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游览了超山景区后,我又兴致勃勃的坐公交车来到了离超山并不十分遥远的塘栖古镇游玩。塘栖古镇位于杭州市临平区,是江南水乡名镇之一,有着“江南十大名镇之首”的美誉。古镇因运河而兴,始建于唐朝,明清时期尤为繁华。这里河道纵横,桥梁众多,广济桥是其标志性建筑。塘栖以“鱼米之乡、花果之地、丝绸之府、枇杷之乡”著称,特产塘栖枇杷闻名遐迩。古镇保存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如塘栖乾隆御碑、太史第等,文化底蕴深厚。如今,塘栖古镇是游客体验江南水乡风情的绝佳之地,漫步古镇,仿佛穿越时空,感受着古韵今风的交融。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江南水乡,让人仿佛穿越回了明清时期。古镇的建筑、街道和桥梁无不透露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这次游览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它的独特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陈守清是明代宁波人,被誉为“广济桥之父”。他原本在塘栖经商,目睹旧桥坍塌、渡船常出事故,决心重建广济桥。他带头捐出积蓄,并发动商民捐款,但资金仍不足。于是,他毅然削发为僧,抛妻别子,沿京杭运河北上化缘。他摇铃、自缚铁链,甚至惊动了皇宫,最终获得太后和官员的资助。历经9年,广济桥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建成。陈守清的义举被后人铭记,2015年塘栖镇为他立雕像,称其为“广济桥之父”。</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七孔石拱桥,横跨京杭大运河,是大运河上现存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据传,广济桥始建于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由宁波人陈守清募建。桥长78.7米,面宽6.12米,顶宽5.2米,桥两坡各设石阶80级,桥面中央浮刻有圆形牡丹团花图案,石栏板素面,栏板两端为卷云纹抱鼓石,共有64根望柱,四角望柱上刻覆莲。广济桥不仅是塘栖的交通要道,更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见证了塘栖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江南名镇的历史变迁。它曾是“塘栖二十四景”之一,如今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临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p> <p class="ql-block">御碑码头</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碑亭</p> <p class="ql-block">塘栖乾隆御碑位于杭州市临平区塘栖镇水北街,原杭州府水利通判厅遗址内。该碑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正月初二,是乾隆皇帝南巡时为表彰浙江未拖欠钱粮而立。御碑通高5.45米,碑身高3.35米,宽1.4米,厚0.5米,碑额上镌刻双龙抢珠图案,碑文429字,楷书,四周镌有云龙纹。御碑原为杭州府水利通判厅的一部分,民国初年府址被毁,但御碑因被砌入民宅墙内得以保存。1985年,经文物普查确认其身份后,当地政府对其进行了保护。如今,御碑已成为塘栖古镇的重要历史遗迹,见证了古镇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临平方志馆</p> <p class="ql-block">著名马克思主义法学家何思敬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何思敬(1896—1968),浙江余杭塘栖人,著名马克思主义法学家、哲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早年留学日本,攻读法学和哲学,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38年到延安后,他先后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教授、延安大学法学院院长等职,翻译了大量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新中国成立后,何思敬历任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主任等职,参与了新中国首部宪法的起草工作。他为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新中国法学教育体系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赞赏他:"何思敬教授是一位有正义感、有勇气、有学问的人"。</p> <p class="ql-block">何思敬故居</p> <p class="ql-block">国共重庆谈判,中共代表团唯一的法律顾问。</p> <p class="ql-block">三条半弄</p><p class="ql-block">三条半弄位于市河中段东侧,由沈家弄、郁家弄、太史第弄组成,其中沈家弄长105.6米,宽2米,共5进;郁家弄长105.6米,宽1.5米,共6进;太史第弄比其他两条弄多一个弯,有138米,宽1.2米,共5进,是杭州市文物保护点。</p><p class="ql-block">三条半弄内的老宅系明清建筑,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弄内房屋跨弄而筑,四周筑有封火墙,石库门上有画龙雕凤的门檐。厅楼东西两侧建有厢房,中间设小天井。大门两侧各建有一条避弄,与各进房屋的内院有偏门相通。老宅重屋层叠,典雅幽深,外部门面虽不起眼,内部却别有洞天,体现塘栖人不张扬摆阔,内敛谦虚的品格。</p> <p class="ql-block">沈家弄</p> <p class="ql-block">塘栖太史第位于杭州市临平区塘栖镇市新街,是明代塘栖望族卓氏七世孙卓明卿(1535—1594)于420多年前建造的深宅大院。卓明卿官至光禄署丞,主管皇家酒礼膳馐事宜,也是明朝文坛“后七子”派的主要成员。太史第整体布局纵深排列,共有五进,每进均以风火墙隔成独立院落,中间设有天井和主厅堂,两侧为厢房,一条暗弄贯穿其中。太史第弄全长138米,宽1.2米,西通市新街,东达汪家兜弄,是塘栖“七十二条半弄”中的典型代表。其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明清时期江南水乡的建筑特色,砖雕、木雕精美,封火墙高耸,具有防火防盗的功能。如今,太史第弄已开放为展馆,展示了卓氏家族的历史文化以及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太史第弄</p> <p class="ql-block">附塘栖古镇:杭州大关北坐342公交车直达</p>