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4月7日离开天府之国的首府蓉城,乘动车前往云贵高原上的贵阳市。沿途满目碧翠列车在绿色山野间飞驰,似一道流淌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在车上录制了一段短视频</p> <p class="ql-block"> 下午1点半钟到达了的贵州省省会贵阳市,这里一年365天,有200多天见不到太阳,因阳光珍贵而得名“贵阳”。</p> <p class="ql-block"> 2点多钟我们来到了贵阳市的“黔灵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 春意盎然的公园里樱花、玉兰花、桃花、迎春花和一些叫不出名字五颜六色的鲜花怒放,毫不夸张可以用山花烂漫来形容。</p> <p class="ql-block"> 公园里游客络绎不绝,在这儿玩耍的人众多,热闹非凡,玩的项目逸态横生妙不可言。</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老伴录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 上山的沿途,粉红色的樱花绽放。</p> <p class="ql-block"> 竹茂花艳</p> <p class="ql-block"> 贵州省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份之一,主要少数民族按人口数量苗族、布依族、侗族居前三位,共有17个世居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p><p class="ql-block"> 公园里民族风情的雕像较多。</p> <p class="ql-block"> 身着民族服饰的少女在拍照。</p> <p class="ql-block"> 小瀑布水流不断,孙悟空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胆大妄为活泼可爱的猴子随处可见,它们根本不把人放在眼里。</p> <p class="ql-block"> 该公园里的麒麟洞,因抗战时期关押过发动西安“兵谏”的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而扬名四海。</p> <p class="ql-block"> 很认真地参观了抗日战争时期囚禁张学良、杨虎成将军的住所,以及相关内容,并拍摄了照片。</p> <p class="ql-block"> 囚禁室和张学良卧室照片。</p> <p class="ql-block"> 墙上有介绍西安事变和张学良将军的图片,也有少许实物陈列。有伴随张学良的赵四小姐的卧室,张学良睡过的床展示。</p> <p class="ql-block"> 一组介绍杨虎城将军的图片拼图照。</p> <p class="ql-block"> 甲秀楼是贵阳市的标志性历史建筑,其历史与文化价值深厚,夜幕降临我们来到了甲秀楼景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甲秀楼坐落于贵阳市南明河鳌矶石上,以浮玉桥连接两岸,周边环绕翠微园等古建筑群,形成“水中有楼,楼外有园”的独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 甲秀楼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由时任贵州巡抚江东之主持修建。其名寓意“科甲挺秀”,因历史上历朝历代至他任职时贵州无人中过状元。建甲秀楼旨在激励当地学子奋发读书,推动贵州文化教育发展,改变当时贵州科举成绩落后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 楼高约20米,为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木结构,檐角飞翘,雕花门窗精美,底层以白石为栏,彰楼内保存大量明清碑刻、楹联及名家书画,被誉为贵阳文化瑰宝。</p> <p class="ql-block"> 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有小亭名“涵碧亭”;整体朱梁碧瓦,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p> <p class="ql-block"> 甲秀楼不仅是贵阳“城市原点”,更见证了贵州科举文化的兴起,据说自甲秀楼建起以后贵州有多人在科举考试中夺魁,一举走出了贵州出不了状元的窘境。</p> <p class="ql-block"> 甲秀楼跨越四百余年,历经沧桑仍屹立南明河畔,既是贵阳历史文化的缩影,也是中国古代楼阁建筑的典范。其“科甲挺秀”的精神至今激励着后人,成为贵阳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 晚上来这儿打卡的游客摩肩接踵。</p> <p class="ql-block"> 夜幕下城市灯光璀璨,夜景旖旎。</p> <p class="ql-block"> 甲秀楼已成为旅游名片,现为贵阳核心景点,夜间灯光辉映,与南明河景致相融,吸引大量游客。</p> <p class="ql-block"> 夜幕下河上桥梁的灯光秀,把周围城市的建筑倒影,映印在清澈的河水之中。一座恬静美丽的山城夜景,令人久久注目欣赏,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本文全部照片录相,系用手机由作者和老伴共同拍摄。</p><p class="ql-block"> 完稿于 2025年4月18日</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