传统的三门四户的四合院、三进院过厅式建筑,由东向西呈梯形。这也就是民间常说的不出“三门四户”。老二仕途顺利,复制了京城阁楼式建筑图纸,修建了宫式阁楼庄园,但仍带有中原建筑特色,全庄园四合院、四进院,建筑规模宏伟,大有鹤立鸡群之势。老三生意兴隆,靠官经商、富豪乡里,修建了包括地下室在内的楼阁庭院数座,护院和贫雇农居住的房屋大而阔,且靠近南北寨墙。</p><p class="ql-block"> 这个村寨坐西向东,纵贯南北,布局合理,规模宏伟,依山傍水,景色秀丽。现存寨墙、寨门、十座院落、二十三进四合院、八十六座房屋,共计399间,其房屋建筑呈梯形。这些建筑主体均坐落于龟背之上,寓意着稳固传承。从高处眺望,这座宅院座西向东,沿着阶梯式布局展开,层次清晰,错落有致。它被精心设计为十进院落,每进院落又细分为二进、三进、四进、五进等不同层次。整个宅院布局紧凑而合理,既保证了行走的通道畅通无阻,又通过曲折的甬道将各个院落巧妙相连,形成了一个既封闭独立又四通八达的庞大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该宅院在建筑风格上,整体采用了明清时期盛行的硬山式建筑特点。其中,既有融合民间阁楼风格的建筑,也有官民结合的独特设计。同时,还体现了封建礼教严谨的闺阁绣楼,以及为科举之路刻苦攻读的公子书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临街的门楼设计尤为出色,不仅外观精巧、雕刻细腻,而且通过其高度的增加,与层层院落形成了巧妙的呼应与衬托,使得整个建筑群显得更加壮观宏伟。</p><p class="ql-block"> 穿越一幢幢精致的宅院,视线转向村寨的外部,一圈石砌的寨墙将其紧紧围住,宛如一座坚固的城堡。每段寨墙都精心设置了通往内外的寨门,而在村寨墙外的后山之上,还巧妙地设立瞭望台,用以警戒土匪等可能的侵袭,确保小店河的安全无虞。</p><p class="ql-block"> 曾经的名门望族如今已走向衰败,其背后的原因引发了广泛的猜测。其中,一种较为可信的说法是,闫家因一场人命官司而陷入困境,而对方实力雄厚,为了保护闫家子孙,他们竭尽全力行贿,试图从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府打通关节。据闫家后人所述,当时运送白银的毛驴因过度劳累而死。虽然最终官司结果无从得知,但闫家为此耗尽大部分积蓄,元气大伤,这无疑加速了家族的衰败。还有另一种说法,为了抵御土匪的侵袭,闫家将珍宝深藏地下。然而,历经数百年的战乱,这些财宝多数已被劫匪洗劫一空。尽管如此,仍有人推测,部分珍宝可能仍被完好地保存在地下,只是尚未有人能寻得准确的藏宝线索。因此,时常有探宝者出现在小店河村周边,甚至使用金属探测器在广袤的土地上搜寻那些可能存在的金银财宝。</p><p class="ql-block"> 拴马石,这一历史的见证者,曾默默记录着昔日的繁华与忙碌(类似于现今的停车位)。在小店河村的某个门口,曾经聚集了十余匹马,那时的场景可谓车水马龙。而如今,小店河村已远胜于昔,不仅规模扩大了许多,居民也已不再局限于闫氏一家。闫家后人如今已遍布全国各地,这是他们曾经的辉煌与骄傲。后山的古老寨墙,见证了小店河村的变迁。在昔日的繁华中,它屹立于此,守护着这片土地。如今,虽然岁月已经在其身上留下了痕迹,但它依然屹立不倒,向世人诉说着小店河村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第一号院,阎氏家祠,这座建筑在1820年(嘉庆25年)应运而生。其建造背后的三大因素——人口兴旺、经济富裕以及官职显赫,共同见证了阎氏家族的繁荣。</p><p class="ql-block">第二号院,由房主人阎多澄在民国时期建造,是整个建筑群中最晚的一座。门楼石碣上刻着的“侨云山房”寓意着居住在极高之地,而“春观鱼跃”“秋听鹿鸣”“天锡纯嘏”则表达了主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美好期许。</p><p class="ql-block">第三号院至第五号院,均为文秀才院,分别展现了不同的寓意。其中,“文秀才院”的房檐滴水,寓意着喜从天降、福在眼前;而“三门四户”则是封建家族的象征,彰显了家族的尊贵与地位。</p><p class="ql-block">第六号院,最初是一座草房,后来成为下人居住的地方。尽管简陋,却也承载着历史的痕迹。</p><p class="ql-block">第七号院,由文秀才所住,院内的“守身为大”和“作善降祥”的封建家训,勉励后人保持清白与善良。</p><p class="ql-block">第八号院的木雕“文人四艺图”则暗喻着书香门第的吉祥与幸福,两侧的暗八仙图更是彰显了主人的文化底蕴。门楣上的楷书“太行叠翠”更是对周围美景的生动描绘。</p><p class="ql-block">第九号院为武秀才的练武场,建于1826年,第九号院为武秀才的练武场,建于1826年,见证了家族中武秀才的刻苦训练与卓越成就。</p><p class="ql-block">第十号院则专门用作祠堂,用于祭拜祖先与神灵,体现了家族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p><p class="ql-block"> 1943年,此地曾作为汲淇抗日联合政府的所在地,其得天独厚的环境和独特的地形为其提供了优越的抗战条件。从远处眺望,这座建筑群宛如一只巨大的神龟匍匐在沧河南岸,而建筑主体则恰似龟背,寓意着稳固与长久。</p><p class="ql-block"> 穿过深宅大院,村寨的外部景象同样令人震撼。石砌寨墙环绕着整个建筑群,使其成为一个封闭而完整的防御体系。寨门设在每段寨墙的中间,方便通行;而在村寨墙外的后山上,还设有高耸的了望台,以防范不测之需。</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经过精心的修缮,小店河古民居恢复了其部分原有的风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这座古村落不仅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厚重,更展现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历经历史沧桑与世代变迁,小店河的阎氏居住群依然屹立不倒,向世人展示着它昔日的辉煌与荣耀。</p><p class="ql-block"> 这些充满古韵的村落,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景象,展现出历史文化的一砖一瓦,从而深深唤起人们内心的乡愁情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