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娘:思想的渡船--读刘继祥老师的哲理散文

蝈蝈

<p class="ql-block">朝圣者的孤独</p><p class="ql-block"> --刘继祥</p><p class="ql-block"> 哈罗德穿着帆船鞋,从金斯布里奇走到贝里克。六百二十七英里,八十七天。人们说这是朝圣,可朝圣者究竟在寻找什么?</p><p class="ql-block"> 朝圣者总是孤独的。即使后来有了追随者,即使媒体将他塑造成某种精神象征,哈罗德依然孤独。这种孤独不是缺乏陪伴,而是灵魂深处无人能解的困顿。他的行走像一把钝刀,缓慢地剖开记忆的茧。那些被日常掩埋的往事——儿子的死亡、妻子的疏离、奎妮的牺牲——在每一步的疼痛中重新浮现。</p><p class="ql-block"> 现代人患上了"物质肥胖症"。哈罗德最初带着信用卡、指南针、备用衣物上路,后来却将一切抛却。当他睡在星空下,从垃圾桶里翻找食物时,反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这让我想起城市公寓里塞满的智能家电、衣柜里从未穿过的衣服、手机里从未打开的APP。我们被自己拥有的物品所拥有,被自己创造的便利所束缚。消费主义许诺的自由,实则是更精致的牢笼。</p><p class="ql-block"> 那些追随哈罗德的人很有意思。有人想净化心灵,有人无家可归,有人想蹭热度。这多像我们的社交圈——真正的同行者寥寥无几,更多的是各怀心思的过客。当队伍解散时,哈罗德反而松了口气。人群往往稀释初衷,独处才能听见内心的声音。在这个鼓励社交的时代,我们是否失去了与自己对话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最动人的是哈罗德与莫琳的和解。二十年的隔阂,源于彼此善意的隐瞒。我们总是用自己的方式爱人,却忘了问对方需要怎样的爱。亲密关系中最深的鸿沟,往往由"我为你好"的砖石砌成。当莫琳终于说出"我隐瞒是因为害怕失去你"时,两个灵魂才真正重逢。这让人思考:多少关系死于未说出口的真相?又有多少真相需要勇气才能言说?</p><p class="ql-block"> 哈罗德的行走本质上是一场移动的冥想。在重复的脚步中,时间被拉长,记忆被解压,生活被简化到最基本的元素:一步,又一步。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的注意力被切割成碎片,思考变得浅薄而急躁。或许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朝圣"——不是去圣地,而是回归内心的寂静岭。</p><p class="ql-block"> 当哈罗德终于见到垂死的奎妮时,他明白自己救不了任何人。朝圣的奇迹不在于改变结局,而在于改变看待结局的方式。行走没有治愈伤痛,但让伤痛变得可以承受。这或许就是现代朝圣的意义:不是抵达,而是在路上重新认识自己。</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在朝圣。有人通过旅行,有人通过写作,有人只是在深夜阳台上的一支烟。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把自己彻底打开又重新拼凑的过程。哈罗德用六百二十七英里完成的,我们或许可以用六百二十七次深呼吸来完成。</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圣地不在远方,而在我们正视自己的那个瞬间。</p> <p class="ql-block">刘继祥:</p><p class="ql-block">冰雪文化的行者,是一位把写作当成生命的组成部分且著述颇丰的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创作出版了《鸟云深处的灯火》《心泣》《蕙兰》《水彩画》《山远人远》《女匪首》《指导员》《中队》《黄金部队》等多部长篇小说,文化旅游著作有《盛于久远》《龙江之珠》《太阳岛传》《冰雪谱》等。报告文学《一块纯金》获解放军报一等奖,纪实文学《黄金魂》被当作部队教材,长篇小说《山野人生》《守望灵魂》获武警文艺奖,长篇小说《穷人》获第九届“天鹅文艺大奖”短篇小说《杀夜》获《海燕》杂志人气奖银奖,长篇小说《心泣》被中国当代文学馆收藏,《冰雪谱》成为冰雪文化旅游工具书。</p> <p class="ql-block">思想的渡船</p><p class="ql-block">——读刘继祥老师的哲理散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林 娘</p><p class="ql-block"> 刘继祥老师的文字,是浮世里的一盏不灭明灯。每日清晨,当大多数人尚在梦乡边缘徘徊时,他的文章已如清泉般流淌而出,带着历经岁月淬炼的智慧,为迷途者指引方向。这非但不是夸张,反而是一种克制的描述——在思想贫瘠的时代,能坚持每日以文字普度众生者,实乃凤毛麟角。</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的文字有青铜器的质感,沉甸甸地压在心头。他谈人生,不落鸡汤俗套;论世相,不入愤青窠臼。那些篇章看似平实,内里却藏着锋利的解剖刀,三言两语便能剖开现象直达本质。我常有被当头棒喝之感,却又在痛楚中体味到醍醐灌顶的清明。这种老辣,不是刻意为之的炫技,而是思想沉淀后的自然流露。</p><p class="ql-block"> 他的文章构成了一座无形的渡口。无数灵魂在此停泊,带着困惑而来,携着顿悟而去。刘继祥老师如同一位不厌其烦的摆渡人,以笔墨为舟楫,将迷惘者从此岸渡向彼岸。那些被生活磨平了棱角的中年人,在此重拾少年热血;那些困于琐碎的市井百姓,于此得见天地辽阔。这种渡化之功,远比建庙塑像更为实在。</p><p class="ql-block"> 当代人的精神世界,恰似一片龟裂的旱地。娱乐至上的洪流冲刷过后,留下的只是更深的空虚。刘继祥老师的文字却如润物无声的春雨,渗入这些裂缝,让板结的心田重新松动。他不说教,不激愤,只是平静地展示思想的多种可能性,却偏偏能让人在阅读中自行修补精神的漏洞。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却深入骨髓的。</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最难得之处,在于将高深哲理化为家常言语。他像是街头巷尾那位见多识广的老者,盘腿而坐,娓娓道来,却在不经意间道破天机。那些被生活重担压弯了腰的读者,在他的文字里找到了直起脊梁的力量;那些在名利场中迷失方向的灵魂,通过他的点拨重新校准了生命的罗盘。这种化繁为简的功力,非大智慧者不能为。</p><p class="ql-block"> 墨迹会褪色,石碑会风化,但思想的光辉长存。刘继祥老师每日笔耕不辍,积攒下的不是简单的文章合集,而是一艘思想的渡船。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能让人静心阅读已属不易,而能让我读后反复咀嚼、茅塞顿开者,更是功德无量。老师之文,恰似一味良药,不苦口却利于病,不炫目却明于心。</p><p class="ql-block"> 当后世回望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图景时,刘继祥老师的文字必将作为重要地标被发现。那时的人们会惊讶于,在如此浮躁的年代,竟有人能以如此沉静的姿态,日复一日地为迷途摆渡心灵。这种坚持本身,就是对这个时代最温柔的批判,也是对人性最深情的信仰。</p><p class="ql-block"> 2025、4、18</p> <p class="ql-block">王春阳:笔名林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哈尔滨诗词楹联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联合会读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2017年荣获中国作家在线“云天阁黑茶杯”年度最具影响力作家。出版了散文集《人间春色》、《人生至味》等著作。兼《萧乡文学》文学顾问,“作家在线”签约作家。</p> <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郭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