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守祯:武安农业、水利建设的功臣

吟秋

<p class="ql-block">在武安市的发展历程中,有这样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物——韩守祯,他把自己最壮丽的人生献给了家乡,献给了他所挚爱的土地。他用心血与汗水,牺牲与奉献,谱写了一位共产党员从政的优秀篇章。在农业与水利建设方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铸就了不朽的功勋,成为人们心中永远敬仰和缅怀的楷模。</p><p class="ql-block">韩守祯生于1931年,上团城镇下团城村人,武安师范毕业,中共党员。1948年5月参加工作,先后在西竹昌、康二城村任小学教员。1951年1月到县政府民政科、人事科工作。1954年10月任县政府人事科副科长。1959年4月任康二城公社党委书记。1962年任骈山公社党委书记。1964年10月后,先后任武安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县委副书记。1984年后任县(市)政协主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一、深入基层,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1959年至1964年,韩守祯先后在康二城、骈山任公社任党委书记,在这5年多的时间里,他扎根于群众之中,深刻体会着百姓生活的疾苦,带领公社党委一班人,深入基层,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时,为了促进农业生产,改善土壤肥力,天刚蒙蒙亮,他就领队担着粪桶出发,掏满大粪往地里上粪了,担粪的时间长了,在当地成了人人皆知的“担粪书记”。韩守祯这种令人钦佩的实干精神,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各项工作在全县名列前茅。</p><p class="ql-block">在担任骈山公社书记期间,做为公社的一把手,主动包村到条件最差土地最贫瘠的河渠村。他的包村可不是到村里走走看看,摆摆样子,而是脚踏实地和农民打成一片。一到村里,就彻底地融入了村民的生活之中。像个质朴勤恳的老社员,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了,他熟练地套好大马车,开始往地里送粪。韩守祯吆喝牲口的声音清脆响亮,在寂静的清晨中传得很远,活脱脱一个车把式儿。他一趟趟地往地里运着农家肥,将肥料均匀地撒在田间。在做这些笨重的体力活时,他驾轻就熟,额头布满汗珠,衣衫也被汗水浸湿,但他只是随手一抹,又接着忙碌起来。</p> <p class="ql-block">农忙时节他同社员一样上工、下工。农闲时,他还经常帮助社员上房顶。上世纪60年代正值国民经济特别困难的时期,村民都是泥灰房顶,韩守祯卷起衣袖、拿起大铁锹,用力地往房上除泥灰。他手脚麻利,稳稳当当地在房顶上穿梭,一边干活还一边和大伙唠着家常,欢声笑语回荡在农家小院的上空,拉近了和村民之间的距离。</p><p class="ql-block">谁也想不到,这个干起农活丝毫不含糊的公社书记,还有着一双灵巧的手。每当到社员家吃派饭期间,他利用饭前的间隙,就会坐下来纺棉花。那嗡嗡作响的纺车,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棉线在他指尖不断抽出,均匀又细密。他还走到织布机前,熟练地操作着踏板和织布梭,“哐当、哐当”地织布,他的动作熟练而又利索,如行云流水,赢得了家庭主妇们的一致称赞。面对大家的赞美之声,他总是笑着摆摆手说,这都是从生活中学到的本事,没啥值得炫耀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二、心系百姓,走遍武安县502个乡村</span></p><p class="ql-block">随着时光的推移,韩守祯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在基层积累的丰富经验,于1964年升任至武安县委工作。文革期间担任县革委会常委,主管农业。武安县有502个行政村。它们分布在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深山区、丘陵区和平原区,无论路途多么遥远和偏僻,都没能阻挡韩守祯深入基层的脚步。他挨个村子走遍了全县所有的村庄。他关心着庄稼的收成,牵挂着村民的衣食住行,遇到困难的家庭,农业生产上的难题,他绞尽脑汁去想办法帮忙解决。他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穿梭在村落农舍之间。在百姓眼里,他就是最可敬、最可信赖的亲人。</p><p class="ql-block">1969年,做为县级领导他在北安庄公社魏粟山村进行蹲点,白天下地参加劳动,晚上回县里开会研究工作。第二天早晨从县城出发,步行到粟山村,他身背栲篓拿着小铁锹沿途拾粪,11公里的路程,快到村庄时,栲篓里面的粪也拾满了,顺便倒在生产队地里。中午趁着社员吃饭的功夫,他开着拖拉机碾场,打麦子扬场。后又到阳邑公社柏林寨上村蹲点,带领着工作人员常到地头折堰、填土、堆堰帽。他不怕脏不怕累,一心想着如何让农田多产粮食、多产棉花,让老百姓都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p><p class="ql-block">县革委组织开大会时,他从不让秘书准备讲话稿,却能在大会上滔滔不绝,讲的头头是道,显示着他对各项工作的了然于胸。