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古村行,邂逅江南最诗意的雨天

田园闲志

同游松阳县西坑村与杨家堂村 <p class="ql-block">雨丝缠绵,不肯停歇。我们踩着泛光的青石板,穿过陈家铺村湿漉漉的巷弄,黑瓦檐下悬着晶莹的水帘。游兴正浓时,索性着蜿蜒石径往山下西坑村走去。</p><p class="ql-block">山径上的雨水在石缝间欢快流淌,渐渐汇成叮咚的小溪。转过一道山弯,雨雾中忽现一片错落的屋舍﹣﹣西坑村就这样不期然地映入眼帘。村落依山而建,灰墙黛瓦在雨幕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丹青。这个不大的村落保存着21幢清代建筑、40余幢民国民居,古朴的宗祠、社庙点缀其间。北宋松宣古驿道穿村而过,漫步其中,约个把时辰便能览尽这方天地。</p> <p class="ql-block">雨势渐急,我们暂别西坑村。车窗上的雨痕晕染开青翠山色,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向着松阳县城驶去。半小时后,我们在县城全季酒店小憩用餐,而后再度启程,这次要探访的是隐匿在山凹中的杨家堂村。</p><p class="ql-block">当车子转过最后一道山弯,杨家堂村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这座被时光温柔以待的古村,静静地躺在群山的臂弯里。左右山峦如展开的双臂,将这个已有三百五十余年历史的村落深情环抱。据传1655年前后,先民见此处三棵樟树枝干交错,遂以“樟交堂”为名,后演变为杨家堂。</p> <p class="ql-block">村口的两棵古樟树在雨中静默矗立,当地人称之为"夫妻树"。雨水顺着它们皲裂的树皮滑落,粗壮的树干需要数人合抱,枝叶交织成巨大的华盖。站在树下仰望,恍惚能听见树木的低语,它们在讲述这个村庄几百年来的故事。这两棵古樟不仅是地理标志,更是时间本身的象征,见证了一代代村民的悲欢离合。</p> <p class="ql-block">踏着被雨水洗亮的石板路深入村中,每一步都仿佛踩在历史的脉络上。狭窄的巷道纵横交错,黄土墙上的斑驳痕迹是岁月镌刻的密码。半掩木门后,隐约可见屋内的陈设;红灯笼在雨中摇曳,为灰黄的色调增添了一抹亮色。游客渐多,脚步声在石板上激起轻微回响。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延续至今的日常生活,而非刻意营造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登上对面的山坡观景台,整个村落的肌理豁然开朗。黄土墙民居依山势层层叠叠,宛如大地的褶皱。雨水洗过的空气让眼前的景象格外清晰——这座被称为“江南布达拉宫”的村落,不是为观赏而建,而是人类顺应自然的智慧结晶。梯状分布的屋顶在雨水中泛着微光,仿佛无数面镜子映照着天空。</p> <p class="ql-block">离村时回望,雨幕中的杨家堂渐渐隐去身影。但我知道,那些黄土墙上的雨痕,石板路上的水洼,古樟树下的落叶,都在继续它们的故事。这趟短暂的造访,不过是漫长时光中的一个逗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