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源记忆】打 炕(四)

溪之源

<p class="ql-block">  土炕具有良好的保温散热作用,只要烧热了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每天早晚烧两次炕,在没有其他热源的情况下,24小时整个屋子都不会太冷。为了充分利用土炕达到最佳的采暖效果,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出许多保温的办法。垒墙时,在通往屋顶烟囱距炕面上面半尺多的地方用土坯或方砖挖一个直径三四寸的圆孔,平放在烟道中,在墙壁上留一个口,安装一个砖门或者木门,烧炕时,当浓烟过后,火槽里的柴禾变成火炭时,用一块用破布或麻袋片、毡片纳的厚布垫将烟道里的圆孔盖住,这样,炕道里的热气跑不出来,烟囱里的冷气进不去,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用铁片、木板或方砖做一个灶门,烧完炕将灶门堵住;如果做饭的灶台烟道通过土炕,将用土坯垒成封闭的烟道绕着土炕下部将炊烟引入烟囱,既避免了炊烟串进炕洞与烧炕的浓烟混合而引起的呛烟,又能使烧炕不易散热到底部烧热;晚上烧炕后立即将被褥铺开,一来保温,同时在寒冷的冬天入睡时被窝热乎乎的。</p> <p class="ql-block">  旧时人们房屋开间多为长1丈5尺,宽9尺,也有的长1丈2尺或1丈的,土炕在一间房中占据了近一半的面积,是居家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千百年来人们非常重视土炕的装饰。炕席是土炕的必备,溪源村有大片的苇子,盛产苇席,家家炕上都铺苇席。过去,苇席属于高档商品,所以在涿鹿县许多地方铺的是用高粱秆编制的炕席,粗糙、起刺,有的不到一年就铺烂了。1975年前后,涿鹿城乡兴起了画炕围子的热潮,在土炕两边和窗台下的墙壁抹一截水泥,用广告色绘制出山水鱼虫等图案,靠炕厢和上面涂上黑边和多种颜色的边线,然后用清漆罩面,在当时非常时尚。冬天,暖融融的太阳照在土炕上,与土炕上黄灿灿的苇席和艳丽的炕围子交相辉映,显得是那样祥和,温馨。坐在暖暖的炕头上,盘起腿来,端坐在炕桌边,就着砂锅熬的大菜,来二两小酒,那种感觉绝对是满满的幸福。炎炎夏日,农家的屋里显得是那样的清凉,每天中午,躺在光光的炕席上美美地睡上一个午觉,爬起来时,身上印出清晰的炕席码子,伸个懒腰,甭提有多么舒服了。</p> <p class="ql-block">  我自幼睡的是土炕,与土炕有着深深的感情。后来我进了城,参加了工作,但我还是习惯睡土炕。1980年以后,县城人时兴拆土炕改用包厢木床,我因眷恋土炕一直没有拆除老宅那铺有150多年历史的土炕。1991年,我们搬进了楼房,用上了木床。搬家时朋友送我一个席梦思床垫,躺在上面晃晃悠悠像是睡在棉花堆上。那天晚上我睡在上面,一翻身,晕晕的,感觉非常不舒服,怎么也睡不着,到了午夜只好把床垫撤掉,才安稳地睡了半宿,第二天我就悄悄地把它送了人。我在企业一直主管业务工作,外出开会、联系业务是经常的事情。一开始,招待所、宾馆都是那种木板床,自然睡得很舒服。到后来宾馆都换成了弹簧床、席梦思,越是高档宾馆床越是软乎,尤其是那蓬松的被子和软绵绵的枕头,这对从小睡惯了土炕的我简直就是一种折磨。每逢此时,我便把床垫搬下来,睡在硬硬的床板上。许多同事看到我这样折腾,讥笑我是地地道道的土包子。</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第三次搬进了新楼居住,床和家具都是名牌的,在挑选床垫时我选择了最薄最硬的床垫,铺上一层薄薄的床褥,上面再铺一块凉席,仿佛又睡在了铺着自己编织的苇席的土炕上。</p><p class="ql-block">(以上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