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游-直隶总督署(中路)

阿胥

直隶总督署,又称直隶总督部院,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裕华路301号,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直隶总督署大门正前方这个铜制的盾形圆盘是保定市原点。 直隶总督署,是中国一所保存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原建筑始建于元,明初为保定府衙,明永乐年间改做大宁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参将署。<br> 直隶总督署自雍正八年(1730 年)正式启用,直至清朝灭亡(1911 年),这里一直是直隶总督的驻所,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计182 年的风雨沧桑,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美誉。<br> 直隶总督作为 “八督之首”,管辖范围包括现在的北京、天津和河北省大部,还有河南、山东、山西、辽宁、内蒙一部分,集行政、军事、盐务、河道、北洋大臣于一身,在清朝的政治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曾驻此署的直隶总督共59人66任,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方观承等,直到1909年清朝末代皇帝逊位才废止。民国年间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驻此。 直隶总督署坐北朝南,为小式硬山建筑,具有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筑风格。其格局是严格按照清朝关于省级衙署的规制修建,整座建筑群规模宏大,东西宽130米,南北长220余米,占地总面积30000余平方米,为前朝后寝的格局,由东路、中路和西路三个组成部分,各路均为多进四合院格局。<br> 衙署的主体建筑的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均设在中轴线上,东西两路是幕府院,花厅、箭道等辅助建筑。 衙署大门外是一组封闭性的院落,由东西班房、东西辕门、鼓亭、乐亭、照壁、旗杆等组成。大门前对称的两根旗杆由民国年间直鲁豫巡阅使曹银初建(复建于1994年),各高33.6米,为全国古建旗杆之最。 总督署大门坐北朝南,面阔三间,三扇黑色的大门稳坐于1米高的台阶上,大门上方悬白底黑字匾额:"直隶总督署"。<br> 大门的色彩以传统的红、黑等颜色为主,红色代表着庄重、威严,黑色则体现了沉稳、肃穆,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站在大门前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过大门进入第一进院,正对大门的是仪门。仪门是衙署的第二重门,迎送宾客的地方。封建时代不同品位的官员相见,有繁杂的礼仪,一般与总督品位相当的文武官员来署,总督出仪门迎接共进大堂,下属官员,只能走仪门两侧的东西便门,文官走东门武官走西门。 过仪门,入第二进院,正房为大堂,东西厢房是科房,大堂前的甬道正中,立一座四柱三间木牌坊,它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省级衙署中的戒石坊。 “公生明”戒石坊与大堂相对,南面刻“公生明”三个大字,出自战国时荀子的“公生明,偏生暗”;北面刻御制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是对官员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警示。 大堂是总督署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五间(长22米,进深10米,高9米),堂前有抱厦三间,大堂门前设13米见方的砖砌露台。 大堂,为总督拜牌迎旨、举行贺典、处理重大政务,接待外宾之处。<br> 大堂正中的屏风中间绘有丹顶鹤、海潮和初升的太阳。丹顶鹤在清代官服补服制度中是一品文官的象征,海潮和初升的太阳则寓意着光明、正义以及官员的地位如日中天,整体组合起来象征着一品文职大员,代表着总督作为地方大员的崇高地位。<br> 屏风上悬挂着 “恪恭首牧”匾,这是雍正皇帝的亲笔御书,是雍正帝赐给直隶总督唐执玉的。“恪恭首牧” 体现了皇帝对直隶总督的期望,希望其能够恪守职责、恭敬勤勉地治理地方,成为地方官员的表率。 大堂中陈设着红黑相间的公案,公案上摆放着文房四宝、令签等物品等。 堂内还陈列着:浩封架、职衔牌、万民伞和车轿等总督的出巡仪仗。 大堂两侧各分布着9间科房,为直隶总督署的六部书吏办公之所,分别掌管着全省官吏的任免、考绩、升降、财政赋税、科举、军政、刑法诉讼、水利工程等事项。东侧为吏、户、礼三部以及架阁库,西侧为兵、刑、工三部以及承发房。<br> 现科房内是“直隶总督与直隶展”的展厅,东科房第一展厅,总督风云;西科房第二展厅,直隶总督与直隶总督署。 第一展室,总督风云。<br> 清代历任直隶总督,多为栋梁之臣,他们位高权重,声名显赫。