在棉花种植期间,为了保障棉花的产量与质量,他负责召开全县公社书记和大队干部会议,对棉花选种提出具体要求,他提出:棉花选种时“虫、破、瘪、绿(籽)、稀(毛)”这类不合格的棉籽坚决不能用,必须捡出来,一粒都不能混入,确保种子的出芽率。这五字要诀,在全县社员之间广泛流传。在他的严格要求与悉心指导下,棉花种植的每一道流程都得到了规范,最终,棉花产量大幅提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三、身先士卒,为武安的水利事业倾尽心血</span></p><p class="ql-block">1963年,武安县遭受特大洪水灾害后,全县人民根治南、北洺河的信念更加强烈。当年11月17日,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武安人民积极响应,根据武安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部署。1964年,中共武安县委、县人委向全县人民发出了“重新安排武安河山”的庄严号召,决定集中全县人力、物力、财力,在北洺河上游修建口上水库。</p><p class="ql-block">在武安县革委会的领导与推动下,身为主管农业的常务副县长,韩守祯深知水利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从1966年启动水库修建项目开始,他便奔波在修水库的路上,和技术人员一起,头顶烈日,徒步到山山岭岭进行现场勘察,通过比对、筛选,从中制定最优的施工方案。同时,为解决工程难题出谋划策,协调各方利益。使这一重大的工程项目尽快动工建设。</p> <p class="ql-block">1967年春天,在文革的混乱之中他受到了冲击,被迫离开工作岗位,到水库工地参加劳动。他在崔炉连队参加劳动期间,住简易工棚,和民工吃在一起,干在一起。和水泥,抬石头,浆砌渠道。中午时分,忙碌了一上午的他,早已饥肠辘辘,来到工地的民工伙房,吃上几口窝头便饭,便又匆匆赶往工地,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每天下班后,民工都回队里了,他还在工地上检查工作,看丢了什么没有,放罢炮后有什么危险存在没有,还有没有其他不完备的事情等。很晚才回来。回来后饭都凉了,随便吃上几口,全然不顾自己有胃疼的老毛病。</p><p class="ql-block">他始终保持着这样的工作节奏,从未有过一天的懈怠。他还是个爱说爱笑的人,晚上收工回到连队,给大家读报纸,讲新闻,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他还拿起推子给大伙儿理发。他幽默风趣,经常出口成章即兴作诗,一说一套顺口溜,深受大家的欢迎。他这种亲民爱民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着大家。1967年崔炉连民工王刘保,代表崔炉连队写了一首赞扬他在工地干活的诗《赞韩守祯县长》,诗中写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一九六七八月中,老韩我连练身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微微(巍巍)悬崖舞钢钎,矮矮茅屋讲经论(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石桌进餐分外香,旷野谈笑风趣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头顶县长乌纱帽,身则水库一民工。</span></p><p class="ql-block">这种朴实的文字,反映了他同民工间亲密无间的感情。他的这种坚韧不拔、一心为公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营连干部和民工们,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也都以他为榜样,在各自的岗位上更加努力地工作。整个建设工地形成了一种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为了共同目标奋勇向前的良好氛围。</p><p class="ql-block">回顾口上水库总干渠的建设历程,那是一段充满艰辛却又热血沸腾的岁月。总干渠的渠首——口上水库,早在 1966 年就开始了局部施工,这是一场与时间、与自然条件较量的持久战。1968年11月至 1969年6月期间,整个武安县都沉浸在一股热火朝天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之中。韩守祯担任第一期工程指挥长,带领着副指挥长杨凤岐等同志,扎根在指挥部驻地——东高壁,精心谋划、统筹调度着整个工程建设。</p><p class="ql-block">1968年修建南干渠期间,他不辞辛劳,不知往返跑了多少次施工现场。早晨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踏上前往工地的道路。一路上他爬山越岭,哪怕道路崎岖坎坷,也从未有过丝毫退缩之意。在6点这个大多数人还未开启一天生活的时刻,他已经到达工地现场,开始认真查看渠道工程的每一个细节。他不仅在现场指挥调度,还亲自参与到实际的工作当中,搞测量,打钎挖土,一旦发现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他总是当场处理,绝不拖延。他爬到高处俯瞰整个工程的布局,认真比对施工图纸,查看各个部分的进度是否和计划相符,不放过任何一处可能影响整体进展的细节。走到施工区域的不同点位,他都会和民工们亲切交谈,详细询问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叮嘱大家一定要严格按照施工标准操作,保障自身安全的同时确保工程质量。