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已近耄耋之年,但童心未泯。只要听到有新建的公园、新开张的商场或新修的桥梁等新鲜事物,我就会千方百计,不顾路途遥远,去探秘、释奇。最近,我在网页上看到龙岗有一个零碳公园,那“零碳”二字深深吸引了我。这个公园到底与我们经常游玩的公园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独特的韵味?零碳又体现在公园的哪些地方?带着这些疑问,今天,我与老伴开启了一场“零碳公园探奥秘之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零碳公园距离我家有40~50公里路程,搭乘地铁要换乘9号、11号、14号、3号等4条线路,经过27个地铁站,再加上步行到达目的地,我们整整花了2个半小时。虽然路途遥远,但想到即将探索的零碳奥秘,我们满怀期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园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零碳公园”四个大型黑体字,以及一座造型独特的“零碳生活馆”。馆前是一片大草坪,四周环绕着绿色植物。粗略一看,这里与其他公园似乎并无特别之处。于是,我们决定从参观零碳生活馆开始,先从理论上加深了解,再从感性中去加深认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生活馆内,我们参观了两个内容。首先是青澹艺术馆。这里以“盖起精神的村落,守望汝瓷的复兴”为理念,隶属于青澹旗下,多年来专注于汝窑艺术的探索与思考。馆内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手工匠人、艺术家和跨界创作者,以器载道,致力于创建中国汝窑美学艺术流派。他们让高贵美丽的汝窑器物从高远隔绝的博物馆走向可用可赏的民间市场,走进向美向善的普罗大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接着,我们参观了垃圾分类的科普宣传馆。这里是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龙岗基地,通过简单明了的方式,从政策、法规、分类方法、处理方式以及社会效果等方面进行讲解,让我们对垃圾分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参观完两馆后,我们来到生活馆的4楼“青澹·云朵之家”,这是最高一层,环境优雅,书香弥漫,是一处供游人休闲、饮茶、阅读、聊天的好去处。我们在那里稍作休息,随后开始了在零碳公园内的游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零碳公园保持了原有的自然生态,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公园内没有水泥行人大道,全是原有的泥土小道。上山的台阶是由废弃的木头铺设而成,给人一种质朴自然的感觉。公园内只有一个不大的儿童乐园,其中的水池、流水、喷水设施以及玩水器械全由不锈钢制造,格外亮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公园植被丰富,树多林密。在上山的路上,我们看到了一棵高10米、笔挺的柏抱槐,生机盎然,枝繁叶茂。它矗立在周围4~5米高的树木丛中,犹如鹤立鸡群,格外引人注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体不高,我们只选择了公园的一角,从下至上,再从上至下转了一圈,不到一个小时就走完了。当时留给我的印象一般般,远不及我家附近的桂湾公园景色迷人。我也未能看出公园内的零碳体现在哪些方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到家里,我静心沉思,这个公园为何取名为零碳?我又从网上搜寻资料,与自己现场看到的实景仔细分析对比,终于得出了结论:这个公园被称为零碳公园,确实有其独特之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零碳公园是深圳国际低碳城核心示范区的一部分,定位为“生态游览、康体健身、碳汇科普、互动体验的低碳公园”。公园设计尊重场地生态基底,以保留和修复现状良好的生态资源为主,并通过低冲击开发、低碳植物、低碳工艺材料、低碳能源利用、海绵城市等策略提升场地景观,将低碳科普教育融合到公园游览体验中,让低碳变得可知、可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然生态优美:公园保留了近18万平方米的乔木和地被,新增植物也优先选择高固碳植物和乡土植物,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结构种植模式,营造出丰富的自然景观。游客可以欣赏到郁郁葱葱的树木、繁茂的花草,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公园内的亲水溪流段、雨水花园等水景,通过海绵城市设计,利用旱溪、生态截水沟等措施,将雨水净化、回收与利用,形成灵动的水景,不仅为公园增添了美感,还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科普区域丰富:设有赤脚乐园、生态广场展示区等科普区域。赤脚乐园利用现状大片荔枝林及林下水渠打造自然野趣的儿童活动区,沙土、原木等天然材料设置的游戏设施与低碳科普相互结合,寓教于乐,让游客在游玩中了解低碳知识。通过“水风之谷、光电之丘、土石之丘、林木之丘”四大板块并经由主园路串联起零碳科普路径,带来富有趣味的活动节点,重新定义城市公园中的零碳主题体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建筑与设施低碳化:零碳生活馆的空间形态汲取传统岭南建筑的被动式设计原理,状如斗笠的太阳能屋顶盘旋而上,利用太阳能光伏板产生的能源,供给零碳生活馆的日常能耗,实现用电自给自足。观景台立面材料采用山体自有的生态竹子,整体造型轻盈、自然,最大限度弱化人造痕迹,使其隐于山林之间。公园内的互动体验设施丰富多样,如无动力水车、水枪等儿童游玩设施,在践行低碳环保的同时,增加了儿童与水、大自然的互动。此外,公园还设置了多功能活动草坪,为游客提供了举办各种活动的场地,增强了公园的趣味性和参与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能源利用高效:公园的构架、建筑顶部等与太阳能光伏板结合,产生的电用于公园的日常使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具备科普意义。例如,零碳生活馆的屋顶铺满了约700平方米的太阳能光伏板,为建筑建设及使用提供能耗,多余能源可回馈电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碳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资源循环利用:回收和利用现状场地木桩、临时施工道路路面的混凝土、废弃高压塔等材料,作为零碳公园的特色景观,同时减少新材料在开采、运输和加工过程中的碳排放,延长回收材料的生命周期。在建设过程中,公园一共减少了约103吨碳排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雨水管理科学:公园利用高差,通过旱溪、生态截水沟、雨水花园等海绵措施,将雨水净化、回收与利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2.54%,面源污染削减率为75.19%,收集的雨水用于公园的日常浇灌及路面清洗,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植物配置优化:在开发中保留了近18万平方米的乔木和地被,新增植物优先选择高固碳植物和乡土植物,并通过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结构种植模式,提高植物单位面积的固碳效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设计手法自然:尊重场地生态基底,保留现状优势资源,修复生态生境,充分利用山林地形和材料,保持土方平衡,用微介入的设计手法提升公园的景观效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心里话,游园结束后,当时,我确实有一种此行不值的感觉。花了那么多时间,跑了那么远的路程,却只看到一座貌不出众的公园。但后来,当我再度搜集资料,深入了解,回忆现场场景,才发现自己收获滿满。游园不能走马观花,只有透过现象看实质,才能真正有所收获。这次零碳公园之旅,不仅让我领略了自然之美,更让我对低碳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