作为八督之首,直隶总督直言进谏,弹劾官吏;面对西方列强,直隶总督在抵抗侵略和自强运动等方面身先士卒,当仁不让;在清未,直隶总督也在改革浪潮中起到了表率作用。 第二展室,直隶总督与直隶总督署。 直隶作为京畿重地,其总督的职责与权力较之其他地方督抚更为重要,因此直隶督抚的人选多由皇帝亲选。<br> 直隶总督署作为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伴随历任总督,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被视为清代历史的缩影。 过垂花门入第三进院,四合院形制,布局严谨,四周连廊贯通。正房是二堂,两边建有厢房。 二堂又称"退思堂"、"思补堂",二堂面阔五间,均为布瓦顶小式硬山建筑,该堂是总督接见外地官员,与官员议事的地方,也是每逢“衙门期”(逢五排十)总督复审案件的地方。 堂内悬有"政肃风清"匾额,正中竖一木雕三扇座屏,中间雕有麒麟,象征一品武职大员。 二堂东侧室是议事厅,是总督上堂前与幕僚议事、更衣或休息的场所。 二堂西侧室是启事厅,是署内幕僚和书更为总督办案时查找或整理案卷的场所,也是为总督处理公务代笔行文的地方。 两边厢房是“直隶总督与直隶展”的展室。东厢房,第三展室,直隶总督军务执掌。西厢房第四展室,直隶总督第一要务。<br> 第三展室,直隶总督军务执掌。<br> 直隶作为拱卫京畿的军事防御重地,自清代以来便由重兵驻守。由直隶总督负责全省军务,保卫京师的安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八旗和绿营军屡战屡败。直隶原有的军事建制。急需革新。历任直隶总督不断进行军事改革,并在这一过程中推动了晚清军事近代化进程,甚至对民国及其后的军事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四展室,直隶总督第一要务。 清前中期,直隶总督主要负责率领绿营军守卫京师,清末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他们率领练军及北洋军奋勇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线上,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民族英雄,无数军民英勇牺牲,表现出绝不投降的大无畏精神。 直隶总督署的格局遵循前朝后寝的格局,朝、寝的分界线就是二堂之后的内宅门。 内宅包括三堂和四堂。三堂又称官邸,是总督的书房和内签押房(办公室),历任总督习经练字、著书立说,主要就在这里。<br> 三堂为开间5间,左右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官邸与东西厢房以廊庑相连。 三堂中间一间为过厅。 东侧屋两间,为“内签押房”,是总督平时批阅来文及处理公务的地方。 西侧室为总督的书房,是总督温经习字、读书作画的地方。曾国藩于同治八年(1869年)在此屋为莲池书院学子写过“劝学篇”。 东西厢房现为直隶总督与直隶展的展室。第五展室,清代直隶的传统经济;第六展室,直隶总督与近代经济。 第五展室,清代直隶的传统经济。<br> 直隶地区作为京畿重地、不仅平原广阔,环境优渥,适于种植种类丰富的农作物,有利于传统农业经济的稳固、面且坐拥交通之咽喉、关津之要道,便利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但是旱涝频仍,兵戈屡起是直隶长久存在的问题,为此,历任直隶总督均注重治理河道,兴修水利:劝课农桑,从而使农作物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商品经济巡速发展。 第六展室,直隶总督与近代经济。 面对西方列强在经济上的步步紧逼,清政府为求自保,逐渐放松了对通商和洋务的限制,在直隶总督的主导与支持下,直隶经济的近代化从军事工业的建设起步,向民用企业的方向拓展,从官办企业的经营方式着手,向官督商办的创办模式进行转变。 第五进院上房。上房又称为四堂,开间22.5米,进深8米,仅次于大堂的进深。四堂左右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四堂与东西厢房以廊庑相连,是总督及其家眷生活起居之所。 四堂室内分别以6扇隔扇门相隔,纸质吊顶,并在南向设火炕取暖。 东西厢房为“直隶总督与直隶展”的第七、第八展室。第七展室,直隶总督与教育;第八展室,直隶总督与文化。 第七展室,直隶总督与教育。 清袭明制,地方官学分为府、州、县学,私学中亦有官司并存的书院,遍布全国18行省和各个州县。直隶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聚名士,兴学府。然而,在“西学”的冲击下,科举体制僵化的问题日趋显露,清政府对人才的需求也从科举应试向经世救国转变。因此,全国掀起了建立新式学堂的热潮,其中直隶教育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第八展室,直隶总督与文化。 直隶自古文化底蕴深厚,从现存传世的作品得以窥见一斑。历任总督作为表率,都会通过修志、著述等方式记录和传承着灿烂的文化。作为京畿重地,直隶在近代化事业的多个发展方面都率先做出尝试,其中一部分起到了示范作用。 下篇,保定游-直隶总督署(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