展现出了极高的工作效率和果断的决策能力。</p><p class="ql-block">这条全长 13 公里的南干渠工程,建设难度超乎想象,其中包含了诸多重点建筑,其中有隧洞1 座,渡槽2座。在全体建设者们夜以继日的拼搏下,1969年,口上水库终于建成竣工,并且在当年就简易通水发挥了效益,那清澈的水流奔腾而出,如同甘霖般洒落在 8000多亩的麦田上,原本略显枯黄的麦苗瞬间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一幕仿佛是对所有建设者们辛勤付出的最美馈赠,也让人们看到了武安农业发展的新希望。</p> <p class="ql-block">1970年4月13日,注定是武安县灌区管理工作史上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武安县革命委员会在贺进召开灌区有关公社和单位负责人会议。县革委会“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主任韩守祯在会上宣布,撤销原向阳渠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成立口上水库管理委员会,实行“水库、林场、灌区”一体化管理。这一重要的决定,就是韩守祯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后提出建议,并经县革委会同意后而实施的。这一举措打破了以往各部门之间相对独立、协调不畅的局面,通过资源整合、统筹管理,让整个灌区的管理更加有序、高效,为水利设施持续稳定地发挥作用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也体现了韩守祯高瞻远瞩的管理智慧和勇于创新的领导魄力。 </p><p class="ql-block">从1966年开始,武安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愚公移山的顽强毅力,南征北战,连战连捷,在北洺河上建成了口上水库和四里岩水库,在南洺河上建成了车谷水库和大洺远水库。这4座中型水库,总库容量达11642万立方米。为武安的农业丰收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1975年初春,修建跃峰渠的工程开始了。春寒料峭,但跃峰渠上的开山炮,早已在百里山川间滚动呼啸,那通天的火光,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太行山。邯郸地区修建跃峰渠的会战就此打响,时任武安县革委会副主任的韩守祯同志,带领武安团进驻峰峰跃峰渠前沿阵地。指挥部设在涉县合漳公社台庄村,韩守祯同志担任指挥长。</p><p class="ql-block">韩守祯自进驻指挥部后,便一心扎根于此。他心里时刻装着工地,他深入工地现场勘查,审查水利工程项目。他仔细研究工程图纸,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的问题,经常与技术人员热烈商讨,寻求应对施工难题的最佳方案。无数个夜晚,其他人早已进入梦乡,指挥部里却依然亮着灯光。累了,就靠在椅子上稍作休息,片刻之后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p><p class="ql-block">跃峰渠是由邯郸地区革命委员会组织的,有涉县、武安县、磁县、峰峰矿区、邯郸县和部分驻邯工业单位共同参加施工的大型引漳灌区。</p><p class="ql-block">跃峰渠首是由拦河大坝、进水闸、冲沙闸等多项建筑物组成。绵延五百多华里的人造“天河”——跃峰渠,就从这里起始。它工程极为浩大,需让山搬家、河改道,而且在河水“走廊”里施工,时常受到洪水威胁。若一个工程环节错后一步,整个工程就得拖后一年,甚至功亏一篑。进水闸座落在坚硬的基岩上,需让半壁看寨山搬“家”让位。</p><p class="ql-block">跃峰渠1975年3月动工,1978年3月完成干渠主体工程,并实现通水。工程建设共分三期施工,一期、二期为县境外工程,三期武安实施县境内二分干渠工程建设。武安县按照邯郸地区统一部署,从全县调集22个公社,一万多名民工,从始至终参加了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建设。一期工程武安担负的主要工程有渠首枢纽工程、跃峰隧洞、险峰渡槽、跃峰渠6464米主干渠道、35华里公路修建工程等。二期工程共有明渠4450米,36处渠道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跃峰隧洞是整个工程的重点工程,全长1781米,宽6.4米,高5.9米,出渣量87000立方米。并且洞顶的覆盖层均在二百米以上。如此一来,既不能打天井,又不能打旁洞,只能两头掘进。再加上这座山潜水量大,给施工带来诸多困难,会使开山炮变为“哑炮”威胁施工安全;这么深的洞没有天井,排烟艰难,洞内空气稀薄,更为严重的是这座山岩结构复杂,经常遭遇塌方。难怪后来一些人说跃峰隧洞:“水的洞、烟的洞、塌方的洞,阎王殿上一道缝。”然而,在韩守祯指挥长、邵雪德副指挥长的带领下,英雄的凿洞民工,凭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毅然决然地迎难而上。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日复一日地坚持着,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逾越的难关。在昏暗潮湿的隧洞里,他们的身影忙碌而坚定,手中的工具从未停歇。仅用了一年零四个月时间,就成功将原计划三四年才能凿通的跃峰洞凿通了,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p><p class="ql-block">跃峰洞打通了!灯光下,一条望不到头的地下长廊展现在人们眼前。在刚刚炸开的豁口上,两支凿洞大军像两股奔腾的洪流,胜利会师。数百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人们欢呼着、跳跃着、歌唱着。隧洞凿通了,但必须进行回采、喷浆才能通水。为此,韩守祯指挥长率领武安民工一团党委采取了果断措施:集中十四个营的兵力,来了一个全团大会战,以最快的速度,夺取跃峰渠建设的彻底胜利。终于,在全体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跃峰渠工程顺利提前竣工。</p><p class="ql-block">竣工当日,韩守祯和建设者们并肩伫立站在大坝之上,看着清澈的水流沿着跃峰渠奔腾而下,滋润着这片土地,他满是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在水利工程工地奋战几十年间,他主抓的口上水库南干渠,跃峰渠,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劈山开渠穿越崇山峻岭,将水源输送到全县各处的农田之中,构建起了完善的农田水利灌溉系统。这一系统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武安县农业生产的条件,使得曾经饱受干旱等自然灾害困扰的农田焕发出勃勃生机,粮食产量稳步提升,为武安县农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武安县农民的生活,变得富足了,韩守祯为武安县农业迈向现代化的征程立下了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四、成绩显著,进京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span></p><p class="ql-block">作为多年全县主管农业的县级领导干部,他深知农业对于一方百姓的重要性,如同一位坚毅的领航者,总是身先士卒,冲在发展农业生产的最前线。那广袤农田,洒满了他辛勤的汗水。他所领导的农业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尤其是棉花生产,在他的精心谋划与不懈努力下,迎来了喜人的大丰收。这丰收的背后,是他无数次深入基层,与农民们一同劳作的身影,是他亲自带头,不惧艰辛,是他和全县干部群众实实在在流血流汗干出来的。</p><p class="ql-block">而他的付出与成绩,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1965年2月22日,这是非凡的一天,韩守祯带着全县人民的期盼与荣耀,前往北京,参加了全国集中产棉县第四次棉花生产会议,会上受到毛主席和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作为武安县的代表,那一刻,他站在那里,深感重任在肩,不仅代表着自己,更代表着他所为之奉献的那片土地和土地上的千万百姓。他暗下决心,定要将会议所学所得带回武安,转化为增产增收的实际举措,不负百姓的信任与托付。</p> <p class="ql-block">1979年12月19日,他满怀着热忱与自豪,再次踏入北京,参加了全国棉花生产会议。接受了华国锋、邓小平、李先念等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接见。这一次次进京,仿佛是对他在农业领域默默耕耘、真抓实干的光辉注脚。他不畏艰难,不断摸索适合本地的种植方法,为提高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发展根基。</p> <p class="ql-block">1996 年,韩守祯因病去世,享年66岁。他先后担任武安县革委会常委、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以及武安县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党组书记、主席等职务。无论身处任何岗位,他始终将自己的职责扛在肩上,把全县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和水利建设视为核心任务,全心全意为之付出。他一生生活俭朴,平易近人,光明磊落,两袖清风。他那廉洁奉公、脚踏实地的高贵品质,成为了人们心中永远的标杆。多少人在说起韩县长时,都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口中啧啧称赞。 </p> <p class="ql-block">韩守祯,虽已远去,但他的名字,他的事迹,将永远镌刻在武安的历史长卷之中,成为这片土地上永不磨灭的印记。</p><p class="ql-block">(后记:在采写本文的过程中,参考了《武安水利志》《武安政协志》《人民的力量》《贾栋文选》等书目,同时采访了跟随韩守祯多年的工作人员、后任电力局副局长的杨牛保同志;时任河渠村民办教师、后任一中教师的杜田甫同志;时任崔炉连民工、后任崔炉中学校长的王刘保同志;时任跃峰渠民工、后任水利局职工的贾四昌同志。他们提供了大量详实的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者简介:吟秋,武安市人。供职于某企业,做过网络平台编辑。酷爱散文、诗词,京剧。作品散见于各网络平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